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中不同的自称包含的情感

如题所述

先是亭名的由来(太守自谓),再是为何如此命名(太守饮少而辄醉,年事最高)。这样的句子,表面上看来是说明,但是其中渗透着某种特 殊的情趣。情趣何来?因为这里说明的是自己,本来是第一人称的表白,却用了第三人称的说明。设想,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用一人称来写自己如何为亭子命名,甚 至可以带点抒情的语气,而情感和趣味则大为不同。而现在这样,先是像局外人似的说到有这么一个太守,明明喝得很少,却又很容易醉。明明年纪不太大(才四十 岁左右),却是自称为“翁”。这个自称“醉翁”的太守来到这里喝酒,却宣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其中的情趣,至少有几个方面:其一,号称 醉翁,却不以酒为意;其二,不在意酒,正反衬出在意山水令人陶醉。这就不是在说明,而是在抒情了。文章到这里,手法已经递升了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开头的描 写,第二个是说明,第三个是抒情。这里的情趣,全在作者有意留下的矛盾:既然意不在酒,为什么又自称“醉翁”,还把亭子叫做“醉翁亭”呢?这不是无理吗? 是的,的确无理。理和情就是一对矛盾。纯粹讲理就是无情;而不讲理,就可能在抒情。但是,欧阳修在后一句,对抒情又作了说明:“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心里对于山水是有情的,不过是寄托在酒上而已。这是一个智性的说明,使得抒情的无理又渗透着有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9
醉翁亭记中不同的自称包含的情感

作者明明年纪不太大(才四十岁左右),却是自称为“翁”。

这个自称“醉翁”的太守来到这里喝酒,却宣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其中的情趣,至少有几个方面:

其一,号称 醉翁,却不以酒为意;

其二,不在意酒,正反衬出在意山水令人陶醉。这就不是在说明,而是在抒情了。

文章到这里,手法已经递升了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开头的描 写,第二个是说明,第三个是抒情。

欧阳修在后一句,对抒情又作了说明:“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心里对于山水是有情的,不过是寄托在酒上而已。

这是一个智性的说明,使得抒情的无理又渗透着有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