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个现代适用吗?

如题所述



现在提倡赏识教育。孩子大小都打不得。法律也有明文规定,祖国的花朵只能爱护,不能打。

而实际情况是:温室中能养出好花?有时候,孩子也真该打。

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不能打?打在孩子哪个部位?都是有讲究的。

打孩子其实也是一门学问。

大家都知道,不能打孩子的头、不能打孩子的脸、该吃饭时不能打孩子、睡觉前不能打孩子、大庭广众之下不打孩子。家长、老师有气不能拿孩子当出气筒。



我童年曾经挨过一次打。一天吃过早饭,我的祖母要去走亲戚。我是祖母的小尾巴。平时祖母走到哪,我跟到哪。可是那天几个堂弟妹也争着要去,闹哄哄的,缠着祖母不能动身。祖母又不能都带去,心急火燎,我明明知道。我的母亲跟我商量半天,我很任性,一点也不变通,把一贯好脾气的母亲惹怒了。她闪电般把我拉到屋里,用门插板拌上门。防止我的祖母过来袒护我。母亲从床下找一只塑料鞋,高高举起,一下下狠狠打我的臀部。我大哭,喊着奶奶。奶奶推不开门,干急,进不来。母亲累出一脸汗,眼里含着泪水。

几个弟弟妹妹乖乖地跑到一边玩去了。没有一个再敢缠着奶奶不松手。从此以后,我的母亲再也没有打过我。这次挨打我的确长了记性。臀部疼得几天不能坐板凳。长大后,我遇事学会了设身处地着想。不是自己想怎么就怎么,目中无人。



堂弟的孩子莹莹一岁半时,和爸爸妈妈一起来我家走亲戚。小小的孩子也会生气。她想要的东西,妈妈没有给她。她竟用小手狠狠地撕她妈妈的长发,疼地妈妈掉眼泪。在旁边的爸爸看见了,用眼瞪莹莹。莹莹笑笑,仍不松手。爸爸抬手在莹莹臀部打一巴掌,留下五个血红的手指印。莹莹很快松开了手,不好意思地看着妈妈,竟没有哭一声,只是撇撇嘴,尽管她好哭。

莹莹平时都是奶奶看着。有一次,奶奶抱着莹莹出外玩,莹莹用小手挖奶奶的脸。奶奶讲道理莹莹没有一点反应,奶奶也拧莹莹的脸。莹莹疼的龇牙咧嘴,只拧一次,就记住了:奶奶的脸挖不得,妈妈的脸挖不得,爷爷、爸爸的脸也挖不得,小朋友的脸也挖不得。小孩在成长的时候也是试着水趟,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不给出强烈的反应,孩子也不会引起重视,不明是非。现在莹莹即使十分生气,也不敢再撕妈妈的长发。

但是,打错孩子,后果也是多么可怕!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很强,简直像一座火山,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家长、老师应该明智,循循诱导,不能急功近利。一个被打错的孩子失去了理智,内心简直就像野兽,嗷嗷叫着,满腔的情绪要发泄。此时,家长一定要冷静,该做什么做什么,千万不要继续指责孩子,火上浇油,也给孩子冷静的时间。

一个心平气和的孩子,能接受严厉的批评,讲道理也能听得进去。



现在绝大多数家长不敢打孩子,不愿打孩子,不舍得打孩子。绝大多数老师更不敢打孩子,更不舍得打孩子。一部分孩子惯得不知天高地厚,顶撞老师,甚至伤害父母、老师。

虽说,现在不提倡打孩子,但是,教育上还是要讲究方式方法,打孩子也是一样。

《岳飞传》中岳飞的老师周侗打学生。那些富贵的子弟,其他老师不敢打他们,反而是学生们打老师、轰走老师。后来只有严厉的周侗老师才能把他们教育成人成才。严师出高徒,通常也是不错的。

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社会的安定。该出手时一定得出手!孩子该打时一定得打,赏识教育无法代替。

当然打孩子是下策,也不是万能的,但“打孩子”也可以是教育的一部分,和赏识教育相辅相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1
我觉得不适用。好孩子不是打出来的,是教出来的。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素质也在提高,打骂教育已经不适合现代了,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可以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第2个回答  2021-02-01
当然不适用。棍棒底下出孝子主要是针对孩子身体的惩罚让孩子感受到疼痛就记住了教训。现代的教学方法更科学,要从心理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孩子犯了错误之后要积极的改正,不可以用体罚的方式取代。
第3个回答  2021-02-01
不适合现在的孩子,比较娇生惯养,打骂是行不通的,一定要找到合适的管教方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