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虫生长在哪里啊?

如题所述

  血吸虫寄生于多数脊椎动物,寄生人体的有10种︰埃及裂体吸虫(Schistosoma haematobium, 即埃及血吸
  虫)生活在膀胱静脉内,主要分布于非洲、南欧和中东。卵穿过静脉壁进入膀胱,随尿排出。幼虫在中间宿主螺类(主要为Bulinus属和Physopsis属)体内发育。成熟幼虫通过皮肤或口进入终宿主人体内。曼森氏裂体吸虫(S. mansoni, 即曼氏血吸虫)在大、小肠静脉中,主要分布于非洲和南美洲北部。卵随粪便排出。幼虫进入螺体,再通过皮肤回到终宿主人体内。日本裂体吸虫(S. japonicum, 即日本血吸虫)主要见于中国大陆、日本、台湾、东印度群岛和菲律宾,除人外,还侵袭其他脊椎动物,如家畜和大鼠等。中间宿主是钉螺属(Oncomelania)软体动物。成虫在肠系膜静脉中,有些卵随血流进入各器官,引起各种症状,如肝肿大。严重时造成宿主死亡。在非洲和东亚有数百万人得血吸虫病。此外,还有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和马来血吸虫,分别分布在中部非洲的10个国家,湄公河流域和马来西亚,相对治病较轻。
  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在形态、生理和生活史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于其它人体寄生吸虫,如血吸虫系雌雄异体;成虫在肠系膜静脉或膀胱静脉丛寄生,虫卵从粪或尿中排出,因虫种而异;尾蚴的尾部分叉,在水中经皮肤侵入宿主;生活史中无雷蚴和囊蚴阶段。兹以日本血吸虫为例,作较详细叙述,并扼要介绍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
  血吸虫,古代文献称“蛊”或“水蛊”,多因皮肤接触了有血吸虫幼虫的疫水而感染。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水蛊候》云:“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名水蛊也。”感染后,初期可见发热恶寒、咳嗽、胸痛等;日久则以胁下症块,臌胀腹水等为特征,后果较严重。
  分布
  血吸虫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的76个国家和地区,估计有5~6亿人口受威胁,患病人数达2亿(1990)。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吸虫。从湖北江陵西汉古尸体内检获的血吸虫卵事实,表明血吸虫病在我国的存在至少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有血吸虫病流行。其中,日本血吸虫分布在亚洲的中国、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这种血吸虫是日本人在日本首先发现的,故定名为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分布在非洲及西亚地区,曼氏血吸虫分布在中南美洲中东和非洲。中国只流行日本血吸虫病,简称血吸虫病。全世界有74个国家和地区流行血吸虫病,流行区人口达6亿,有2亿人受感染,每年死于本病者达百万之多。
  我国流行的只是日本血吸虫(简称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最重要的寄生虫病。解放初期统计,全国约一千万余患者,一亿人口受到感染威胁,有螺面积近128亿平方米,13个省、市、自治区有本病分布。严重流行区,患病者相继死亡,人烟稀少,十室九空,田园荒芜,造成了“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解放后对血吸虫病进行了大规模的群众性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至70年代末期,患病人数已降至250万,晚期病人已很少见到。灭螺面积达90多亿平方米,占有螺面积80%以上,防治科研有不少创新。广大血吸虫病流行区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但要达到彻底消灭血吸虫病的目的,还需要作长期艰苦的努力和更多人们的努力。
  病原
  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血管中,雌雄异体,发育分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及童虫7个阶 段。虫卵随血流进入肝脏,或随粪便排出。虫卵在水中数小时孵化成毛蚴。毛蚴在水中钻入钉螺体内,发育成母胞蚴、子胞蚴,直至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入水中,遇到人和哺乳动物,即钻入皮肤变为童虫,以后进入静脉或淋巴管,移行至肠系膜静脉中,直至发育为成虫,再产卵。血吸虫尾蚴侵入人体至发育为成虫约100天。
  临床表现1、慢性血吸虫病
  接触疫水 l~2天后,可出现尾蚴性皮炎。一般无明显症状,少数有轻度的肝脾肿大。如感染较重,可出现腹泻、腹痛、粘液血便等。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消瘦、乏力。
  2、急性血吸虫病
  常见于初感染者,慢性病人再次大量感染尾蚴后也可发生。潜伏期长短不一,大多数为感染后35~56天出现
  症状。此时正是成虫大量产卵,卵内毛蚴向宿主产生大量抗原,导致宿主抗体水平急剧升高,在抗原过剩的情况下,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血清样综合征。少数感染者潜伏期短于25天,最短者14天,此时临床症状表现为:畏寒、发热、多汗、淋巴结及肝肿大、常伴有肝区压痛、肝肿大,左叶较右叶明显;脾肿大常见于重症感染,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血便或脓血便等;呼吸系统症状多表现为干咳,偶可痰中带血,有气促、胸痛,x线检查可见点状、云雾状或雪花状侵润性阴影,多在发病后数月余出现,一般持续2~3个月消失。重症患者可有神志迟钝、黄疹、腹水、高度贫血、消瘦等症状。患者除有皮疹外,还可能出现荨麻疹、神经血管性水肿、出血性紫癜、支气管哮喘等过敏反应。
  3、晚期血吸虫病  
  晚期血吸虫是指肝硬化后出现的门脉高压综合症,严重的生长发育障碍或结肠显著肉芽肿性增殖的血吸虫患者。由于反复或大量感染,虫卵肉芽肿严重损害肝,最终导致干线型肝硬化,临床上出现肝脾肿大、门脉高压和其他综合症状。根据临床表现,我国将晚期血吸虫病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和侏儒型。巨脾性肿大超过脐平线或横径超过腹中线。脾肿大达Ⅱ级常伴有脾功能亢进、门脉高压或上消化道出血者亦属此型。腹水型是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与肝功能代谢失调的结果,常在呕血、感染、过度劳累后诱发。高度腹水者可出现食后上腹部涨满不适、呼吸困难、脐疝、下肢水肿、胸水和腹壁静脉曲张。此型容易出现黄疸。结肠增殖型是一种以结肠病变为突出表现的临床类型,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秘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严重者可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本型可能并发结肠癌。侏儒型系患者在儿童时期反复感染血吸虫,以致慢性或晚期血吸虫病,影响内分泌功能,其中以垂体前叶和性腺功能不全最为明显患者表现为身材矮小、面容苍老、无第二性征等临床征象。此型患者现已罕见。
  晚期血吸虫的主要合并症有上消化道出血和肝昏迷。50℅以上的晚期病人死于消化道出血,出血部位多位于食管下端或胃底静脉。肝昏迷占晚期病人总数的1.6﹪~5.4﹪,以腹水型为最多。晚期病人若并发肝昏迷,死亡率可达70﹪以上。
  在我国,血吸虫病患者并发乙型肝炎的比率较高。
  4、异位血吸虫病
  重度感染时,童虫也可能在门脉系统以外寄生并发育为成虫,此为异位寄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