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有佳木,鸾鸟栖于斯 (上)

如题所述

(一)

每次和别人聊起自己的大学生活,我总要费劲的解释一番。

“不是俄罗斯,也不是在国外,是佳~木~斯!”

听者依然瞠目结舌,还有这样的城市名称?

确实,在中国诸多的城市美名中,“佳木斯”这个叫法绝非主流,甚至多少还显得有点另类。像极了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没少挨家长批评。

从地理坐标上看,佳木斯地处黑龙江省东部,是三江平原上的一座城市。市区不大,但极优雅。“北方有佳木,鸾鸟栖于斯”,故名佳木斯。这是文人墨客的注解,也是最美最华丽的阐释,充满了美好的祝福与想象。

其实从历史,民族,地域文化的角度看,“佳木斯”这个叫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来历。

其一说是来自于满语,原意是“驿丞”或“站官”的意思。此地是松花江通往黑龙江江口的古驿道,地理位置四通八达,三江合汇,故在历史上一直是重要的区域交通枢纽,于是方有了此名。清朝康熙年间也常被汉译为“嘉木寺”或“贾木司”。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来自于赫哲族的语言。佳木斯是全国赫哲族人的聚集区,这是一个非常稀有的民族,全国人口加起来也不过还剩下五千多人。鱼皮做衣,渔猎为生,信奉万物有灵,崇拜萨满是其民族特色。“佳木斯”在赫哲族的语言里有“骨头”,“尸体”的意思。

回望昨昔,历史已逝,时光淡然。无论哪种解释都已无谓。

但有意思的是,我竟然与这座和我相隔两千三百多公里,从未谋面,闻所未闻的城市之间发生了关联!

这纯粹是偶然,随意的有点不可思议。

可全世界所有的偶然背后似乎都夹杂有一丝丝宿命感。

四年大学时光似短非短,这座城市早已融入进我的血液,是我青春记忆中不可回避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最最重要的那一部分。

(二)

人的思维定势总是期待着美好的事物。

比如说现在当你看到“男孩,女孩”这四个字的时候,你的脑海中最先跳出来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不可否认,你的潜意识中出现的画面一定是帅哥美女,是阳光灿烂,美好的娇艳欲滴的一切。而不可能是丑陋,病态的模样。虽说这种模样在现实中处处皆是。

这就是人性。

感性的人更是如此。

而我,天生就是个超感性之人。

我现在依然清晰记得,我在k1470次列车上按捺不住的兴奋之情。长达25个小时的旅程我基本就没怎么合过眼。

我像一个奔赴心上人的待嫁新娘,前方的意中人就是我的所有。我羞涩却又急不可待地想融入他的怀抱,倾我所有地向他袒露吾之思怀之苦。

这是朝圣者才有的心理。

十八岁的我翘首以盼着那座我没听过,更没见过,仅凭在招生考试报上一瞥而过,就用少年人的单纯热情一定终身,一个有着好听的名字——叫佳木斯的地方。

青春何谓?

也许心中存热情,脚下有力量,做事不功利,仍未被浸染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对青春最好的注解。

很宽慰自己曾经年轻过。那个时候的我远没有今天这般的瞻前顾后,油腻徘徊。

脑海中闪现出十五年前那副画面时,依然感觉很美好。

几个少年,像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凤阳小岗村按下红手指的村民一般,聚集在我的家里,纵性畅谈,书生意气,不觉一夜无眠。

凌城四点半,无意中聊起雪。因为都喜欢雪,有人提议那就相约一起去遥远的黑龙江看雪吧。听说那面的女孩还很漂亮!几个人激动的翻箱倒柜找出地图册,翻开招生考试报黑龙江那几页,圈圈点点,就自己把高考志愿填报的大事给解决了。

父母的嘱托意见早已奔赴九霄云外。无所谓省情,无所谓经济基础,无所谓人脉关系,无所谓未来之发展——我们就是要去看雪,要去远方,有大雪的地方去看雪!

仅此!

足矣!

(三)

城市如同母体,孕育了每一个深处其间的人。城市也有性格,你看那一个个窗棂,屋檐,还有高空俯瞰下尽收眼底的每一处隐蔽角落都在表达着一种态度,在向你默默地诉说。

城市绝不仅是物理的空间组合。它是一抹时光,一段历史,一些人共有的回忆。是曾经,也是未来。

我熟悉佳木斯的很多地方,甚至是一些不起眼的角落。

城市如同人体,每一个都不一样的,特别是细节之处。而这些不同的地方,恰是甄别个体个性的参照点,也是最能让人记忆深刻的地方。姑且把它们叫做城市的魂也不为过。

当今有魂的城市越来越少了。工业化造就了千城一面的悲凉。城市快速发展,却只是一种简单机械的复制过程。速度不能等同于质量。所以现实中,我们往往必须通过历史的符号来甄别城与城之间的区别。

佳木斯这座小城的魂恰在于它的建筑——角落里的建筑。

建筑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不分种族,肤色,更无关乎性别,阶级,职位高低,只要你热爱,只要你心动,都可以融入进这种语言,参与到这种语境里去。

哥特式,巴洛克式,俄式,北欧风格,阿拉伯式的建筑散落城间。迥然于常见的内地城市风貌。从我个人来讲,我并不喜欢中国摊大饼式,雕楼玉砌的传统建筑。虽说历史厚重,极具威严奢华,是匠人智慧的结晶,可就是无法让我感动。这与爱国之情无关,纯粹个体的喜好不同。

记得大学附近有一家巴洛克式的书店。我喜欢进入之前先沿着它的墙壁走一圈。墙上小天使的雕刻,穿插的异形曲面和椭圆形的勾连令人叹为观止。沉入期间恍若走进了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群星荟萃,执人文主义之火炬——反传统,反神权,突破中世纪之藩篱,重新定义自我,发现人性之美。

这家书店不知今日还在不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阅读的气氛日渐平淡,如果真的消失,定有一种发自心底的遗憾。大学生们又少了一个优雅的去处。

佳木斯市的中心地带,靠近附属医院附近,群树掩映之下,有一座清真教堂。白墙圆顶,颇为壮观。我虽然不是穆斯林,但也曾混进做礼拜的人流里,入其内部,得以窥探一二。最大的冲击力来自内部的硕大拱顶结构,映衬出了宗教的威严与神圣。人身处其间,不觉中竟有了一种宗教所赐予的厚重归宿感——就像寻找到了母体的温暖。

所以我一直说建筑是一种语言,好的建筑是人与物的严丝合缝的统一,不留一点缝隙,浑然天成。

行走在佳木斯的每一处角落,都能发现与内地不同的地方。感慨中国之大,国家之美。

慢行方能感触城市的内核。跳进去,融入其中,感动自己!

(未完待续,继续发现城市故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