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用什么方法让南巡成为维系清朝统治手段?

如题所述

讲到乾隆,谈到南巡,似乎在影视剧的影响下,我们大家都认为这个是非常有趣的事情。甚至乾隆南巡还被改编成了中国古典小说。这其中关于南巡的真真假假,可谓是妙趣横生。今给大家讲一讲——清朝乾隆皇帝的南巡。

你看看皇帝这排场,这得多气派啊,军容整齐,一路吃喝玩乐游山玩水的,让人羡慕不已。这出巡豪华的阵容却给我们一个新的的视角去审视清朝皇帝的巡幸与其他朝代有何不一样。

回顾历史,讲到南巡有个人不得不提,虽说是个"混账皇帝"但是他修的那大运河是真的好东西,在古时能漕运兴盛,南方富庶,今时南校北调,国家大计。这人谁呢?——就是杨广,隋炀帝。

可惜的就是,隋炀帝这南巡把自己给"巡死"了,最后"南埋"在了扬州,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从这可以看到南巡虽然好玩,但是国家不稳就有可能有生命危险啊,皇帝这"南巡"可能就变成"南埋"了。

隋炀帝南巡期间征用拉船民夫、收刮民脂民膏不计其数。隋唐演义里十八路反王来时,隋炀帝都能说拿出万两黄金与众英雄畅饮,只求退兵。可见隋炀帝的南巡也让南方的人民苦不堪言,每次皇帝过后都是恶臭遍地,如同人间炼狱,彻底变成了"南劫"。

其实隋炀帝一生在位就南巡了3次,最后留下怎么个结局,着实挺惨的。

那乾隆呢,他去了多少次呢?——历史上考究有说6次也有说7次。但是乾隆去这么多次"南巡",他这非但没有把南方变成恶臭遍地。也没有激起民变。反而使得清帝国更加强大。国家经济重点南移,让南方的江浙地区和芜湖地区成了天下闻名的经济中心和产粮区。 而对于清帝国而言,皇帝的南巡,恰恰是治理南方的重要手段。

那乾隆到底是给"南巡"加上了什么,让"南巡"成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的一个有力工具?

南巡?军事演习!

我们回看一下乾隆第一次南巡去了多久,走了多远?——花费了4个月时间,走了近3000公里,随行人数有3200多人。试想一下皇帝"出走"四个月,带这么多人去,这下是不是说乾隆游山玩水的说法,已经被打破了。再看看这个时间和距离,3000公里,几乎就是从现在北京走到了现在云南南部,随行有3200多人,这就像是一次"远程的突袭"。

八旗子弟

当然除了这样并不能说明"南巡"="军事演习",那我们再看看,南巡的组织者——御前南巡大将军。他一般是八旗子弟,上过战场,有着战功,有着丰富的军队后勤工作的经验,并且熟悉山川地势,知晓天气云雾。

在平时像是皇帝出行的一切车马衣食,人员安全的调度均由他调度完成。他甚至要记录皇帝经过地方的道路情况,经过所需要的路程,这样子才能安排皇帝的经过何处,在何处住宿等等。当然皇帝肯定不单人匹马"南巡",吃饭带上厨师,办公带上大臣,睡觉带上妃子等等这些人员的安排同样也要安排好。最重要的当然还有皇帝的安保工作,每到一地总要对当地所有的情况进行摸排,排除对皇帝造成威胁的因素。可见这个工作压力不小,而且全身戒备,是不是跟军事演习一样。

甚至乾隆皇帝在南巡时候,除了皇帝住在行宫以外,其他的人员一律都是驻扎在野外的,是真正的是风餐露宿,如同行军打仗。而这一位御前南巡大将军,还有规划好营区的布置,建设营区等等工作,例如把营区设置分为了"内城"和"外城"俨然就是一个"小皇城"的做派。而皇帝离开时,营区又要快速拆除,转运这完全和战时建营撤营一模一样。当然"南巡"来证明"南巡=军事演习"的细节也很多,,如南巡期间,文武群臣均是骑马随行,不得坐轿等。

