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疗法的心理分析的方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4

幼年期受到挫折的性欲望、各种心心灵的创伤和挫折。
启示:童年的经历会给人的一生打下烙印。为此,成人要给孩子创造和谐、民主、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避免心灵伤害的发生。同时,要充分估计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给予适当的锻炼。 在辅导过程中,由于医患关系的加深,病人会把医生当作对自己情感影响最深的亲人,把对他的所有的爱和恨的情感都在无意识中移到医生的身上。 医生也会以同样的方式产生反移情。
心理分析疗法非常强调建立良好的、稳定的、安全的医患关系。他强调心理医生要作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自我调整、自我控制。 弗洛伊德把整个的心理装置分为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1)无意识理论:在人的无意识中存在着动机、欲望和压抑力量之间的冲突关系。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然而,在一般情况下,人对这种冲突关系不能意识到。
来源:布洛耶的病人安娜·欧有许多躯体和精神症状,在用催眠方法使他进入催眠状态时,能讲出引起这些症状的精神创伤事件,与这些事件伴随的情感得到宣泄以后,症状可暂时消失。但在清醒状态下,对他在催眠状态中的叙述的经历却一无所知。这说明人在清醒的意识后面,还隐藏着另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
例:弗氏的一个朋友喜好文学,曾参加某个文学评论组织,相信那个组织将来可帮助他排演他的剧本。虽然每个星期五准时出席会议,他对这个组织里所讨论的问题并不感兴趣。如此坚持数年。有一次他知道他的剧本有把握确定在某剧院公演。以后几个月内老是忘记参加文学评论组织的会议。每次接到他缺席的通知,就为自己的健忘而脸红,十分自责,感到惭愧。觉得对自己不需要的事情这样不热心,太卑鄙了。下决心要记住去参加下一次会议并时常提醒自己。到了时间终于到达会场,发现会场的门已经上锁,好像会议已经开过了。原来不是把时间弄错了,而是弄错了日期,那天是星期六了。他虽然意识上是认为应该去参加会议的,但无意识中“不去开会”这个动机决定了他的行动。“无意识”也叫被“被压抑的无意识。”这种被压抑的无意识一般情况下人们不可能察觉到,甚至不承认它的存在,只有通过催眠或对梦做深义解释,自由联想等方法才能逐渐把它揭示出来,使它们意识化。
(2)前意识:前意识里的心理活动比较容易进入意识。处在前意识里的心理活动平时不能意识到,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即可进入意识。
(3)意识:在精神装置中处于表面的是意识,是人在清醒状态下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 (1)原我(id):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而不易把握的部分,是生命体系中完全无目的的盲目兴奋,包括各种欲望和冲动,是各种完全没有组织的能量储备库,是来自本能寻求满足的动力。原我不知善和恶,不懂得道德和价值观念,其活动受快乐原则支配,不顾现实的限制性要求。原我的表现是在无意中进行的。无意识包括原我及以外的心理活动。“原我”又称“本我”。
(2)自我(ego):
自我在原我的表面,处于前意识和无意识中间。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性和审慎。自我从原我吸取力量,要现实原我的意向,但要受现实原则的支配。其控制调节能力与它的防御机制紧密相关。
(3)超自我(superego):超自我也称为理想自我,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人格中的监察批判机构,为一切道德准则的代表。超自我代表理想自我和良心。超自我的行为主要是无意识。超自我的发展依靠学校、家庭教育和社会媒体的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格,原我、自我和超自我必然是均衡协调的。原我在于求自己的生存、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必要的原动力。超自我在于监督、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致违反社会道德准则和良心,以保证正常的人际关系,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而自我对上符合起自我的要求,对外要适应实现环境,对内要保持心理的平衡。比如,一个人遇到了一个有吸引力的异性,原我的欲望要不顾一切的和对方生性行为以求性欲的满足,但超自我以严厉的道德标准给以监督和控制,外界现实也不准许这种盲动。自我就要考虑,如何做到既不冒犯超我和现实,又能释放原我因兴奋和冲动而积聚的能量。 自我在处理原我欲望的冲动,超我的严密监督和现实限制的矛盾冲突中,逐渐发生并发展了一种机能。它可以在人不知不觉中,用一定方式,调整一下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自我可以接而不效引起严重的焦虑和痛苦,同时可使原我的欲望以各种形式得到满足。这就是自我的精神防御机制。
