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积德?

如题所述

行善积德10个方法

1、与人为善。2、敬爱存心。3、成人之美。4、劝人为善。5、救人危急。6、兴建大利。7、舍财作福。8、护持正法。9、敬重尊长。10、爱惜物命。 

1、何谓与人为善?

为人应尽量不拿自己的长处,去彰显别人的弱点。

不要故意表现自己的善心,去显示别人的恶意。

千万不要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捉弄别人,折腾别人。

应该尽量谦虚处世,见人有过,尽量宽恕。

见人小善,也要表扬,则可对恶人形成一种沉默的,也不会撕破恶人的面子,使恶人不敢放纵,也有改过的机会。

总之,念念不忘为大众着

想,维护真理原则,即是与人为善。

2、何谓敬爱存心?

就一般人的行为来看,君子与小人实在有点混淆不清,但若能留意一个人的存心正邪,则善恶就像黑白一样的明白。

因此说:“君子所以异于小人,仅在一念之差而已。”

孟子也提到:“人所以异于禽兽几稀?”

俗语说:“一样米养百种人。”

人虽有亲疏贵贱,智拙贤愚之分,但万品同体都是同胞,谁都应该互相敬重,敬爱众人也等于敬爱圣贤,能了解众人的立场,即合圣贤之道,因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人人若都能敬业乐群,安份守己,敬重别人,也珍重自己,即是代天行道,敬重存心。

3、何谓成人之美?

一般来说,社会上持善之人较少,迷糊之人较多,而一般人又有坦护自己,排挤异群的劣根性,因此善人处于俗世,除非他能有守正不阿,有破斧沉舟的勇气决心,否则也很难立足。

加以有意行善之贤达人士,言行都与世俗不同,心直口快,不善心机,不善于粉饰自己,以博取虚荣,因此见识不高的俗人,就常给他们不公道的指责,而达不到为善的目的。

因此说:仁人志士,长辈君子,应时加匡正辅助,以宏扬此等善士之功德,就像处理玉石之道一样,任意抛弃丢掷,就同互砾,若懂得加以琢磨,则就是宝贝。

因此,凡发现有人行善,其志可嘉,就应该设法给予扶助,以成人之美。

4、何谓劝人为善? 
    凡人都有良知,只因人生旅途纷扰动荡,为名为利而使人沉沦堕落,因此与人相处,须时时提醒告诫他人,以解开迷惑。

韩愈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为人若能临机应变,因材施教,做到不失人不失言,则就像解人烦恼,醒人恶梦一样,是最好也最实惠的事。

5、何谓救人危急呢?

人生在世,难免都会有失败与不幸的遭遇,当碰到别人遭到祸害之时,应当像自己碰到灾难一样,尽力给予协助,譬如拿话安慰,或发泄他的冤屈,或给予其他方式的接济都可以。

古人说:“恩惠不在大,能救人紧急为贵。”这是救人危急的大道理。

6、何谓兴建大利?

就是协助建设公共设施,譬如开渠导水,修筑堤防,修建桥梁、救济贫困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都算兴建大利。

7、何谓施财作福?

佛门万种行持,以布施为第一,施就是舍,贤明之人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都可施舍,而不挂意。

一般人当然做不到此种境界,还把钱财看得比生死更重要,因此为人若能看破人生,从最困难的施财做起,以利群生,广积阴德,则内能去除自私吝啬的劣根性,外能济人之急难,则将大有助于修善行持。

虽然初期会感到勉强,但慢慢就会感到心安理得、心旷神怡,而消除其他过失。

8、何谓护持正法?

正法即是佛法,佛法是万物万世的指标,没有正法,则天地万物将难以化育成长,难以脱离凡尘三界,难以维护苍生,救渡众生。

因此,凡是见到佛堂、神庙、或经书典籍,皆应敬重并加爱护整理,至于弘扬正法,以报佛恩更要认真去做。

9、何谓敬重尊长?

就是尊重父母兄姊,长官上辈,凡是年高德重、长辈、上官都要敬重。 
    奉侍父母应柔声下气,必恭必敬。

服务社会国家,也不可因为天高皇帝远而放肆乱来。

有刑于犯人时,不可作威作福。这些都是最关系阴德的,试看忠义之家,子孙没有不绵延昌盛的,这是敬重尊长的道理。

10、何谓爱惜物命?

古人曾说:“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当然一般人很难做到此种境界。

这只是提醒我们,必须维护人所俱有的“有恻隐之心”。

孟子所以说:“君子远庖厨。”

也是为了养成人人皆有恻隐之心。

因为人生在世,求仁者尽在此心,积德者也凭此心。

因此说:为人若不能断肉持斋,也应当做到“自养者不食,见杀者不食,闻杀者不食,专为我而杀者不食。”的四不食之修养,以培养慈悲心肠,增长福份智慧。

再说:古人煮茧以求丝织衣,今人种田除虫以养人,衣食之源,样样动人恻隐之心。

因此为人一生,若不知爱惜物命,珍惜勤俭,就跟造了杀生孽的过失一样,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更是常见,都应当随时防范,尽量避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1-04
问:
如何积德行善

答:
一、行善不一定要用金钱,一个人如能劝人改过迁善、启发别人智慧或良知、担任义工、照顾病老、鼓励安慰别人、铺桥造路、维护环保,甚至时时心存慈悲、面带笑容,去孝顺父母,去善待一切众生(包括人与动物),则这些都要比单纯的捐款更具功德。

二、行善后更要注意‘修持’,不要一面行善,一面又在造恶业(例如犯五戒、十恶,或从事损人利己及伤天害理之类的坏事),否则所有的善行均将被抵消漏尽,甚至功不敌过,还遭恶报。

三、行善如果出自纯粹救人的动机,则此种‘无相布施’的功德可说是最大。反之如果只为沽名钓誉或由于自私原因而布施,则其福报便非常有限(不过比完全不布施要好得多)。此即为何同样作布施,有人福报很明显,有人却不明显,其道理也在此。

四、如果有人长期行善竟然十分意外毫无感应,则其主因除上述几点外,佛经所云:‘为善必昌,为何不昌?必有余殃,殃尽乃昌;为恶必殃,为何不殃?必有余昌,昌尽乃殃。’这可能是最好的解释。因此千万不必怨天尤人,反而更应该具备耐心,并深信只要持续认真行善,努力修持,诚心忏悔,将来一旦业障消尽,必可得到解脱,而享受美好的福报。

五、更重要的是,除行善外还要修慧,因为唯有了解佛法,培养智慧,才能清静心灵,免除烦恼,甚至了脱生死,一切都看得开,放得下,而得到真正的快乐。
第2个回答  2015-01-03
多做好事啊,帮助别人啊
第3个回答  2015-01-03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第4个回答  2015-01-03
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