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硕真的会退场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学硕要“退场”了吗?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持续扩招,这一问题被反复热议。公众对于“人才过剩”的敏感神经,似乎开始集中在学术型硕士身上。

第1个回答  2023-07-28

学硕要“退场”了吗?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持续扩招,这一问题被反复热议。公众对于“人才过剩”的敏感神经,似乎开始集中在学术型硕士身上。

日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布公告,从2024级开始,不再招收统计学专业(专业代码020208)硕士研究生。此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也在近期宣布,不再招收软件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东北林业大学的风景园林学、公共管理学两个学硕专业也从2024年起停止招生。

学硕不断缩招,甚至停招,已经成了近几年的趋势。反之,在规模上,专硕开始“做大做强”。

作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两种不同类型,学硕和专硕各有其特点和培养目标。但事实上,长期以来,对于专硕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一直存在争议。甚至有观点认为,专硕是低配版、短学制的学硕。

如何避免“学硕衰,专硕兴”成为“劣币驱逐良币”?调整招生规模,之后呢?

图/视觉中国

专硕要占2/3

再有几个月,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就将展开。但有的专业要从招生简章上消失了。

近日,多所高校相继宣布将停止个别专业的学术型硕士(学硕)的招生。学还在上,专业没了,一些学生戏称自己要“绝版”了。

这些动静,看似是高校对于自身内部学科设置的调整,其中的逻辑却不仅于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就明确提到,要聚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该校去年也宣布自2023年开始停招法学学术学位、新闻传播学学术学位的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学术型硕士的缩招或停招越来越普遍。比如复旦大学软件学院、经济学院,北大国发院,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等等。

统招录取的学硕逐年减少,推免占比越来越大,扩招的指标主要是专硕,部分学硕专业的招生人数则直接归零。

2022年9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已超60%,正大力推进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招生比例达到14.4%。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专硕占比仅15.9%,2017年首次超过学硕招生人数。

在这背后,是政策的明显倾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明确提到,到2025年,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

据统计,2020年获批/加强建设后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41所高校中,共新增了105个硕士授权点,其中学术学位硕士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01个。

根据上述发布于2020年9月的《方案》,截至2019年,累计授予硕士专业学位321.8万人、博士专业学位4.8万人。

此外,针对行业产业需求设置了47个专业学位类别,共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99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8个,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行业产业。

专硕何以“逆袭”

于是,专硕研究生逐渐就成了研究生教育主体。

“学硕培养方向是学术研究,在我国学硕总体规模已经达到高值的前提下,学硕逐步收窄是必然趋势,毕竟学术研究不需要那么多人。”在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看来,许多学生选择读硕士也是出于增加就业竞争力的考虑,并非一定对学术研究多么有兴趣。

尽管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停招可能是个“坏消息”,但这其实也是眼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专硕面向就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专业领域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专硕的需求面大,因此在研究生招生扩大的过程中,就往这个方向发展。

而理论研究,确实也没有必要再搞人海战术。

据《光明日报》报道,2020年7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明确提出要稳定硕士规模,扩张博士规模,“未来高层次研究人才将主要以博士教育为主,硕士生培养将主要以应用型人才,即专业硕士为主。”

从人才培养来看,学术硕士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除师范生外,攻读博士也几乎是必由之路。

做学术的回归学术,其实早已明确。比如,专业硕士生在读硕士期间不能申请博士生,学术型硕士可以申请硕博连读。

除了减少统招,增加推免,有的高校还开辟了新的选拔方式。

2021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宣布不再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曾引起很大关注。公开资料显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是国内较早从事经济学研究生培养的单位之一。

目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全国优秀本科生直接攻博夏令营是该院预选拔直接攻博生的唯一渠道。

而且,学硕虽然重要,但并非所有学科都需要大量的学术研究人才。

同时,从学校自身发展战略出发,调整招生计划也是必要的。学校需要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对学科和专业进行布局和调整,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育质量的提升。这些调整将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产业。

从研究生大国到研究生强国,改革先迈出了这一步。

不被“待见”的专硕

作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两种不同类型,学硕强调学术研究和学科深度,专硕则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然而,虽说是差异化培养,实践中却出现了高度同质化的问题。

于是在许多学生心中,专硕虽然省事,但也“弱势”。一方面,是因为对专硕存在观念上的不待见,另一方面则是没有明确的职业培养路径。

在储朝晖看来,学硕比专硕有更长的发展历史。对于公众来说,两者的差异,或许有些像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家都崇尚普通教育,普通教育的通道也多,那么大家就更重视学术。”

