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杀了建宁公主的丈夫和儿子?

如题所述

在古代平民百姓看来,公主贵为皇室金枝玉叶,荣华富贵享之不尽,风光无限。然而,这不过是她们生活的光鲜表面而已,其实,这些光环的背后藏匿着鲜为人知的惨淡与痛苦。清太宗皇太极的小女儿建宁公主就是一位颇具代表性的可怜人,因其公公吴三桂,一生痛苦不已。

驻防云贵的吴三桂作为三藩之首,位高权重,连万人之上的皇帝也畏惧他三分,坐立难安。为了缓解吴三桂这块心病,一统海内,顺治十年(1653年),顺治帝将妹妹建宁公主许配给了平西王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封吴应熊为十四额驸,并生得一子吴世霖。本以为利益联姻可以稍稍牵制吴三桂,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吴三桂的嚣张气焰不降反涨。

为了阻止吴三桂叛乱,形势进一步恶化,吴应熊和建宁公主都是努力试图劝阻吴三桂安分守己,心向朝廷,以免弄得家、国都不安宁,但于事无补,吴三桂最终还是主导了“三藩叛乱”。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吴三桂首先于这年十一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寸虏”,将矛头指向朝廷。吴三桂军由云、贵开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省。进而进犯四川,四川官员纷纷投降。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等地都有藩王或将领响应。

为了打击吴三桂的气焰,康熙在十三年(1671年)四月十三日下令处死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吴三桂在起兵反叛前,曾派人到京城去秘密接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去昆明。虽然不可能劝说自己的父亲放弃起兵反叛的罪恶之念,但吴应熊也没有为了苟全性命而犯下叛逆之罪。按照大清的律例谋反大逆是要株连亲属的,作为吴三桂的儿子将被处以极刑,这一点吴应熊心知肚明。即便这样,他也宁愿留在京城接受惩处,到死也要做大清的子民。

“为叛寇所累”的额驸及其子吴世霖为三藩之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顷刻间建宁公主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失去了家庭。这一年她才33岁,其悲伤和心碎之痛可想而知。建宁公主在以后独自支撑的30年中,虽然康熙帝多次下诏安慰在三藩之乱中受到巨大伤害的姑母,然而,这又怎么能够治愈建宁公主的创伤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