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并用的方法是?

如题所述

针灸并用方法 郁病治疗方法: 治则:理气解郁,养心安神 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者,只针不灸,泻法。 阴虚火旺者,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处方:以手、足厥阴经腧穴为主。 主穴:神门、大陵、内关、期门、心俞、合谷、太冲。 方义:本病总由心神失调,故取心经原穴神门,心包经原穴大陵宁心安神;心包经之络穴内关宽胸解郁。心之背俞穴心俞补益心气而安神;肝之募穴期门、原穴太冲疏肝理气以解郁,合谷配太冲为“开囚关”之法,有醒神开窍的作用。 加减:肝气郁结:主穴+行间、肝俞→疏肝理气解郁。气郁化火:主穴+行间、内庭、支沟→清泻肝火,解郁和胃。忧郁伤神:主穴+百会、通里、日月→疏肝解郁、醒神开窍。心脾两虚:主穴+脾俞、三阴交、足三里、中脘→健脾益气、养心安神。阴虚火旺:主穴+三阴交、太溪、肾俞→滋阴降火、养心安神。梅核气:主穴+天突、列缺、照海→清利咽喉。心悸治疗方法: 治则:养心安神、宁心定悸。针灸并用,补法(阴虚火旺者,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处方:以心经、心包经腧穴和相应俞、募穴为主。 主穴:神门、内关、通里、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 方义:神门为心经原穴,宁心安神以定惊悸,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通里为心经之络穴,功在宁心通络,安神定悸,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分别为心和心包之背俞穴、募穴,两对俞穴配穴可调补心气以定悸。 加减: 心阳不振:主穴+关元、足三里→振奋心阳。 心虚胆怯:主穴+百会、胆俞→补心壮胆。 心脾两虚:主穴+脾俞、足三里→补益心脾。 阴虚火旺:主穴+劳宫、太溪→滋阴降火。 心血瘀阻:主穴+曲泽、膈俞→活血化瘀。 水气凌心:主穴+水分、阳陵泉→行水降逆、宁心定悸。 失眠治疗方法:治则:调和阴阳,宁心安神。心脾两虚者补益心脾,心胆气虚者补心壮胆,均针灸并用;阴虚火旺者育阴潜阳,只针不灸,平补平泻;肝郁化火者平肝降火,痰热内扰者清热化痰,均只针不灸,泻法。处方:神门、内关、百会、安眠(主穴)。方义:失眠一症,主因心神不宁。治疗首选心经原穴神门,心包经之络穴内关宁心安神,为治疗失眠之主穴;百会穴位于巅顶,入络于脑,可清头目,宁神志;安眠为治疗失眠的经验效穴。诸穴合用,养心安神,恰合病机。加减: 心脾两虚:主穴+心俞、脾俞、三阴交→补益心脾、益气养血。 心胆气虚:主穴+心俞、胆俞、丘墟→补心壮胆、安神定志。 阴虚火旺:主穴+太溪、太冲、涌泉→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肝郁化火:主穴+行间、太冲、凤池→平肝降火、解郁安神。 痰热内扰:主穴+中脘、丰隆、内庭→清热化痰、和胃安神。嗜睡治疗方法:治则:交通阴阳,调神醒脑,胆经湿热者,只针不灸,泻法;湿浊困脾,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者,针灸并用,补法或平补平泻。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主穴:百会、四神聪、印堂、丰隆、足三里。方义:百会、四神聪位于头颅之巅,为醒脑之要穴,也为前人治疗昏困多寐的经验穴,印堂位于两目之间,重在调神;丰隆、足三里意在调理中焦,和胃安神。加减: 湿浊困脾:主穴+脾俞、三阴交→健脾利湿。 胆经湿热:主穴+主穴+胆俞、至阳→清利湿热。 气血亏虚:主穴+气海、心俞、脾俞→补益气血。 肾精不足:主穴+关元、肾俞→补益肾精。震颤麻痹治疗方法:治则:补益肝肾,益气养血,化痰通络,熄风止颤,针灸并用。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用补法。处方:百会、四神聪、风池、合谷、太冲、阳陵泉(主穴)方义:本病病位在脑,病脏主要在肝。百会、四神聪均位于巅顶部,通过督脉内入络脑,乃局部取穴以醒脑、宁神、定惊;风池祛风,宁神定痉;合谷属手阳明,可通经络、行气血;太冲乃肝经原穴,可平肝熄风,与合谷相配为“四关”穴,可通行气血、调和阴阳;肝藏血,主筋,阳陵泉为筋之会穴,可养血柔筋,疏筋通络。诸穴合用,共奏柔肝熄风、宁神定巅之效。加减: 肝肾亏虚:主穴+肝俞、肾俞、三阴交→补益肝肾。 气血不足:主穴+气海、血海、足三里→益气养血。 痰浊动风:主穴+丰隆、中脘、阴陵泉→化痰通络。 震颤甚者加大椎,僵直甚者加大包,期门以除颤止僵。痫病治疗方法:治则:豁痰开窍,熄风止痫; 实证只针不灸,泻法; 虚证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主穴:水沟、筋缩、鸠尾、丰隆、阳陵泉方义:水沟为督脉要穴,可醒脑宁神,长强属督脉督脉,鸠尾属任脉,两穴乃任督之络穴,合用能交通任督,调整阴阳,是治疗痫病的重要组穴;阳陵泉为筋会,配以筋缩可舒缓筋肉、解痉止抽;丰隆和胃降浊、清热化痰。诸穴合用共奏豁痰开窍,熄风止痫之功。加减: 痰火扰神:主穴+行间、内关、合谷→豁痰开窍、清泻肝火。 风痰闭窍:主穴+本神、风池、太冲→平肝熄风、豁痰开窍。 血瘀阻络:主穴+百会、太阳、膈俞→活血通络、醒神止搐。 血虚风动:主穴+血海、三阴交→养血柔筋、熄风止搐。 心脾两虚:主穴+心俞、脾俞→补益心脾、益气养血。 肝肾阴虚:主穴+肝俞、肾俞、太溪→补益肝肾、潜阳安神。病在夜间发作加照海,在白昼发作加申脉通调阴阳,眩晕加合谷、百会祛风通窍。