《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佛法,犹如觅兔角。古大德也说:若想成佛作祖,先为众生牛马。修习佛法、成就佛法、广传佛法并非只有出家才能够完成,在家也可以。主要信念坚定,于日常生活中保持勇猛精进,同样可以。从历史上看,佛法的延续有很大部分是由在家的大居士来完成的。维摩诘居士更是以“得无所畏降魔劳怨深入微妙出于智度无极。善权方便博入诸道令得所愿。人根名德生而具足。造成大道所作事胜。佛圣善行皆已得立。觉意如海而皆已入。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居维耶离矜行权道。资财无量救摄贫民。以善方便摄诸恶戒。以忍调行摄诸恚怒。白衣精进摄懈怠者。禅定正受摄迷惑意。得智慧律摄诸邪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至贤之行居家为行。不止无色有妻子妇。自随所乐常修梵行。虽有家属常如闲居。现视严身被服饮食。内常如禅。若在博弈戏乐辄以度人。受诸异道导以佛教。不离圣典。因诸世间俗教善语。以法乐而乐之。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所有耆旧能喜世间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普持法律。入于王藏诸讲法众。辄身往视不乐小道。诸好学者。辄身往劝诱开童蒙。入诸淫种除其欲怒。入诸酒会能立其志。入长者种正长者意能使乐法。入居士种正居士意能除其贪。入君子种正君子意能使忍和。入梵志种正梵志意使行高远。入人臣中正群臣意。为作端首使入正道。入帝王子能正其意。以孝宽仁率化薄俗。入贵人中能为雅乐化正宫女。入庶人中软意愍伤为兴福力。入帝释中正帝释意。为自在者示现无常。入梵天中正梵天意。能现梵殊胜之慧。入四天王正天王意。能使拥护一切天下”学佛的人,是照样穿衣吃饭,照样生产工作,而且应该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劳动观点,不过就在日用生活上加上一个觉照,不做违法乱纪、自陷苦恼的事,做到“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离世法而证佛法。”所以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法华经》也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又说:“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不但如此。学佛的人,要处处不忘众生。《华严经》说:“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这正是要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维摩诘经》说:“为众生趋走给使。”又说:“负荷人生,永使解脱,”这又是佛法自我牺牲的服务观点。学佛的目的,在于证悟我们的无相心体,启发我们的心性妙用;舍弃自心,向外追求,并不是真正的佛法,而是心外求法的“外道”。因为,佛法是心灵的哲学、心灵的实践、心灵的提升。由此可见,你想修习佛法、成就佛法、广传佛法的大愿与你父母的意愿并不冲突。中华传统文化讲一个“孝”字,《地藏菩萨本愿经》被称为佛门的《孝经》也是因为孝于父母而发大愿才得以成就。修习佛法,当从小事做起;广传佛法,从自己的身边做起;伟大人物,不是坐在高位上给人崇拜,学佛者是从卑贱作业,苦役劳动中身体力行,磨励意志。儒者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佛教更是重视苦行头陀,劳役历练而成就佛法。古德说:‘热闹场中作道场’,宁静,只要自己息下妄缘,抛开杂念,那里不可宁静呢!深山古寺,如果自己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古寺,一样无法修持,‘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即此之谓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