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那些事>时总感到有些疑问,张士诚陈友谅的关系好像不错,为什么朱元璋和他们两个的关系都不好呢?

而且,朱元璋和张士诚与元朝的关系都比较暧昧,只有陈友谅好像要和元朝抗争到底的样子,为什么朱元璋不和他们之中的一个合作,灭掉另一个呢?

这三个人都是当时的枭雄了,朱元璋打下南京有了一席之地后,应该是三个地方武装里实力最弱的,陈友谅最强的。至于暧昧,这个东西很难说,对于三个谁也不服谁的人且对元朝恨之入骨的人来说,“暧昧”不过是由于自己实力不济暂时妥协的策略。陈友谅为人狂傲自大,心狠手辣,极度自信,实力强大,对于日薄西山的元朝肯定是要一棒子拍死,但此时还有两个比元要难啃的骨头,所以谈到合作,首先陈友谅未必会和朱元璋合作,即使同意,对于志在天下的朱元璋也不会这么干,三国的孙刘联合就是最好的说明,除非朱元璋是刘阿斗。其次,朱元璋的高就高在看到了张士诚就是个守自己一亩三分地的能手,联合他,他也未必真心帮你,墙倒时他没准还推一把。你去打陈友谅,他会继续看他的地,贩盐种地,他最多不过是看看热闹,你只要不惹我绝不会自己来插手凑热闹。所以,朱元璋首先在战略的高度上就赢了,已经赢了一半,后来陈友谅的骄横霸道、急于正面决战、放弃水军优势的战术也输给了沉稳老练、虚实结合、游击运动战术的朱元璋,当然更重要的是感谢张士诚,如果张士诚是另一个凶残的陈友谅,我不看好朱元璋。历史还是挺讲究人品的,老朱虽然做事也是绝到底,但毕竟还是有人品的,这类人为时代的英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14
这个问题跟你直接讲讲不清,我也没有确切的史料根据帮你分析他们关系真的好不好。

春秋时期晋国和郑国关系不好,秦国和郑国关系一般,秦国和晋国关系很好。晋国夹在两国之间。晋国每次打郑国都拉着秦国一起去,久而久之,郑国百姓苦不堪言。郑国国君就找了个说客,叫烛之武。历史上著名的烛之武说退秦军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古文观止上也收录过这篇文章。
烛之武讲来讲去只有一句话比较重要也比较关键,秦国和郑国当中夹着一个晋国。你帮晋国灭了郑国也是徒做嫁衣,平白帮晋国增加领土,对秦国有什么好处呢?不如和郑国结盟,寡君愿意将郑国的西部让给秦国驻军。于是秦军留下部分士兵帮助郑国守城,主力跑回了秦国。

不知楼主明白了点什么没?朱元璋夹在张、陈当中,他找谁合作啊?
第2个回答  2012-10-15
这个我不知道你看没看当时的地盘分布,张士诚占领的是浙江和江苏的南边一部分,朱元璋占领的是江苏中部北部和江西的比部分,陈友谅占领的是江西河南这部分,也就是说朱元璋其实是夹在这两个人中间的,当时张士诚和陈友谅的确是联合这攻击朱元璋,而且朱元璋也试图联合他们其中一个都失败了!不过“张士诚器小,陈友谅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打陈友谅,张士诚必不救,打张士诚,陈友谅必动全国之力来救”这个问题的存在让朱元璋有了喘气的余地,在击败陈友谅后在攻击张士诚,奠定了汉人南部的统一!
第3个回答  2012-10-17
这三个人都能率领几十万人的豪杰,3位仁兄都是厚黑的高手,欲除之而后快,但朱高在欲盖弥彰,实行不成王策略,厚积薄发。三国演义中有一种谁称王,就打谁,元政府末期,内忧外患,只能是重点问题重点解决。而隔岸观火,成为元一种制衡的政治手段,但是后来养虎为患,只能去外蒙放牛了。
张士诚和山西的阎老西差不多,我不打你,你也别打我,但当你弱了,这种理论就不行了。
朱、陈、张、元是阶级的选择,不是你灭我,就是我灭你,胜者王,败者贼,历史的选择。
假途伐虢小计,只能弄巧成拙,因为大家都知道对方的意图,所以即使合作,也是名存实亡。
第4个回答  2012-10-18
最后的大地主只能有1个,朱元璋成不了大地主就死路一条,他的策略好。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于是走到最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