每个人,都在无意识地运用精神防御机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得当,可免除内心痛苦以适应现实。但在特殊情况下运用过分或运用不当,虽然由于冲突或挫折引起的焦虑不被感觉到或使焦虑减轻,但却以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形式心理疾病。
心理分析家们提出了许多精神防御机制的表现形式。公认的有以下几种。
(1)潜抑:一些超自我不能允许的愿望或冲动,在人不知不觉中就被压抑到无意识,使人自己意识不到有这种愿望和冲动。这就是潜抑。它带有强迫性,与自然遗忘不同。在儿童早期被潜抑的、没有得到正常解决的情绪冲突,如俄狄浦斯情绪,虽然人的不能自己觉察,但它不但影响人的行为,还会成为以后形成神经症症状的根源。
(2)否认:把引起焦虑痛苦的事件加以“否认”,似乎它根本没有发生。如“鸵鸟心理”、“掩耳盗铃”,成年人突然听到一件不幸的消息,常常首先认为“这不是真的”。这是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3 )外投射:把自己的动机和愿望投射到别人身上,断言别人有这种动机和愿望。而这些愿望都是自己的超自我所不能允许的。而且自己也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这些动机和愿望,这也是一种比较幼稚、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正常人的这种外投射虽然可以保卫自己内心安宁不受良心职责,但影响他对事物的正常观察和判断。病态的外投射见精神病人,如嫉妒妄想、被害妄想。
(4)内投射和仿同:把别人的欲望、个性特点不自觉地吸收或成为自己的并表现出来,称为内投射。吸收其某些特点叫做仿同。内投射或仿同的对象,常是所爱、所崇拜、所恨和所怕的人,尤其是父母。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不良,也会通过内投射或仿同机制使儿女性格发展偏向。
启示:身教重于言教。
(5)抵消:以象征性的行动来抵消已经发生的痛苦事件,叫做抵消。例如,儿童玩耍不小心,摔倒了,用脚踩地面,责备地面“坏!”也就抵消了疼痛引起的不高兴,抵消机制的病态使用多见于强道症。
(6)分离:把一件事情的感情和观念分离开,不愉快的感情被分离而使人意识不到。例如把死说成长眠或去成仙,这样就避免了对死亡恐怖或谈到死引起的不安感情。歇斯底里病人对自己的转换性躯体功能障碍采取一种特殊的冷漠,不关心的态度,也是分离机制的例子。
(7)置换:把对某事物的强烈感情不觉察地转移到另一事物上,以减轻精神上的负担,这种机制叫做置换。例:①“迁怒”;②广场恐怖;③移情。
(8)退行:当人的欲望遇到挫折时,即放弃已经学得的成熟的态度和行为模式,而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叫做退行。例:①遇困难──“病”加重;②哭闹。
(9)幻想:遇到现实难以解决的困难,用幻想的方式以达到内心的满足。这也是一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如,儿童受欺侮或被大人批评了就幻想自己变成了大力士,使别人都怕他,因而感到心安。这是正常儿童常见的心理。成年人出现这类幻想多是病态的表现。
(10)反向形成:内心里有一种欲望或冲动要求表现,但表现出来可能引起不良后果或被惩罚,或引起内心不安。反而表现出相反的欲望或冲动,称为反向形成。例:①“此处无银三百两”;②在强迫症和恐怖症中,病人内心里希望接近异性,反而变得惧怕异性。
(11)合理化:当人的需要遇到挫折时,为了使自己心理平衡,而否认了自己原来的要求,去找个其他正当的理由来辩护以免除内心的不安。 例:①伊索寓言中狐狸和葡萄的故事;②阿Q的“儿子打老子”; ③强调客观,掩饰过错。
(12)躯体化:把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从而避开了焦虑和痛苦。
(13)代偿:身体或心理上的缺陷借助这个机制使缺陷得到代偿,解除了这些缺陷引起的内心痛苦。代偿是一种较为成熟的防御机制。例:①失明的人成为音乐家;②身体有缺陷的学生特别勤奋,为取得优异成绩,从而赢得人们的尊重。这些都是正常的,而过度代偿则是病态。
(14)升华:被压抑的欲望或冲动不直接以社会所反对的形式来表现,而成为推动崇高目的的动力。所表现的行为既有益于社会,也使自己无意识的欲望得到满足。这就是升华。这是一种成熟的防御机制。力比多升华为不包括性活动的科学、文艺等事业,攻击本能驱力升华为快乐的竞技、游戏和运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