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沿海24卫

如题所述

不止24卫,最多达到58卫。
明代初年,沿海卫所不多。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浙江沿海大部分卫所陆续建立。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福建大部分卫所也相继建立。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广东沿海又建立了大批卫所。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山东沿海地建立了大批卫所。一些独立的守御千户所也陆续建立起来了。
总之,明代的沿海卫所大多是在洪武年间建立的,以后又有所添置。据《筹海图编》所列,沿海(包括长江下游两岸)共有卫54个、所99个、巡检司353个、烽堠997个、堡190个、墩313个、水寨 58个、台48座、营23个、塘铺24个,城7座。据范中义《筹海图编浅说》统计,明代沿海有58个卫、105个所。追问

山东这边的卫所有哪些呢?都分布在哪啦?

追答

洪武三十一年(1391年),在山东都司的辖区设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和宁津守御千户所。在防务通讯上,选边海高地布设烽火墩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12
卫所制度是有明清代重要的军政制度,涉及到明帝国的版图、管理体制、土地(包括耕地)、官民田比例、户籍制度、人口迁移以及对清前期耕地数目解释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卫所制度是明清史研究的重要问题.
 倭寇的入侵和海盗的猖獗是明代海防形成的直导因素。为了解除来自海上的威胁,明初统治者采取了外交交涉、实行海禁等措施,并加强沿海防御设施建设。从明朝初年到明朝中叶,明统治者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建立了严密完整的海防体系。从山东北部辽东都司(今山东半岛)至广东南部的海南半岛,分别建立卫54个,千户所127个,巡检司131个,烽堠墩堡1338座,整个沿海海防兵力约四十万,战船千艘左右。由于海防的日臻完善和巩固,明初的抗倭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为防倭寇,朱元璋颁布了海禁政策。明朝中期,朝廷误以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故在沿海设置了十八个卫所,其分别是安东卫、大嵩卫、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灵山卫、鳌山卫、镇海卫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