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功能检查的流程附注意事项

如题所述

亮眼视光中心——王九九
一、视功能检查流程:
1.同时视、融像功能检查:
使用Worth四点视标进行配合,R(右眼)设置为135度偏光,L(左眼)设置为45度偏光。对于R眼,应看到上右下左两竖线和中间的圆点;对于L眼,应看到下右上左两竖线和中间的圆点。双眼应看到点线分割的单竖线,并根据竖线上凹下凸的情况作出判断。上凹线条延迟可能指示共同性内斜视,下凸线条延迟可能指示共同性外斜视。四视标应依次按上、右、下、左线条与中央点相比,根据凸起情况作定量分析。若上方线条不显凸起,立体视锐度大于1;若右方线条不显凸起,立体视锐度大于2;若下方线条不显凸起立体视锐度大于5;若左方线条不显凸起立体视锐度大于10。一般情况下,瞳距越大,立体视锐度越小,所获得立体视范围越大。
2.影像不等功能检查:
配合水平、垂直对齐试验视标进行,R眼使用红片,L眼使用绿片。观察弥散圆(十字)视标分离情况,可用相反方向棱镜量值直至视标回归原位。其中,十字环形视标可参考量值:十字位移在内圈内约为1,位移至内圈约为2,位移至外圈约为3。
3.2马氏杆及点光源视标:
R眼设置为135度偏光,L眼设置为45度偏光。R应看到十字竖线,L应看到十字横线。双眼观察十字短线位移情况,同理,可用相反方向棱镜量值直至十字回归正位。
4.远/近眼位的检查:
(远距)正位~2(BI)。正视眼状,±0.50D交叉圆柱镜,红点负轴置90(若组合验光仪将±0.50D置视窗)观察比较横、竖线清晰程度的差异,排除视疲劳。若横线清晰,增加正度数。
4.调节功能检查:
2.1调节幅度(Amp)的检查:
最好使用距离法(移近法、移远法)进行,规范视标长3mm、宽0.2mm。
2.2调节反应的检查:
正视眼状,40cm距离加±0.50D交叉圆柱镜,观察近交叉格子视标,横线清晰加正镜(量值为滞后量);竖线清晰加负镜(量值为超前量)。
2.3正、负相对调节:
正常参考值:正相对调节-1.75/-3.00D;负相对调节+1.75/+2.25D。控制点:必须正调节大于负调节。且负相对调节应小于2.5D,此值可反映是否过矫。
2.4调节灵活度:
正常参考值:双眼10次/min;单眼12次/min。一般先查双眼,若双眼困难或异常再单眼测试。
5.集合功能的检查:
使用0.8近视标或笔灯置眼氏铅橡前,按5cm/s速度,由远渐近至复视。记录该点到角膜的距离为破裂点参数。尔后逐渐远移还原单视。记录该点到角膜的距离即恢复点参数。若破裂点小于5cm疑集合过度。多次重复测量,若数值逐渐变小,疑集合有障碍,若数值变化不大,说明较为正常。
5.聚散范围的检查:
5.1水平方向远距(近距)聚散范围的检查:
视标模糊(即模糊点量值);视标分离(即破裂点量值);反向运作视标还原归位(即恢复点量值)。
5.2垂直方向远距(近距)聚散范围的检查:
正视眼状,40cm距离观察单一近用竖线视标,并逐渐加底内(外)棱镜,由清楚到复视。所加量值进行记录。
5.4集合灵敏度:
一般选用12(BO)/3(BI)反转拍,40cm选单行竖线近视标,一侧清楚反转,待另一侧清楚再反转,记录每分钟循环次数。
6.AC/A比值的检查:
R眼设置为6(BU),L眼旋转棱镜“0”置垂直方向,40cm选单行横线近视标,通过调整旋转棱镜至视标恢复对齐,记录量值。继而双眼同时±1.0D的调节,同上继续调整旋转棱镜至视标恢复对齐,记录量值。前后两次的差值即AC/A比值。
7.同视机三级功能的检查要点:
1.调零:
注意下颔托及瞳距的调整,对准目镜。其他各刻度归零。
2.同时视功能的检查:
插入同时知觉图片(完全不同激闭图形组成的画片),观察是否重合。只看到一片图片为单眼抑制;完全重合为正常同时视。若看到两画片不能完全重合,有同时视但疑有斜视。可改变镜筒角度至画片重合,该角度为自觉斜视角。
3.融像功能的检查:
插入融像画片(一对部分相同的图片,图上有控制/对照点),观察是否重合。两画片不能重合,无融合功能;能使两画片重合,有融合功能。(该指示刻度即融像点。)
4.立体视功能的检查:
镜筒置融合点,插入立体视画片(一对画片有微小差异,即水平视差),不能说明物像层次或顺序错误,无立体视功能;能正确说明物像层次和顺序,有立体视功能。(用不同视角设计的立体视画片,可分别查立体视功能的高低,用立体视锐度表示。)
提示1:有同时视功能才能进行融像检查,有同时视、融像功能才能进行立体视检查。
提示2:融像范围应先查分开,再查集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