不少人认为,专硕的含金量不如学硕。直观的表现,在于学硕的考题难度比专硕大,且专硕毕业门槛相对更低等。

已毕业的新闻与传播专硕研究生李杰(化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学校有资深的硕导明确不带专硕的学生。

储朝晖指出,很多人简单地认为,能带好学硕的导师就能带好专硕。但现实或许是,部分高校师资力量的配置或教学模式的转型或还未能及得上研究生扩招的力度。

部分导师对于专硕学生的期待,仍然是发论文、出成果。

樊秀娣也表示,不少学校的硕士点希望通过上马专硕项目来扩大研究生规模,然而在对待专硕学生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习实践和学业评价等许多还是沿袭学硕这一套。

新闻与传播专硕是相当注重实践性的专业。据李杰介绍,学院虽然也为学生们安排了校外导师,当地业界比较知名的前辈,但直到毕业要签字时,他才首次见到这位导师一面。

因为更容易被社会“接受”,于是也有一些学生“跟风”报考学硕。

不过,在樊秀娣看来,不少学校的专硕已经比学硕吃香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只要能够读硕,尤其是进入名气较大的高校读硕,并不很在乎读的是专硕还是学硕。眼下不少学校的专硕、学硕实际‘操作’时区别并不大,专硕也一样需要做毕业论文,而且,难度也不低。”

但她也观察到,现在各高校的硕招竞争激烈,很多有名气的高校通过录取第一批保研学生就招满了专硕学生。换句话说,不少读专硕的学生也是推免研究生。

“当初高校为了吸引学生,往往告诉学生专硕、学硕没有什么区别,待遇也一视同仁,而这些学生为了能进入名气较大的学校平台也就选择了专硕。但真入了学,还是感觉专硕受到了‘歧视’”樊秀娣说。

她举例称:第一,虽然专硕、学硕的学费相同,但专硕学生每月得到的学校补助金一般要低于学硕;第二,学校硕士点在评定学生奖学金方面偏向学硕,因为奖学金的评定标准主要还是看论文等量化指标。而专硕学生的特点、特长并未体现出来。总之,不少专硕学生感到学校对他们不够重视,甚至有种被“糊弄”的感觉。

这几年,专硕学制延长至三年逐渐成了一种趋势。在今年“上岸”的准学硕研究生陈茜(化名)看来,刨去一年的上课时间,两年制的专硕时间确实比较紧张。

但也有些网友吐槽,专硕的学费本来就比学硕贵,不能加价不提质。

在樊秀娣看来,专硕教育看重的“双师型”教师、先进设施、高质量的实习等条件,部分高校还没有跟上,毕业论文也是和学硕一样的要求,“扩大专业硕士是国际趋势。但国内有的高校硕士点在对专硕学生培养的具体操作中,与国家发展专硕的目标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第2个回答  2023-07-28
关于学术硕士(学硕)退场的问题,存在许多争议和讨论。目前尚无确凿的证据表明学硕会完全退场,但近年来已经观察到一些国家或地区对学硕的调整和改革。

以下是可能导致学硕调整和出现退场现象的一些可能原因:

1. 就业需求变化:随着全球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某些学硕专业的就业需求可能下降。因此,为了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学硕可能会减少或被改革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学位类型。

2. 学术价值问题:一些人认为学硕相对于研究型硕士(专硕)在学术价值上更低。他们认为学硕过于注重专业技能培养,而相对缺乏扎实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深度。因此,出于提高学术水平的考虑,一些学校或国家可能会减少或调整学硕项目。

3. 教育资源分配:学硕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教育资源,包括资金、师资和设施。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学校或政府可能会优先考虑支持更具研究性质的项目,导致学硕项目减少或调整。

4. 国际趋势和影响:有些国家或地区在学位制度改革中参考了国际上的经验和潮流。例如,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实行了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的分类,并且对学硕的要求和地位进行了调整。这些国际趋势和影响可能会影响其他地区对学硕的看法和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学位制度的安排和发展会有所不同。学硕是否会退场或调整取决于具体的教育制度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因此,无法一概而论学硕是否会在全球范围内完全退出。
第3个回答  2023-07-28
学硕退场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在近年来逐渐增多。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所导致的。

首先,学硕退场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有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学硕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术研究的培养,而现实社会对人才更加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许多企事业单位更倾向于招聘具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而非学术型的学硕研究生。

