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是这样演变而来的?

名片是怎么来的?

名片起源于交往,而且是文明时代的交往,因为名片离不开文字。
原始社会没有名片,那时人烟稀少,环境险恶,人们生存艰难,交往很少;文字还没有正式形成,早期的结绳记事也只存在于同一部落内部,部落与其他部落没有往来。

到了奴隶社会,尽管出现了简单的文字,也没有出现名片。奴隶社会经济还不发达,绝大部分人都固着在土地上,奴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少量世袭奴隶主,形成小的统治群体,由于统治小圈子长期变化不大,再加上识字不太普遍,也没有形成名片的条件。

名片最早出现,始于封建社会。战国时代中国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统治的国家,随铁器等先进生产工具使用,经济也得到发展,从而带动文化发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与其它流派形成百家争鸣景象。各国都致力于扩大疆土,扶持并传播本国文化,战争中出现大量新兴贵族。特别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了伟大的改革,统一全国文字,分封了诸侯王。咸阳成了中国的中心,各路诸侯王每隔一定时间就要进京述职,诸侯王为了拉近与朝庭当权者的关系,经常的联络感情也在所难免,于是开始出现了名片的早期名称“谒”。 所谓“谒”就是拜访者把名字和其它介绍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当时纸张还没发明),作为给被拜访者的见面介绍文书,也就是现在的名片。 到了汉代,中央集权制国家进一步发展,随汉初疆域扩大,“谒”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进入东汉末期,“谒”又被改称为“刺”,由于东汉蔡伦发明的纸张开始普遍采用,于是“刺”由竹木片改成了更便于携带的纸张。

唐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全盛期,带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大发展。唐初科举制度开始实行,让一些有才能的庶民也能靠自己努力,进入到统治阶级中来。为了与世袭贵族争夺权力,他们在官场上相互提携,拉帮结派的门阀也开始形成。每次科举考试后,新科及第考生都要四处拜访前科及第,位高权重者,并拜为师,以便将来被提携。要拜访老师,必须先递“门状”,这时“刺”的名称也就被“门状”代替了。 到了明代,统治者沿袭了唐宋的科举制度,并使之平民化,读书便成了一般人改善生活的唯一出路,识字的人随之大量增加。人们交往的机会增加了,学生见老师,小官见大官都要先递上介绍自己的“名帖”,即唐宋时的“门状”。 “名帖”这时才与“名”字有了瓜葛,明代的“名帖”为长方形,一般长七寸、宽三寸,递帖人的名字要写满整个帖面。如递帖给长者或上司,“名帖”上所书名字要大,“名帖”上名字大表示谦恭,“名帖”上名字小会被视为狂傲。

清朝才正式有“名片”称呼。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由于西方的不断入侵,与外界交往增加了,和国外的通商也加快了名片普及。清朝的名片,开始向小型化发展,特别是在官场,官小使用较大的名片以示谦恭,官大使用较小的名片以示地位。

