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八年级上册的物理试验题30道(人教版的)

急需呀~~~~~~~~~拜托了,还有简答题,作答题各30道,直接给我题,不要试卷,附有答案的。

好巧,我们也是人教版的~
1.下表记录的,是人和一些动物听觉的频率范围。

次声波 可听声 超声波
1000HZ 蝙蝠 120000HZ
150HZ 海豚 150000HZ
60HZ 猫 65000HZ
20HZ 人类 20000HZ
15HZ 狗 50000HZ
1HZ 大象 20000HZ

阅读上表,除了能知道人和一些动物听觉的频率范围外,你还可以获得哪些信息(至少说三条)?

1)与可听声相比,超声波具有哪些特点?

2)下列四个有关超声波的应用实例,各利用了超声波的哪些特点?
(1)声纳: ;
(2)B型超声波诊断仪 ;
(3)超声波碎石治疗仪 ;
(4)超声波焊接机 。
3.大地震之前往往有预兆,即先发生强度较小的地震。研究表明,狗和大象都能发现这种预兆,而人类却不能,说出其中的原因。

4.有人说,正常人的心脏每分钟约跳动60-70次,即正常人的心跳频率约1HZ左右。这是一种频率很低的跳动,但为什么用人耳贴在同学的心脏部位却能听到心脏跳动的声音量?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八年级(1)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测试 2004.10.14
(测试时间:15分钟)
如图1所示,A、B、C三个烧杯中分别盛有自来水、温水和冰块。
1)不用温度计,你怎样估测它们的温度?
说出你的估测方法;
2)如果要求用温度计测出它们的温度,
试在各图中画出温度计的位置(用一根粗
线代替温度计);
3)设计一个表格,记录上述两个过程的实验结果。

2.简述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性。如果让你来制定控制温室效应的政策,你会采取哪些措施?

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 ;
2) ;
3) ;
4) 。
4.简述“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写出2条治理“城市热岛效应”的合理建议。

八年级(4)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测试 2004.10.14.
(测试时间:15分钟)
1.下表记录的,是人和一些动物听觉的频率范围。

次声波 可听声 超声波
1000HZ 蝙蝠 120000HZ
150HZ 海豚 150000HZ
60HZ 猫 65000HZ
20HZ 人类 20000HZ
15HZ 狗 50000HZ
1HZ 大象 20000HZ

阅读上表,除了能知道人和一些动物听觉的频率范围外,你还可以获得哪些信息(至少说三条)?

与可听声相比,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点,因而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就超声波的上述每个特点各举出一例,说明超声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1)方向性好 ;
2)穿透能力强 ;
3)易于获得较集中的能量 。
3.大地震之前往往有预兆,即先发生强度较小的地震。研究表明,狗和大象都能发现这种预兆,而人类却不能,说出其中的原因。

4.有人说,正常人的心脏每分钟约跳动60-70次,即正常人的心跳频率约1HZ左右。这是一种频率很低的跳动,但为什么用人耳贴在同学的心脏部位却能听到心脏跳动的声音量?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初二(2/)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测试 2004.916
课题:速度(第二课时)
1.通过探究可以知道,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运动得越快.问:
1)研究这个问题所用的物理方法是什么?
2)有没有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其他方法?请你说出这个方法并举出一个实例来说明.

2.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常用的速度单位有 和 ,其中,最大的单位是 。
3.1)如果让你做”测量纸片下落速度”的实验,你认为应当测量哪些物理量?你选择哪些实验器材?
2)小明同学做”测量纸片下落速度”的实验,他想测量纸片在下落过程中不同路段上的速度.如图所示虚线OD为纸片下落的路径,A、B、C为纸片下落过程中先后经过的位置。实验中,小明让纸片每次都从位置O释放,再分别记录纸片下落到位置A、B、C所用的时间。 O
(1)请你设计一个表格,能正确记录小明同学的实验数据和结果;
(2)猜一猜,小明同学分析实验的数据和结果,可能会得到什么结论?

A

B

C

D

初二(4)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测试 2004.9.15
课题:速度(第一课时)
1.通过探究可以知道,物体在相同时间时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运动得越快.问:
1)研究这个问题所用的物理方法是什么?
2)有没有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其他方法?请你说出这个方法并举出一个实例来说明.

2.速度的单位有 、 和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其中,最大的单位是 。

3.请你在下面的方框中设计一个表格,记录测量物体下落速度的数据和结果。

八年级(4)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测试 2004、12、22
测试时间:15分钟
1、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则当物体远离凸透镜时,光屏上的像将 (填像的变化情况),光屏上要能得到清晰的像,光屏要 (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
2、一物体放在一个凸透镜前,在距透镜10㎝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则当把物体移至距凸透镜10㎝处,适当移动光屏的位置,则所成像的情况是 。
3、某一凸透镜焦距为6㎝,在距焦点2㎝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则所成的像一定是 ( )
A.实像 B.倒立的 C.正立的 D.放大的
4.有甲、乙两块凸透镜,焦距分别是f甲,f乙。将它们分别放在光具座上做烛焰成像实验,实验结果如右下表所示,若两次实验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都相等,则 ( )
A.f甲>f乙 B.f甲<f乙
C.f甲=f乙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5.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20㎝处,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当蜡烛距凸透镜14㎝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
A.8㎝ B.6㎝ C.10㎝ D.15㎝
6.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当蜡烛在凸透镜左侧距透镜20㎝时,在右侧光屏上得到一倒立、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
(2)将放在凸透镜前20㎝处点燃的蜡烛向凸透镜方向移动6㎝,则在光屏上将得到 的 实像。
(3)若实验中,无论怎样左右移动光屏位置,在光屏上也得不到清晰的像,其原因可能是: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 。
7.下表给出的,是小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记录的实验数据。

