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功成身退、全身而退,最成功的例子有哪些呢?

如题所述

自古以来,君和臣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功高震主,君怕臣篡位;伴君如伴虎,臣怕君忌惮。历朝历代的的的开国功臣,除了极少数人得以善终,大多数人最后都逃脱不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然而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人,为君王开疆拓土,横扫六国,一生功勋卓著,被列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虽然功高震主,但他凭借其超常的智慧,避免了君王对自己的猜忌,最后得以善终!他就是秦帝国开国大将——王翦

引言

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秦王赢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问大将王翦灭楚需要多少人马,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就在这时后起之秀李信则认为“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

李信挂帅

王翦作为秦国老将,征伐列国中已累立战功,在军中威望很高,如果这次倾全国之力带六十万大军再攻下楚国,恐有生变。为培养后人,制衡王翦,秦王趁机任命李信为伐楚大将,率兵二十万大军南下伐楚。而王翦因此称病辞官,解甲归田。

李信率军进入楚国,楚军大将项燕率四十万大军先以弱示之,且战且退。并保留精锐部队从后突袭李信,秦军大败。

老将出马

秦王得知李信战百后大为震怒,此时不得面对事实,想起要灭楚,非王翦不可。于是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向王翦致歉,并答应调拨六十万大军伐楚的请求。

正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六十万大军,在冷兵器时代,可不是个小数目。王翦领命后,第一步先征集粮草。然而就在粮草正筹,大军未动之前,王翦却向秦王讨要封赏。

王翦跟秦王赢政说:自己年纪大了,此次劳师远征恐怕会是有去无回,为了子孙后代着想,希望秦王能赐给他若干良田、美宅,并拔擢族中子弟为官,好让他放心地去征战。

路上讨赏

秦王看到王翦的奏表后把他召见安慰说:“老将军不必担心,将来天下一统后,寡人定要与你共享天下,还用担心贫困吗?”

王翦听后回复说:“臣为大王的将领,即使立下再多的功劳也不会被封侯,所以趁显著还能领兵征战,斗胆向大王赐予良田美宅,以留给为子孙后代作为家业。老臣奢求过度,还望大王宽恕。”秦王听后心中甚慰,便再次安扶王翦。

王翦率大军出征后,还未进入楚国领土,路上又连续发回五次奏表,都是向秦王求赐良田美宅。


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灭楚功成

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入楚后,即令部队构筑坚垒,进行固守,休整待命。项燕的四十万楚军因为兵力相对较少而不敢强攻,而此时楚王几次派人督促项燕进攻秦军,项燕只得受命进攻秦军,但秦军仍拒不出战,项燕无奈只得引军东去。结果王翦令秦军全力追击楚军,楚军因涡河所阻,被击溃东逃,项燕兵败身亡。

公元前223年,王翦率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寿春,楚王熊负刍被俘,楚国灭亡。随后王翦又南征百越,取得胜利,因功晋封武成侯。

结语

出征前王翦不断的向秦王赢政讨封赏,并不是他真的贪财,而是深黯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为了消除君王对自己的顾忌,不得作除贪财的行为,就是向君王表明,自己胸无大志,只是一个贪图钱财老人罢了。

然而当王翦成名就之后,仍居功不傲。他不贪恋权位,选择急流勇退,辞官归隐,成为了极少数得以善终的开国武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8
有很多个,其中一个张良,韩国人,最后投靠刘邦,在鸿门宴前夕,张良献计凑合刘邦和关系项伯关系,得以让项伯保护,最后张良衣食无忧,在六十四当时病死在家
第2个回答  2020-10-27
春秋时期的范蠡,知道财富会带来各种灾难,毫不犹豫的散尽家财,最后明哲保身。全身而退的还有西汉的张良,宋代的石守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