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西方所谓"普世价值

如题所述

普世价值,即已经存在的,并不具有广泛争议的公共秩序以及风俗习惯。泛指那些不分领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出于人类的良知与理性之价值观念。主张人类应追求长远和短期兼顾的安全、进步、快乐、自由、民主、法治、公正、人权、合法地新建和发展党派团体和宗教组织、合法适度地方自治、高效率和效果、节约、环境保护、适度博爱和互助、合作、善良、仁慈、宽容、和平、讲信用、对话讲逻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德),防止不顾他人和整体利益的极端自私行为。西方社会学者试图用普世价值观保持人类各宗教、组织、国家、地区、意识形态、政治党派之间在道德底线上的统一,以提前避免人类过度分裂、斗争。
是否存在普世价值,这本身就是有争议的问题。从哲学意义上说,没有只具有普遍性而无特殊性的绝对概念。所谓普世价值,是具有永恒性、普世性的价值,是对所有人都普遍适用的价值。这有三层意义:第一,这种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即不仅适用于个别人、少数人甚至大多数人,而且适用于所有的人;第二,这种价值具有普遍的永恒性,不仅适用于一时一地,而且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第三,这种价值要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来表述。可以说,这是关于普世价值的绝对和抽象意义上的定义。
  按照这个定义,观念形态的东西很难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世性。而且从人类发展史看,几乎没有形成从古至今不变的、适用于所有人的普世价值。因而,目前大多数学者并不从绝对和抽象意义上来讨论普世价值,而是从相对性或者说现实的角度来理解普世价值:只要具备或者大致具备了上述条件的命题,即可称普世价值命题。也就是说,这种价值只是具备了在一定范围内的共同性。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价值原则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应该是最具普世性的,而且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几千年来,它究竟在何时、何地、被何人真正实行过,又为什么难以实行,则值得做更深入的探讨。“普世价值之争”的一个关键在于“普世价值”是否只属于西方资本主义的范畴。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我们所说的“普世价值”是人类在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不是某个民族或国家的独特发明。事实上,非西方文明与“普世价值”之间并不存在一条天然的鸿沟。佛教文化所提倡的“众生平等”主张,伊斯兰文化所提倡的“为正义和敬畏而互助互爱”观念,儒家文化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思想自由)、“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主张,都包含有许多普世性的价值观念,它们都为普世性价值共识的形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否定“普世价值”并不否定价值共识的存在,但所有的价值共识都不会是“普世”的。应该说,一定的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达成一定的价值共识。比如在人类文明进步中,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会逐步形 成对某些基本价值的认可,甚至在全球范围内还存在绝大多数人认同的价值共识。但所有的价值共识都是有条件、有范围的,而且会随着条件和范围的改变而改变, 并不存在一种永恒不变的“普世”的价值共识。必须承认人类在一定范围内、一定问题上可以存在某种价值共识。事实上,西方现在所谓的“普世价值”正是一种发扬其本身传统,学习和整合其他文明的结果的一种价值共识。例如,现在人们认同的西方的理性主义的形成和中国传统的世俗理性主义分不开。如果人们能够从实践的层面而非从意识形态的层面观察问题,很容易看到,所谓的“普世价值”既可以形成于西方,也可以形成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一个社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1-13
当下,“普世价值”之说渐见流行。一些人或宣扬西方自由主义的“普世价值”,或赞颂民主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或把所谓儒家经典中的“圣心王意”、“天道性理”奉为“普世价值”。既然是“普世价值”,似乎就符合世间一切人的利益,凡是世人都应趋而奉之,不会说“不”了。这就不免使人有些神秘感。更有趣的是,有的人一面把意识形态性很强的内容说成是“普世价值”,一面又把所谓“淡化意识形态”宣扬为“普世价值”,叫人摸不着头脑。
恩格斯在谈到社会生活中某种确定无疑的事实和常识是否是“永恒真理”时说,“喜欢对极简单的事物使用大字眼”是不聪明的。这对我们看待“普世价值”问题也有意义。当然,真正的普世价值、普世道德是会有的。但现在我们还没有超出阶级的价值观、道德观。只有在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的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普世价值、普世道德的发展也才成为可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