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张辽是怎样的?

由于三国演义有些历史描述得不够客观,那么真实的张辽是否就真的和三国演义中描写的相同呢?

真实的张辽和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张辽有不同之处,但是张辽的一生几乎全部是在战争中度过的。他先后跟随曹操战山东、讨袁谭、灭袁尚、平辽东,在极端混乱的三国时代,结束豪杰并起、军阀混战的局面,使北方渐趋统一,这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的。

1、史书记载的张辽: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本聂壹之后,为避灾祸改姓张。三国魏名将,著名的战术家。他使用长枪、金戟,武功高强,又谋略过人,据说他拥有一把玄铁巨剑,重一百七十二斤,为绝世兵器,只是行动不便,多次建立奇功。还有着武将少有的突出的语言才能。

昔从属丁原、董卓、吕布。及吕布败亡,归曹操。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辽随曹军征讨,战功累累。与关羽同解白马围,降昌豨于东海,攻袁尚于邺城,率先锋斩乌丸单于蹋顿于白狼山,又讨平梅成、陈兰等贼寇。曹操赤壁败退,独任张辽引李典、乐进等守合肥,以御孙权。

后孙权引军入寇,张辽率队迎击,以八百之众袭孙权先锋,挫其锐气,后孙权军感染瘟疫,敌军十万退却,追击时,差点活捉孙权,威震敌国,名扬天下,拜为征东将军。曹丕践祚,仍令张辽守御孙权。黄初二年,张辽屯雍丘,染病。张辽大病期间,孙权尚不敢与其一战。

吴国有小孩哭声不止,其母言:“张辽来了”,孩童即无再啼。黄初三年,抱病退吴将吕范。辽病笃,卒于江都,谥刚侯。卒年五十四岁。

2、演义中的张辽: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三国时曹魏名将。面如紫玉,目若朗星。先为吕布部将,曾多番令曹军陷于苦战,其武勇连关羽亦甚称道。后吕布丧于白门楼,曹操经刘备、关羽劝说,待辽以上礼,张辽遂降为曹家将。从曹操以后,辽随军征讨,多有战功。

曹操亦益待之如亲信;又曾劝关羽降于曹操。赤壁战中,张辽亲载曹操脱难,并射伤东吴名将黄盖。赤壁战后,曹操独任张辽引李典、乐进等守合肥,以御孙权。后孙权果引军入寇,张辽智激李典后三人一同出战,自率二千余骑打败敌军十万,威震逍遥津,名扬天下。

后来张辽于黄初五年随曹丕征江东,被吴将丁奉以箭射其腰,回到许昌后不治身亡,曹丕厚葬张辽。

扩展资料:

张辽不仅勇猛过人,有胆有识,而且精于用兵,善于谋略,建安20年(公元前215年),张辽驻守合肥,孙权乘曹操进兵汉中之机率领十万大军来取安徽,双方在合肥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张辽率手下强兵将士800人冲锋陷阵,连杀敌兵无数,直冲到孙权帅旗之下。

孙权大惊失色,部将闻风丧胆,不战而逃。后来发现张辽部下仅几百人,才又返回,把张辽包围起来,面对重兵围困,张辽毫无惧色,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杀进杀出包围圈数次,竟无人能够阻挡。孙权围城十几天未果,只好撤军,张辽又乘胜追击,连打胜仗。

这一次激战,张辽打出了魏军的军威,也显示了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曹操闻讯,非常赞赏张辽的胆略和才识,遂拜他为征东将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3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三国时期曹魏的名将。被后世称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如果和典韦、许褚相比,张辽有勇有谋,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全才。陈寿所做的《三国志》中,对于张辽有如下记载:
颠沛流离,得遇曹操
张辽本是西汉时聂壹的后人,因避祸才改姓为张,也就是说他的祖上很有能力,当时策划了“马邑之谋”,但没有成功,如果成功的话,可能就把匈奴主力彻底消灭了。

张辽年轻时便勇力过人,被并州刺史丁原派到京城帮助大将军何进。何进让张辽去四处招募兵勇,他招募千余人回到京城时,何进已经被宦官所杀,而董卓乱政。此时张辽及兵士归附于董卓,后董卓被吕布诛杀,张辽便在吕布手下做了骑兵队长。