其次,学硕退场与学硕教育的问题有关。学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实际需求脱节等。这导致了学硕研究生在毕业后面临就业困难的情况。相比之下,专业硕士研究生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贴近社会需求,因此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再次,学硕退场与学硕研究生自身的问题有关。一些学硕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对实际工作的要求和挑战缺乏准备。此外,学硕研究生的学术导向较强,对实际工作的兴趣和适应能力可能相对较低。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学硕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的下降。

最后,学硕退场与社会对学历的认可度有关。在中国,学历一直被视为评价一个人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指标。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学历水平的提高,学历的含金量逐渐下降。许多用人单位开始更加注重个人的实际能力和工作经验,而非学历背景。这也导致了学硕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

针对学硕退场现象,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问题。首先,学硕教育应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环节和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其次,学硕研究生应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此外,学硕研究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实习、培训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最后,社会应更加重视人才的实际能力和工作经验,减少对学历的过分依赖,为学硕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总之,学硕退场现象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硕研究生应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加强对学硕教育的改革和对学硕研究生的支持,以促进学硕研究生的就业和发展。
第4个回答  2023-07-28

有几个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研究生入学人数继续扩大,即使一些研究生考虑退学:

就业市场——对于许多职业来说,研究生学位越来越重要,所以尽管面临挑战,人们还是继续入学。然而,学术就业市场的竞争仍然非常激烈。
沉没成本谬误——那些已经为研究生学位投入了大量时间和金钱的学生,即使不满意,也觉得必须完成。放弃可能会让人觉得是浪费资源。
顾问/同辈压力——学术界有很强的文化规范和期望。学生们可能担心,如果他们退学,会让导师失望,或者被同龄人视为失败者。
乐观偏见——学生对未来的机会过于乐观,无视就业市场的警告。他们相信他们会战胜困难。
结构性激励——大学从研究生学费和研究资助中受益,因此它们被激励扩大招生。
内在动力——有些学生对研究和学习充满热情,尽管有缺点。对他们来说,智力奖励比其他因素更重要。
总之,复杂的个人、制度和社会压力可能解释了尽管面临挑战,研究生入学人数仍在持续增长。在投资了这么多之后,学生们可能不愿意放弃,但挫败感似乎可能会持续下去。