痴呆治疗方法:治则:补肾填精、健脑益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者针灸并用,补法。痰浊中阻、瘀血阻络者以针为主,平补平泻。处方:百会、四神聪、太溪、大钟、悬钟、足三里。方义:本病病位在脑,“脑为髓之海”,百会、四神聪均于巅顶,通过督脉内入络脑,乃局部取穴,以醒神开窍、健脑益智;肾主骨生髓,补肾即能生髓,太溪、大钟可补肾养髓,悬钟为髓之会穴,补之亦可补养脑髓、髓海得充,可健脑益智;足三里补益后天、生化气血以助生髓之源。诸穴合用,共奏益肾补髓、健脑醒神之效。加减: 肝肾阴虚:主穴+肝俞、三阴交→补益肝肾。 气血虚弱:主穴+气海、膈俞→益气养血。 痰浊中阻:主穴+丰隆、中脘→化痰通窍。 瘀血阻络:主穴+膈俞、委中→活血化瘀。癫病治疗方法:治则:涤痰开窍、养心安神。心脾两虚者针灸并用,补法。痰气郁结、气虚痰凝、阴虚火旺者以针刺为主,泻法,或平补平泻。处方:神门、丰隆、心俞、脾俞(主穴)。方义:心为神之舍,取心经原穴神门,心之背俞穴心俞调养心神、醒脑开窍;脾为生痰之源,取之背俞穴脾俞、胃之络穴丰隆健脾胃、化痰湿以治其本。标本同治,癫病当除。加减: 痰气郁结:主穴+中脘、太冲→调气解郁。 气虚痰凝:主穴+足三里、中脘→益气健脾。 心脾两虚:主穴+足三里、三阴交→健脾养心、益气安神。 阴虚火旺:主穴+肾俞、太溪、大陵、三阴交→滋阴降火。 狂病治疗方法:治则:清心降火、宁心定志,只针不灸。痰火扰神、气血瘀滞用泻法。火盛伤阴者平补平泻。处方:以督脉、心包经腧穴为主。主穴:水沟、大椎、风池、劳宫、大陵、丰隆。方义:水沟、大椎均属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又与脑相通,二穴合用可醒脑开窍、安神定志;风池接近大脑,能醒脑宁神;劳宫清心包而泻心火,安神定志;大陵为心包经原穴,可醒神开窍、宁心定志;丰隆化痰通络、醒神开窍。加减: 痰火扰神:主穴+中脘、神门→清新豁痰。 火甚伤阴:主穴+神门、大钟、三阴交→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气血瘀滞:主穴+合谷、太冲、血海、膈俞→活血化瘀、通窍醒神。面瘫治疗方法: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处方: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穴腧穴为主。主穴: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方义: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端选穴,与近部腧穴翳风相配,祛风通络。加减: 风寒证:主穴+风池→祛风散寒。 风热证:主穴+曲池→疏风泄热。 恢复期:主穴+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抬眉困难:主穴+攒竹。 鼻唇沟变浅:主穴+迎香。 人中沟歪斜:主穴+水沟。 颏唇沟歪斜:主穴+迎香承浆。中风(一)中经络治疗方法:治则:调神通络、行气活血,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处方:水沟、百会、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主穴)。方义:督脉入络脑,水沟、百会均为督脉要穴,可调脑神、通脑络;心主血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促进气血的运行;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足三里疏通肢体经络。加减: 肝阳暴亢:主穴+太冲、太溪→镇肝潜阳。 风痰阻络:主穴+丰隆、合谷→化痰熄风。 痰热腑实:主穴+曲池、内庭、丰隆→清热豁痰。 气虚血瘀:主穴+气海、血海→益气活血。 阴虚风动:主穴+太溪、风池→滋阴潜阳。 口角斜:主穴+颊车、地仓。 上肢不遂:主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主穴+环跳、阳陵泉、阴陵泉、凤市。 头晕:主穴+风池、完骨、天柱。 上肢不遂:主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 便秘:主穴+丰隆、支沟。 尿失禁、尿潴留:主穴+中极、曲骨、关元。 足下垂:主穴+解溪、胫上。 中风(二)中脏腑治疗方法:治则:醒脑开窍,闭证兼开窍启闭,只针不灸,泻法; 脱证兼回阳固脱,重用灸法,补法。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主穴:素髎、百会、内关。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素髎、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百会位于头顶,属督脉,内络于脑,醒神作用明显;心主血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促进气血运行。加减: 肝阳暴亢闭证:主穴+十宜、合谷、太冲→开窍启闭。 脱证:主穴加灸关元、气海、神阙→回阳固脱。 呼吸衰竭:主穴+气舍→益宗气、调呼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8-24
针灸并用的方法是用毫针针刺用于治病的穴位,同时用艾条灸烤这些穴位。
第2个回答  2012-08-15
针砭与灸疗
或是针刺与艾火灸。
第3个回答  2012-08-15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