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怎样翻译与解析

如题所述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第一则: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十则]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像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
  [论语十则]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论语十则]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论语十则]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论语十则]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无才能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要有改正。”
  [论语十则]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论语十则]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而实现使命的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奋斗,这不也是很遥远的吗?”
  [论语十则]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是”。
  [论语十则]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1 《论 语》 十 则 学习纲要 单元回顾 本单元仍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侧重于理想和信念。选文同样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这一单元与上一单元相比,不但侧重点不同,而且理性的成分更多一些,可以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本单元与上一单元有延续性。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要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论语〉十则》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课文感悟 《〈论语〉十则》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2)、温故而知新(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学习态度:(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思想品德修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8)、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写作特点 1. 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作为语录体散文《论语》中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主张什 么,反对什么,观点很鲜明,但它只提论点,不提论据,而且立意非常深刻。如第三则谈“学”和“思”的关系,两句话,表明孔子主张“学”和“思”相结合,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这一则不仅说明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且充满了辩证思想。 2. 篇幅简短,语言精练。《论语》中记录孔子的话,大多很短。课文中所选的十则,第 三则只有12个字,第一则稍长,也只有30个字。字数虽少,但格言式的语句,表达了精辟的认识和深刻的哲理。其中很多语句已成为成语,一直流传,很多成语至今仍很有生命力,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启迪作用,熟读成诵,牢记在心,将使我们终身受益。 背景知识 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9—前479),名丘,字仲尼。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

2  作品简介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一种是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这种体式的写法很灵活:有时写出提问者的原话,有时只写某人问什么(例如“孟武伯问孝”);有时写出对话的环境或背景,有时不写。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一种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这种体式我们以后才能学到。《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它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语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5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嘛解析什么的看一下翻译大概就能想出来了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