吕布被李傕、郭汜击败之后,张辽跟随吕布东征西讨,最后吕布为曹操所败,张辽率众投降了曹操。为曹操所用,并和关羽一起解了白马之围,击败了势头正盛的袁绍部队,立下大功。
恩威并用,劝降 昌豨
建安六年,张辽和夏侯渊在东海与昌豨鏖战数月,粮草即将耗尽,夏侯渊便打算引兵归还。张辽说现在还不是和班师回去的时候,这几天我观察,昌豨并不力战,他的自信心似乎在动摇。不让我去和他单独见面,劝其投降,这样就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曹公建立功勋。
张辽对他说,曹公威震四海,四方群雄皆来归附,你现在归降的话可以得到厚待。昌豨答应投降曹操,张辽便只身上三公山,拜会他的家人,昌豨见张辽如此坦诚,心中十分欢喜,便同他一起投降了曹操。
事后曹操怪罪张辽说为大将者,不可孤身犯险,张辽却说我有主公的威名,天子的圣旨,必然不会有什么危险。
破敌先锋,有勇有谋
. 张辽跟随曹操讨伐袁谭、袁尚,先后攻破了黎阳、邺城,并安抚了海滨一带,被封为荡寇将军,曹操在邺城,自出迎,与其同乘一车。张辽攻伐荆州,平定江夏诸县,功勋卓著,又被封为都亭侯。
. . 曹操讨伐柳州的袁尚,张辽进谏道:“不可轻易离开许都,以防刘表用刘备的攻击许都。”曹操不以为意,认为刘表不会信任刘备,并命张辽做为先锋,大破乌桓,斩单于蹋顿于阵前。
建安十三年,荆州还有完全平定,曹操令张辽屯兵于长社。军队临出发时,有试图谋反的人,借机制造事端,军心浮动。张辽让大家不要惊慌,命令不参与谋反的人,都安稳的待在军营里。自己领亲兵几十人迅速找到了带头的谋反者,并将其绳之以法,稳定了军心,平定了叛乱。
建安十四年,庐江人陈兰、梅成占据氐等六县作叛,他们占据了天柱山易守难攻。众将都说不可强取,张辽说勇字当头则可,并一鼓作气,冲上天柱山,斩叛将于马下,平定叛乱。曹操说能平定二人的叛乱,全仰仗张辽的能力。
驻守合肥,威震东吴
. 驻守合肥期间,孙权率10万大军来攻合肥,而此时张辽手中只有7000余人。但张辽并没有被东吴强大的军力所吓倒,他亲率800余人突入东吴军中,险些要了孙权的命。
当突围而出时,只带了十余骑,其余人陷于东吴阵营,魏军说:“难道抛弃了我们?”张辽不以为意,反身将他们解救出来。东吴诸将无人敢上前,在这一战中,东吴的名将陈武也被张辽所杀。
孙权攻合肥十几日不下,便率军返回,张辽率军追击,险些把孙权抓获。从此江东人哄小孩的时候,如果小孩一直哭闹,他们就会说张辽来了,小孩就没有敢继续哭泣的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第2个回答  2013-12-22
虽然张辽半生的功业都建立在安徽,但他是一个山西人。胡汉杂处两千年的边地朔州,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在他之后,这块地方相继崛起的英雄好汉有:尔朱荣、尔朱兆,贺拔允、贺拔胜、贺拔岳三兄弟,斛律平、斛律金、斛律光,乞伏周、乞伏慧父子,步大汗萨、叱列延庆、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安重海、刘武周、苑君璋、周德威、安审琦、尉迟恭、郭崇、李重诲……

  朔州出了这么多的英雄好汉、战场猛将,并不是件奇怪的事情。这儿地处外长城之内,内长城之外,从蒙恬北击匈奴始就先后是匈奴、漠南匈奴、鲜卑、蒙古、鞑靼等民族和汉中央政权“拔河”的地方。这种地方的居民,除了习武骑射,征战沙场外,剩余的选择不多,想过安稳的农耕生活不大可能,除了塞外苦寒庄稼长不好的因素,即便长好耕地也将成为各民族军人的跑马场。

  张辽家就世代生活在这个跑马场里———雁门马邑。而他的老祖宗,则是当时一场重大历史事件的民间策划人———著名的“马邑之谋”的始作俑者:聂壹。

  聂壹是朔州本地汉、匈民族边境贸易市场上的一个商人,长时期对匈奴的熟悉和对西汉王朝边患不息的焦虑,使他挺身而出,上书汉武帝,提出了一个“最后解决”匈奴人的建议:假意和匈奴人走私,诱使他们占领汉军已设下伏兵的马邑,而涉身犯险去引诱敌人的人,就是聂壹自己。

  但聂壹很不走运。千辛万苦骗来的军臣单于十万大军,在走到左云时就起了疑心。后来,单于惊恐万状地逃回沙漠,三十万汉军则从埋伏圈里灰溜溜地站起来,无功而返。聂壹一片丹心付于荒草,不但没功,还成了汉、匈两方都怀疑的人。为了避祸,他改姓为“张”。这是公元前133年前后的事。