第5个回答  2023-07-28
学硕要“退场”了吗?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持续扩招,这一问题被反复热议。公众对于“人才过剩”的敏感神经,似乎开始集中在学术型硕士身上。
日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布公告,从2024级开始,不再招收统计学专业(专业代码020208)硕士研究生。此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也在近期宣布,不再招收软件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东北林业大学的风景园林学、公共管理学两个学硕专业也从2024年起停止招生。
学硕不断缩招,甚至停招,已经成了近几年的趋势。反之,在规模上,专硕开始“做大做强”。
作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两种不同类型,学硕和专硕各有其特点和培养目标。但事实上,长期以来,对于专硕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一直存在争议。甚至有观点认为,专硕是低配版、短学制的学硕。
如何避免“学硕衰,专硕兴”成为“劣币驱逐良币”?调整招生规模,之后呢?
专硕要占2/3
再有几个月,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就将展开。但有的专业要从招生简章上消失了。
近日,多所高校相继宣布将停止个别专业的学术型硕士(学硕)的招生。学还在上,专业没了,一些学生戏称自己要“绝版”了。
这些动静,看似是高校对于自身内部学科设置的调整,其中的逻辑却不仅于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就明确提到,要聚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该校去年也宣布自2023年开始停招法学学术学位、新闻传播学学术学位的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学术型硕士的缩招或停招越来越普遍。比如复旦大学软件学院、经济学院,北大国发院,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等等。
统招录取的学硕逐年减少,推免占比越来越大,扩招的指标主要是专硕,部分学硕专业的招生人数则直接归零。
2022年9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已超60%,正大力推进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招生比例达到14.4%。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专硕占比仅15.9%,2017年首次超过学硕招生人数。
在这背后,是政策的明显倾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明确提到,到2025年,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
据统计,2020年获批/加强建设后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41所高校中,共新增了105个硕士授权点,其中学术学位硕士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01个。
根据上述发布于2020年9月的《方案》,截至2019年,累计授予硕士专业学位321.8万人、博士专业学位4.8万人。
此外,针对行业产业需求设置了47个专业学位类别,共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99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8个,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行业产业。
专硕何以“逆袭”
于是,专硕研究生逐渐就成了研究生教育主体。
“学硕培养方向是学术研究,在我国学硕总体规模已经达到高值的前提下,学硕逐步收窄是必然趋势,毕竟学术研究不需要那么多人。”在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看来,许多学生选择读硕士也是出于增加就业竞争力的考虑,并非一定对学术研究多么有兴趣。
尽管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停招可能是个“坏消息”,但这其实也是眼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专硕面向就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专业领域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专硕的需求面大,因此在研究生招生扩大的过程中,就往这个方向发展。
而理论研究,确实也没有必要再搞人海战术。
据《光明日报》报道,2020年7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明确提出要稳定硕士规模,扩张博士规模,“未来高层次研究人才将主要以博士教育为主,硕士生培养将主要以应用型人才,即专业硕士为主。”
从人才培养来看,学术硕士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除师范生外,攻读博士也几乎是必由之路。
做学术的回归学术,其实早已明确。比如,专业硕士生在读硕士期间不能申请博士生,学术型硕士可以申请硕博连读。
除了减少统招,增加推免,有的高校还开辟了新的选拔方式。
2021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宣布不再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曾引起很大关注。公开资料显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是国内较早从事经济学研究生培养的单位之一。
目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全国优秀本科生直接攻博夏令营是该院预选拔直接攻博生的唯一渠道。
而且,学硕虽然重要,但并非所有学科都需要大量的学术研究人才。
同时,从学校自身发展战略出发,调整招生计划也是必要的。学校需要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对学科和专业进行布局和调整,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育质量的提升。这些调整将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产业。
从研究生大国到研究生强国,改革先迈出了这一步。
不被“待见”的专硕
作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两种不同类型,学硕强调学术研究和学科深度,专硕则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然而,虽说是差异化培养,实践中却出现了高度同质化的问题。
于是在许多学生心中,专硕虽然省事,但也“弱势”。一方面,是因为对专硕存在观念上的不待见,另一方面则是没有明确的职业培养路径。
在储朝晖看来,学硕比专硕有更长的发展历史。对于公众来说,两者的差异,或许有些像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家都崇尚普通教育,普通教育的通道也多,那么大家就更重视学术。”
不少人认为,专硕的含金量不如学硕。直观的表现,在于学硕的考题难度比专硕大,且专硕毕业门槛相对更低等。
已毕业的新闻与传播专硕研究生李杰(化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学校有资深的硕导明确不带专硕的学生。
储朝晖指出,很多人简单地认为,能带好学硕的导师就能带好专硕。但现实或许是,部分高校师资力量的配置或教学模式的转型或还未能及得上研究生扩招的力度。
部分导师对于专硕学生的期待,仍然是发论文、出成果。
樊秀娣也表示,不少学校的硕士点希望通过上马专硕项目来扩大研究生规模,然而在对待专硕学生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习实践和学业评价等许多还是沿袭学硕这一套。
新闻与传播专硕是相当注重实践性的专业。据李杰介绍,学院虽然也为学生们安排了校外导师,当地业界比较知名的前辈,但直到毕业要签字时,他才首次见到这位导师一面。
因为更容易被社会“接受”,于是也有一些学生“跟风”报考学硕。
不过,在樊秀娣看来,不少学校的专硕已经比学硕吃香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只要能够读硕,尤其是进入名气较大的高校读硕,并不很在乎读的是专硕还是学硕。眼下不少学校的专硕、学硕实际‘操作’时区别并不大,专硕也一样需要做毕业论文,而且,难度也不低。”
但她也观察到,现在各高校的硕招竞争激烈,很多有名气的高校通过录取第一批保研学生就招满了专硕学生。换句话说,不少读专硕的学生也是推免研究生。
“当初高校为了吸引学生,往往告诉学生专硕、学硕没有什么区别,待遇也一视同仁,而这些学生为了能进入名气较大的学校平台也就选择了专硕。但真入了学,还是感觉专硕受到了‘歧视’”樊秀娣说。
她举例称:第一,虽然专硕、学硕的学费相同,但专硕学生每月得到的学校补助金一般要低于学硕;第二,学校硕士点在评定学生奖学金方面偏向学硕,因为奖学金的评定标准主要还是看论文等量化指标。而专硕学生的特点、特长并未体现出来。总之,不少专硕学生感到学校对他们不够重视,甚至有种被“糊弄”的感觉。
这几年,专硕学制延长至三年逐渐成了一种趋势。在今年“上岸”的准学硕研究生陈茜(化名)看来,刨去一年的上课时间,两年制的专硕时间确实比较紧张。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