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国辉煌史》-5.帝国的“灵活”性 (上)

如题所述

在19世纪的英国,美德与效率的交融塑造了帝国的基石——"灵活"性,体现在机器的革新与劳动力的重新分配上。(工业革命的催化剂,机器的引入不仅改变了家庭结构,还催生了契约的革新,劳动力从单纯的个体交易升级到家庭成员的集体出卖,揭示了资本主义的道德困境。)机器的力量使得妇女和儿童的劳动力成为可能,家庭劳动时间显著缩短,但与此同时,生产成本的增加对工人家庭构成了沉重负担。


然而,这股“灵活”力量也带来了残酷的现实。例如,广告中招募的12至20岁的少年,尽管工资微薄,却成为工厂的劳动力源泉。工厂法虽然限制了13岁以下儿童的工作时间,但虚报年龄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大量未满13岁的儿童被非法雇用。伦敦拜特纳-格林区,甚至出现了公开的儿童租赁市场,低廉的价格下,儿童成为了工厂的牺牲品,充当了资本的廉价劳动力,他们的死亡率也因此居高不下。


在工厂区,鸦片消费的增加与教育困境并存。医生和视察员担忧女工和童工的恶劣工作条件。1844年的工厂法试图引入教育条款,但执行乏力,学校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些教师无法胜任教育职责。资本家强烈抵制教育条款,儿童被迫在缺乏教育的环境中承担繁重劳动。在特殊工厂,如印花厂,强制教育的规定徒有其表,实际效果微乎其微。


机器的使用带来了工作时间的混乱,一方面,受制于法律的工业部分开始尝试克服教育问题,而在不受约束的工业中,如玻璃厂,老板詹·格迪斯视教育为工人独立的威胁,机器的效能被优先追求。资本家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榨取剩余价值,机器的引入初期,利润丰厚的背后是无尽的剥削与道德边界挑战。


尽管法律试图限制工作日,但资本家转而寻求通过提高机器效率来获取相对剩余价值,而非单纯延长工作时间。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作日的缩短并未带来预期的效率提升,反而促使工厂主通过增加劳动强度来弥补时间的减少。然而,随着机器速度的提升,劳动强度的增加导致工人过度疲劳,工作时间的压缩实际上加剧了资本对工人的剥削。


在工厂主看来,12小时工作制下的工人效率已极高,但实验显示,工作时间的细微调整并未显著提高产量,反而使工人承受更大的劳动强度。19世纪后期,尽管机器革新使劳动强度上升,工作时间的缩短并未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引发更多争议和工人的反抗。机器的普及,既是技术的进步,也是社会矛盾的催化剂。


机器的普及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还带来了新的剥削形式。工人在机器和资本家的双重压迫下,生活条件恶化,甚至面临生命安全的威胁。工厂视察员的报告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安全的漠视,以及机器如何加剧了工人之间的竞争和劳动力价值的降低。


机器的引入导致工人阶级的过剩和贫困,熟练工人的失业和工资波动成为常态。大北铁路公司和雷德格雷夫的观察指出,机器改良带来的效率提升,使工人数量减少,工资下降,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冲突。


1866年后,尽管工厂主利用机器改进扩大市场,但工人反抗和工资削减接踵而至。机器不仅作为竞争者存在,更成为资本家控制工人和镇压反抗的工具。机器的使用引发的社会影响复杂且充满伦理争议,它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孕育了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


总的来说,大英帝国的“灵活”性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既是技术进步的象征,也是社会不平等和工人苦难的催化剂。它推动了生产效率,但也加剧了剥削,引发了关于道德、劳动与社会公正的深刻反思。机器的使用,如同一把双刃剑,深刻地塑造了帝国的历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