通过这可以看出"南巡"的直接目的就是让国家通过这样子的一种调度保持着一种适度的紧张,让整个清朝的核心力量——八旗军和满洲贵族有应对战争和国家突发情况的能力。也是让满洲贵族和八旗军通过住帐篷、骑马保持居安思危的意识。

为什么说"南巡"="笼络南方"?等我细细说来

首先,清朝统治有个民族问题困扰已久——满汉矛盾。想当初推行顺治爷一张剃头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算是用剪刀剪了个大清子民的样子,但是似乎并没有能让满汉两族和谐共处。而恰恰就是这个大清国,就属汉人他最多,你想想这可是一个定时炸弹啊。毕竟满族都来自关外,满打满算也才入关几十年,这要是汉人们突然不听使唤了,要是突然起义造反,那这大清国迟早要亡啊!

所以乾隆南下期间都积极的与商人交好,扶持商人,例如在第四次出巡的时候,就给两淮地区的盐商捐赠了467万两白银,也通过这次捐款把盐的全国定价所有权收归到两淮都督府和浙江都督府。在通过帮助两淮商人夸大经营的同时,也进而将盐收归国有,同时两淮盐商不得不依附乾隆。

其次,清朝是除了元朝以外最大版图的大帝国,帝国辽阔,官吏千千万,考察地方吏治,自然也就成了重要的一环。正是有这样一种情况,巡查必不可少,而连续剧中借鉴乾隆南巡的依据,就有乾隆乔装打扮南巡为民洗脱冤屈的桥段。

其实真实的情况是,的确也说明影视改编具有一定可信度。乾隆每到一处时,总是将各地的官员,带在身边,并在南巡到对应官员的地界时,总会让官员先报备当地人口,产业情况等等。而在官员上报这些信息时,乾隆也会让自己的亲信先去该地做好充分的调查,如果发现官员有瞒报欺报,甚至是出现官商勾结的时候,那么下场必然是丢官位下牢狱的。

正因如此,乾隆在扶持商人的同时不断给南方官员威慑,压制官员的腐败气息,在清初,的确有着一定的震慑作用。"南巡"更像是乾隆作为CEO对于手下子公司的一个巡查,一旦巡查不达标,就要失去工作和性命,你说官员能不勤恳工作,清廉从政吗?

最后,乾隆南巡,还有一部分人要"统一",那就是江南的文人们,乾隆对于"统一"他们可是到了真"动手"的地步了,比如说写诗、作画、给南方的书院题写匾额。

领用这些手段去附庸风雅,其实就是为了拉拢这帮文人墨客。甚至在科举上针对南方而来的仕子,也有着一定的优厚待遇(每日两顿钱粮供应和免费的住宿)。而在乾隆在第二次下江南的时候就有过宴请过五百仕子。而对于仕子们的老师和名士自然也是不曾怠慢的,乾隆下江南时就曾经多次跟名士沈德潜会面,并给予其地位、声望。这其实也是一种"统一"。

乾隆利用下江南的机会,将南方的官、商、士、民都联系了起来,让他们在有独立发展的同时又同时并入这清朝的大帝国中,经过几次下江南的"调教",江南才有了,那句诗中所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南巡?火并!

看到这个标题的,估计已经蒙圈了。之前说南巡是军事演习,说是统一。横竖还能说到点子上,你这现在一上来就"火并"的,让我无法接受啊,看到这里的朋友别着急,待我跟你聊聊,这乾隆怎么挑起"火并"的。

火并指的是:"同伙决裂,自相杀伤或并吞。"——取自新华词典。而这三个意思呢,乾隆用的"火并"是并吞的意思。

那这到底并吞谁呢?——汉族士大夫阶级。

乾隆知道汉化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自己本人对于汉文化的学习也是十分的认真。

正因为这样,他并没抗拒汉化,而是转而通过各种手段发扬汉文化,通过并吞的方式驯服汉族士大夫阶级,才使得清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入了汉化。

