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由来典故?

如题所述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由来:

释义 是说清廉者和贪污者,自有分别。与「沈者自沈,浮者自浮」义同。 
出处:诗经邶风谷风:「泾清渭浊。」毛传:「泾渭相入而清浊异。」 

典故出自屈原的《渔父》

全文如下: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8
河南省桐柏县城西14公里处的淮源镇,有千里淮河第一镇美称。淮源镇有一著名的自然景观———江淮鸳鸯池,位于桐柏山北麓江淮分水岭上。江淮分水岭自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侧山脊一直延伸到淮源镇西岭。岭东之水流入淮河,岭西之水注入汉水流进长江。
  奇特的是在山下并列三口池塘,东边的两个池塘清澈见底,西边的一个池塘却浑浊异常。我们慕名前往,听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桐柏山有东西两个部落。有一年天久旱不雨,东部落首领桐花姑娘便约西部落首领柏子一同到山上去寻找水源。他俩找到了水,但因劳累过度倒在了山下。柏子之妻寻夫至此,见状误认为柏子和桐花有染,顿时醋性大发,大吵大闹,最后找到盘古奶告状评理。盘古奶就把他们三人还原成水,以水清浊来判断是非。柏子和桐花变成了清澈见底的池塘,而柏子之妻的池塘却浑浊异常,如此一来,是非对错便一目了然。后来大禹治淮时来到这里,听了这个故事,感慨地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不宜合流!”于是他便引导清池东流汇入淮河,疏通浊池西流注入汉水。“鸳鸯池”的故事从此世代相传,直到现在淮河两岸不少人在爱情方面遭到误解时,总爱到鸳鸯池边以古池为镜,寻求心理的慰藉和解脱。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讲的是事物发展的最终规律。在我们身边可能天天都在发生同一类的事。也许我们其中的一位或许就成了受害者。但是经过这件事后我更加坚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当被别人误会的时候一定要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也许有些时候我们不被别人理解或者是让别人误会,但是只要我们想着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用换一个角度的方式去想就好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28
诗人的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