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纺织的布料名称和各自对应的等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2

古代纺织的布料有锦、绫、绸、缎、麻布、粗布。

第一等级、锦:蚕丝纺织布料,采用重组织,用多色丝线织成的绚丽多彩的色织提花丝织物。

锦是负有盛名的提花绸,古有"织采为文,其价如金"之说。

有蜀锦、宋锦、云锦之分。

第二等级、绫:蚕虫自织布料;采用斜纹组织或斜纹变化组织,织物表面具有斜向织纹的丝织物,质地轻薄。

早期织物表面呈叠山形斜纹,“望之如冰凌之理”,故称绫。

第三等级、绸:丝麻混纺布料;采用平纹组织或变化组织,经纬交错紧密的丝织物。

绸是丝织品的总称。

其特征为:绸面挺括细密,手感滑爽。

无其他明显特征的丝织品都可称为绸。

第四等级、缎:细麻丝纺织布料;采用缎纹组织或缎纹变化组织,外观平滑、光亮、细密的丝织物。

第五等级、麻布:粗麻丝纺织布料;麻布是以亚麻、苎麻、黄麻、剑麻、蕉麻等各种麻类植物纤维制成的一种布料。

麻布制成的产品具有透气清爽,柔软舒适耐洗、耐晒,防腐、抑菌的的特点。

第六等级、粗布:棉丝纺织布料;粗布又称“土布”,它是淳朴的劳动人民以纯棉为原料,用原始的纺车,木织布机一梭一梭精心编织而成,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纺织同样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历史,原始的葛麻、质朴的棉、奢华的丝一一粉墨登场,演绎了一幕幕精彩绚烂的锦绣画面。

从传说中养蚕、取丝的鼻祖--嫘祖到改良纺织机械的马钧,到传播棉纺技术的农妇---黄道婆,到传世巨著《天工开物》,中国古代纺织史不断被改写,成就了异彩纷呈的辉煌成就。

不同于质朴无华的传统农具史,不同于造福于民的水利工程史,也不同于六畜兴旺的畜牧史,中国古代纺织史更多了些色彩和绚烂,更多了些华美和温暖。

原始先民从最初的手经指挂到学会用葛麻纤维、石刀、骨锥等进行原始的简单编织来制成遮羞蔽体的原始服饰,这是最早的纺织雏形。

随着原始纺织雏形的形成,纺织工具应运而生。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不少石制,陶制、木制,骨质的原始纺织工具和木制的织机部件。

夏商时期出土的一些青铜器上面留有明显的织物痕迹,此外还有少量的服装残片出土。

这些痕迹和实物说明这一时期的纺织纤维原料主要是以丝麻为主。

大麻、苎麻和葛成为主要的植物纤维原料。

精妙绝伦的丝绸就在新石器中后期诞生了,荥阳青台村出土的仰韶文化绛色罗、吴兴钱山漾出土的绢片、丝带和丝线是最有说服力的物证。

此后,家蚕已进入室内饲养,丝的产量和质量、丝绸的数量和品种都增加了,丝织品在中国纺织历史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从此确立。

春秋战国时期,缫丝工具从最初的手工缫丝也发展为手摇缫丝车和脚踏缫丝车。

三国时期著名的机械工程师马钧继西汉陈宝光后再一次对提花织机进行重大改革,把50蹑(niè)改为12蹑,成为我国纺织科技史上的又一大革新,提高了生产能力。

明清时期,蚕桑丝绸尽管受到了棉花的冲击,但是杭嘉湖一带的蚕桑生产依然比较发达。

考古发现证明明清两代在丝绸织造、印染缂(kè)绣的纺织工艺和纹样风格上较前代继续创新。

汉代时传入中国的棉花,到宋代时仍然局限在西南和南方的一些偏远地区。

宋元交替时期棉花生产迅速在内地普及,成为元明以后人们最基本的服饰原料。

随着棉花种植的推广,中国的棉纺织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棉纺织最早是在云南和海南岛等地兴起,这里的少数民族很早就积累了一套棉纺织加工技术。

元代初期黄道婆把从海南黎族人民那里学到的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传入内地,并改进了擀、弹、纺、织等工具,极大地提高了纺纱效率。

此外,她用错纱、配色、综线等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使松江在当时一度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由此可以看出,黄道婆在中国棉纺织发展史上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影响深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