乾隆在1668年第一次提出要南巡的时候,汉族的臣子没有不反对的,一言不合就拿出古代先贤去跟乾隆"照镜子"。

说什么,古代三皇五帝,均是勤奋刻苦的,你看看那死在扬州的隋炀帝,就是只知道游历江南,最后身死国灭......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似乎每朝每代的臣子们都有这样子的习惯,给皇上加压,摆历史然后劝皇上。这个问题持续了数千年,但是这次乾隆把这个问题处理的不错,不然他也没办法出去巡游这么多次,他是怎么做的呢?简单来说就是三个原则:对着干、给糖吃、做泥人。下面咱们一个个说。

第一个"对着干",你大臣不是不让我去嘛,我偏去。我还要带上你们这帮反对我的大臣们一起去,让你们看看我都下江南干什么了,上文说到了,乾隆下江南也不见得全是玩乐,有着一定的目的性,这一来二去的汉族臣子们也就允许皇上的这一行为。通过对着干,也让士大夫们了解了南方,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间接性的加强了皇上的权威性。进一步削弱了旧的汉人士大夫阶级的权势。

第二个"给糖吃",这个是让汉族大臣们在地方上担任封疆大吏、皇上出巡期间和上书房一起处理国家事务、对于汉族官吏多倚重,将南巡时发现的汉族人才破格提拔,甚至直接委任或破格提拔官职。通过对破格任用的方式提拔能吏干吏,使得汉族士大夫集团形成团结的同时,又对皇帝有着很强的向心性。

例如当年的廉吏于成龙,就是因为乾隆南巡湖广黄冈知州时,发现其为人刚正不阿,行事做派端正,且不畏权贵,而后才重用并最后一路擢升至两江总督。通过给糖吃笼络人心,最终形成属于乾隆自己的政治班底。

第三个"做泥人",古话说得好:"泥菩萨过江——自身不保",但是巧的是,乾隆却给自己塑了一尊不倒的"泥菩萨"。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乾隆就是自己出巡时候的一些事际,进行一些艺术的加工,对皇上的故事进行一点戏说。

比如说《还珠格格》里说的:"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么?"或者,在江西九江流传的一个故事里说的,乾隆在巡游九江时候,一天夜里突然天降暴雨,巡游队伍面前有一条白蛇,乾隆听闻拿起宝剑就杀死了一只大白蛇,为民除害,并且把把蛇头丢入长江,当地便有了乾隆雨夜斩蛇为民除害的民间故事。

其实真正历史上压根就不存在这么个人,但是在古代这样一种消息不方便的年代。这些所谓的风流韵事,便成了当时普通大众口中的交口传说的事情了,而这些或神话传说,或风流韵事,或胡编乱造的故事都让多次出巡的乾隆跟圣王、圣君的形象联系到了一起。这其实也是给汉族士大夫们心中塑造了一尊"泥菩萨"。

最后,乾隆利用出巡这一件事。还同时处理了多种问题,这顺道还能去游山玩水,这皇上出巡历朝历代都有,但是唯独是清朝统治时期次数最多,规模最大,堪称史无前例,但是这一精妙的政治杰作,其最终目的是要扩大皇权、巩固政权、鞭策官员、随便宣传皇帝的形象。在历史的烟云如浮云消散后,这一场场在康乾盛世下的巡游,最后成为了乾隆皇帝用来撬动治理庞大清帝国的最小支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9
他利用南巡来视察民情,来解决当地的贪污情况。
第2个回答  2020-12-19
把皇帝南巡的消息放出来,说要视察民情,官员们收到这样的消息,自然不敢做出猖狂的错事
第3个回答  2020-12-19
他每次南巡都会彻查沿途遇到的异常。所有人都兢兢业业,不犯下任何的错误,这样就使得大清的统治很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