  三百年后,老张家有一个男娃出世了,他便是张辽
第3个回答  2019-06-01
历史上的张辽是个有城府的人,被丁原提拔后跟着一起去了洛阳,大将军何进派他去河北募兵,等他回来时何进和丁原都死了,他就领着招募的士兵去跟了董卓,董卓也完了,他又去跟了吕布,眼见吕布又要完,他就带领部下再去投降了曹操。历史上张辽是带着部队,主动投靠曹操的,并不像演义那样白门楼被捕获投降,这个可以从三国志里得到证实。
之后他就跟着曹老板混了,而且还混得不错。普通情况下他的能力很强,通常也能说会道。但是早年追随过多个主子的经历,让张辽的履历留了点瑕疵,部下似乎都很轻视他,他因为是降将也暗自自卑,并且心存疑惑,同时张辽城府又极深,明明自卑对外则表现出强势的自信,但毕竟是装出来的强势,部下依旧还是轻视他。久而久之张辽养成了戒备,甚至无端厌恶下属的秉性,下属也对这样神经质的上司不满。
例如“贼至乃发”这件事。张辽传与李典传的记述在细节处有部分出入,根据对比应该是为此特地开了二次会,第一次是在张李乐三人之间的一次协调会,这时李典传特别提到张李乐三人都不和睦,张辽在这次碰头会上的表现就很奇怪,他竟然在害怕李典他们不服从自己,而李典则是慷慨回应不会因私废公,因此问题就来了,根据张辽传的记述,“贼至乃发”的命令是曹操特地叫护军薛悌从汉中前线带到合肥的,内容也很具体『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这种直接由曹操下达的命令,李典和乐进根本不可能反对,即便没有魏王的王命,张辽作为主将也应该可以决定如何作战,李乐二人是副手,配合就是了,没有去害怕他们不服从的道理。此事到了张辽传,李典传中“恐其不从”的段落就消失了,变成诸将皆疑惑,但还是一样的问题,曹操的命令他们疑惑什么,只能是张辽的威信不足,这之后李典也跟着张辽表态,直接支持了张辽出战的决定,所以这次可能是第二次,召集了诸将的正式会议,张李乐三人之前已经达成默契。这时的张辽表现才比较正常,出言节制了诸将,完全一副主将的架势。
再有一件事记在胡质传里,张辽曾要胡质去给他做事,被胡质托病拒绝了,张辽对此很是不满,出来就拦住胡质责问,胡质就说了一段意味颇深的事作理由。原文;辽出谓质曰:“仆委意于君,何以相辜如此?”质曰:“古人之交也,取多知其不贪,奔北知其不怯,闻流言而不信,故可终也。武伯南身为雅士,往者将军称之不容于口,今以睚眦之恨,乃成嫌隙。况质才薄,岂能终好?是以不愿也。”
胡质说的很委婉了,借古代管鲍之交的故事,意思就是张辽对自己下属武周的不信任,起初千般夸赞,久之渐生厌恶,这不是与人打交道应该的行为,所以自己品行不足,无法到你张辽底下做事。
还有一些旁证支持张辽的性格有缺,张辽攻打陈兰时,力排众议拒绝撤退,在地势不利的条件,凭借奋勇组织进攻大获胜利。长社夜惊放火,张辽也是驳斥部下的慌乱,一样也是获得胜利。逍遥津之战张辽突出重围时,被困的人都呼喊,“将军欲弃我么?”张辽才又返回救援部下。这些都是张辽蛮横专断的例子,当然多数情况下都获得了成功,但也发现早期张辽的威信似乎经常被部下质疑,他与自己部下之间缺少起码的信任。到了臧霸传里也出现了另一种状况,在攻打濡须的战役中,张辽和臧霸搭档作全军的先锋,夜里突降大雨,水位上涨。东吴的水军借机逼近了岸上的张辽他们,兵士们于是非常恐慌,当时张辽的意思就是赶快撤退,这时臧霸就提出反对意见了,而且还说服了张辽坚持,第二天曹操主力到达,命令也转达到了前锋,于是军心稳定。从这里可以看出张辽在面对,与自己实力接近的将领时,会表现出不太从容的特点,臧霸到底和他一样,都是从吕布手下投降过来的旧识,张辽还能接受他的意见,当遇到李典乐进这些,曹操原班底的资深将领后,张辽就不再淡定了,那种不自信与疑惑,会表现的很明显,如果是上司还好点,平级或者变成下属后,张辽的这种过分的不淡定会给自己,以及部下都很难受的感觉,最后一定造成上下级关系的紧张。曹操应该也注意到了这个苗头,所以有意无意的在一些场合,给张辽这个降将较大的殊荣,让他建立起威信,又特地叫人从汉中派发命令,指导张辽退敌,制约李典与乐进对张辽的轻视。
第4个回答  2021-09-05
能文能武,武艺精致。
能够和关羽战斗一番,谢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