像的性质 实验次数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缩小的像 1 30 15
3 25 17
倒立等大的像 4 20 20
倒立放大的像 5 17 22.5
6 15 31
请你分析上表数据,归纳出凸透镜有关的成像规律。
初二(6)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测试 2004.9.16
课题:世界是运动的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个物体是静止的,它相对于任何物体的位置就不会改变
B.一个物体是静止的,它相对于一些物体的位置可能会改变
C.一个物体是运动的,它相对于任何物体的位置都是变化的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书本上图5-33及5-34和5-35,图图5-33是微观世界的运动举例;b图是宏观世界的运动举例;c图是地球上物体的运动举例。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用一句话将这三幅图所要描述的内容表达出来。
3.你对运动的相对性是如何认识的?试通过举例说明。

4.鸟的体重轻,飞行速度也不快,但它在空中与飞机相撞时却能撞坏飞机而造成空难事故,说说你的看法。

初二(2)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测试 2004.9.15.
课题:速度 (第二课时)
1.下表所记录的,是美国短跑名将刘易斯100m赛跑过程中通过不同距离所用的时间,问:
1)刘易斯的100m赛跑运动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请说出支持你作出判断的证据.
2)刘易斯在哪一个10m路段上跑得最快?

距离/m 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时间/s 0.00 1.88 2.96 3.88 4.77 5.61 6.46 7.30 8.13 9.00 9.86

2.上海到南京的T722次特快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

上海 苏州 常州 南京
到站时间 09:39 10:29 11:47
发车时间 09:00 09:43 10:33
里程/km 0 84 165 303
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计算列车从上海到常州运行的平均速度;
如果列车提速后的运行速度为160km/h,则它在苏州到常州之间的运行时间是多少?

3.在一次爆破中,所用的导火线的长度为1m,导火线燃烧的速度为8cm/s,人在点燃导火线后以速度V0跑向500m外的安全区.试通过计算确定,人的速度V0至少为多大?

初二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测试 2004.9.29.
课题:声音的特征(第二课时)
用笛子、胡琴、口琴、手提琴先后演奏同一首乐曲,不看演奏,你能把它们区分出来吗?你区分的依据是什么?.用几种不同的乐器同时演奏一首乐曲,不看演奏,你能知道是哪些乐器在演奏吗?你的依据又是什么?

2.声音的三要素是指 、 和 。如果给你两个乐器发出声波的波形图,你能够从波形图上比较两种乐器发出声音的哪些特征?说出你比较的依据。

3.猜一猜: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可达到5200m/s。依据上述内容请你猜一猜,声音在物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必说出理由)

4.将公鸡、青蛙、苍蝇、蚊子四种动物的名称,按它们发出的声音的特征,进行分类后分别填入下面的方框内。

声音





弱 强

初二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测试 2004.10.13
(测试时间:20分钟)
在研究水的三态的实验活动中,李明同学在烧杯中放入一些
初温为0 0C冰块,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直至杯中水烧干。实验过 温度计
程中,他用一个悬着的温度计观测烧杯中的温度变化,如
图所示。
1)请你帮他设计一个表格,记录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

2)下面的四个图象,能大致反映本实验中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的是 ( )
温度/0C 温度/0C 温度/0C 温度/0C

0 0 0 0
时间/min 时间/min 时间/min 时间/min
(A) (B) (C) (D)

2.试简述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性。如果让你来制定控制温室效应的政策,你会采取哪些措施?

3.用壶烧开水,当壶中的水沸腾时,就会看到壶口处向外喷出白气。
1)请你解释形成白气的原因;
2)仔细观察壶口喷出白气的情况,你会发现在靠近壶口的地方反而不出现“白气”,想想看,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初二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测试 2004、11、17
测试时间:20分钟
如图1所示,是一束太阳光经三棱镜色散的光路图,MN是光屏,AB是屏上出现的彩色光带。
光屏上从B到A彩色光的排列顺序为 M

在图1中大致标出红外线与紫外线所 A
在的区域位置;
B
2.你对红外线是如何认识的?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图1 N

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在研究可见光的特性时,有一次无意中把含有氯化银的照相底片丢在可见光谱的紫光线的外侧,他惊奇地发现照片被感光了!他没有放弃这个偶然的发现,经过重复实验和反复探究,终于发现了紫外线。
阅读这一科学小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和体会?这对你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会有什么启发?

4.简述臭氧层对地球上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你知道人类的哪些行为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国际和国内应如何采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臭氧层?
阅读下面的短文,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我们生活在姹紫嫣红、色彩缤纷的花的世界里,但是我们看到的黑色花却很少.植物学家对四千多种花的颜色进行了统计,发现只有8种黑色花,而且还不是纯正的黑色,只是偏紫色而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来,花的颜色与太阳光及花瓣反射、吸收的光有关: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光的颜色不同,其热效应不同;有色不透明物体反射与其颜色相同的光,吸收与它颜色不相同的光,黑色物体吸收各种颜色的光.花瓣比较柔嫩,为了生存,避免受高温伤害,它们吸收热效应较弱的光,而反射热效应较强的光.这就是我们看到红、橙、黄色花多,而蓝、紫色花较少的缘故.若吸收七种色光,受高温伤害就更大,花也更难生存,所以黑色花较少.
问(1)红花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什么颜色的光?
(2)短文中没有提到白花,请你推断白花反射、吸收色光的情况.
(3)短文中提到“光的颜色不同,其热效应不同”。请你猜一猜,太阳光中包含的七种色光,其热效应从强到弱排列的顺序是什么?太阳光中热效应最强的成份是什么?
(4)依据短文所学的知识,提出一条与花农养花、或人类生活相联系的合理建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