早期名片与近现代名片的主要区别是用手写而不是印刷。

近代名片

名片主要用于商业上,那里有经营活动,那里就会大量使用名片。名片在早期,只用于少数特权阶层的交往,只有到近代,名片才开始走向平民化。

民国时期,中国开始与西方进行大量商业交往,并开始接受西方的文化、西方的美学,同时西方的名片也随之带入中国。西方人认为:黄金分割法所切割成的长方形看起来是最美的,所以西方名片均是采用黄金分割法来制作,于是,中国人也开始使用黄金分割法来制作名片。由于活字排版和雕版印刷开始使用,且能制成较小的铅字,名片也开始摆脱用笔书写的旧形式,采用这一新的印刷方法。在当时,由于电话远未普及,名片的内容相当简单。民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属于不安定时期,名片作为时髦的高档消费品,只局限于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使用,普通人既用不起,也少进出使用名片的场合,名片的发展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人口流动骤然减少,人们长期固定在工作岗位上,一切服从国家安排,很少进行对外交往,名片的使用量大大减少。在名片减少的同时,盖有单位图章的介绍信开始流行,取代了名片。在那个时代,一切都是为了政治,盖有单位红图章的介绍信才是值得信赖的,从而导致了名片使用的式微。由于那时构成名片的内容不多,人们交往的面不广,一张介绍信还可多次重复使用,随填随用相当方便,名片又回到了手写时代。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开始由计划向市场转变。人们重新关注经济利益和市场,全国各地出现大批业务员。他们四处寻找商机,联系业务,所需结交的人很多。介绍信显得极为不便,也难于留下联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介绍信有公事公办的味道,无法体现交往者之间的个人感情,名片的使用再次开始复苏。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印刷技术也有明显提高,名片开始普遍采用浇铸精细的小号铅字印刷,再高档的名片采用照相技术生成的树脂版来印刷,从此拉开中国名片复兴的序幕。

近代名片与当代名片的最主要区别是凸版印刷为名片印刷的主要方式。

当代名片

九十年代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从而带动科技发展。其表现为电脑的普及和通讯条件的改善:新兴公司不断成立,办公条件不断改善,电话号码不断升位,通讯工具不断更新, E-mail地址和网址的出现,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名片内容;企业开始注重对外的形象,使用统一的名片识别战略,促使名片不断变化,名片进入了大众化消费时代。

九十年代初的电脑名片

九十年代初期,中国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下海经商浪潮,人们步入商海进行经营活动,首先要印制一盒属于自己的名片。当时的大部分企业,刚进入市场经济不久,主要精力在经营,对商标及标识不太注重,名片印刷大多简单,缺乏个性。早期名片印刷为简单的铅印和稍复杂的树脂版胶印,均为手工操作:手工排版,手工印制。排出的版式因条件所限,变化很少,尤其不能接受的是耗时长(一般要二、三天),质量差(因凸版印刷的压力不一),价格高(一盒单面简单名片约30元),生产效率低(自动化程度低,一天只能印几盒)。由于名片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以上设备已不能适合制作大批量名片的要求,市场急需一种质高价低,印刷快捷的名片。也正是这个时候,彩显电脑开始进入中国,配以所见即所得的图文排版软件,掀起了整个印刷制版行业的革新浪潮。激光打印机也同时进入中国,其极高的分辨率,几乎可与大型胶印媲美,让一般的针式打印机和彩色喷墨打印机相形见拙,开了制作小批高质量办公文件的先河。电脑与激光打印机的配合使用,不仅可以印制漂亮的文件,而且还可以快速印制质高价廉的名片。国内第一个电脑名片快印系统,正是顺应这一要求,在几个头脑灵活的软件工程师开发下,于一九九二年底在国内最开放的城市深圳产生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2-21
名片”,又称“名刺”、“名纸”、“名帖”,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已流行,它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早在汉朝时,人们为了拜见长官或名人,就用竹片、木片制成简,再用铁器将自己的名字刺在上面。这种简当时叫做“刺”,又称为“名刺”。后来纸发明了,于是便改用纸书写,并改称为“名纸”。“名纸”上除写姓名外,也有的写官衔名。在明、清时,人们用红纸书写自己的姓名、官衔,称为“名帖”。
在古代,官场中官员拜谒时必须使用名刺。访问人先将名刺送到被访人的门房(传达室),等门人通报主人并得到允许后,才能入内想见。有钱人逢喜庆节日,需要庆贺对方时,如果自己不能亲自去,便在名刺上写“某某顿首(头叩地而拜)拜”等字,然后贴在对方的大门上,这叫“投刺”。普通人不使用名刺,也没有这些礼节。
现在人们所用的名片是从古代的“名刺”逐步发展变化而来的。现在的“名片”一般采用白色纸片,上面印有姓名、职务、地址、电话号码、邮政编码等内容,在探访亲友或互相结识时,用来介绍自己的身份,便于日后的联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2-21
什么意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