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历朝青花瓷器有什么基本特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2
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制型:顺治时期的青花瓷造型继承了明朝的风格,同时也开创了清朝的特色,处于过渡时期。祭祀用品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造型单调,大盘呈现双层底。早期是筒状炉,顺治时期变为钵式炉。
2.工艺:顺治时期的瓷器工艺较为粗糙,建胎不够精细。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双层底,又称隔漏底,中足高而内底低,这是顺治康熙时期特有的。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水平不高。釉色白中闪青,铁质含量较高,早期釉色灰暗,中期色调艳丽。
4.青花:顺治初期多使用石子青,颜色灰暗。顺治中期开始使用回青,颜色鲜艳。顺治时期的青花瓷多采用酱心,康熙时期继续使用,雍正时期则较少见,后续朝代则不再出现。
5.纹饰:顺治时期的青花瓷纹饰多采用明朝的适意花草、云龙纹等,清朝的青花瓷上山川画有“四王”笔意,采用皴法。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肥削玲珑石。画花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皆有。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全国尽皆春”。
6.款识:款识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天顺治年制,这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祭器多干支编年款。如“顺治丁酉”净水碗。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
1.制型:康熙时期的青花瓷造型多变,工艺精细,色彩鲜艳。《陶雅》上称赞:“天下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康熙时期的瓷器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主。前期以洗式、墩式、四圆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碗型为多。奇异的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康熙时期的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称灯草根。露底部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部分是壁形足和隔漏底足。笔筒底中有凸起脐形,瓶罐接心不明显。盘碗底部皆有极细缩釉面,像针鼻眼。
3.胎釉:康熙时期的胎釉较为疏松,瓷化水平不高。釉色白中闪青,铁质含量较高,前期釉色白中闪青,中期闪现淡青色,后期则多为浆白釉,光泽明亮。釉面能见橘皮纹,白度增强。明朝青花有影青味,清带青花则雪白。
4.青花:康熙时期的青花料以石子青为主,颜色灰暗。后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为主,颜色鲜艳明快。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画风讲究,具有清初大画家“四王”的笔法,显现层次。好的青花有玉质感。青花品种有白地青花、中酱色内青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祭蓝釉中有洒蓝、雪花蓝,还有花觚与笔筒,主若是青花,口沿及圈足处用暗花卷草纹装饰之。
5.纹饰:康熙时期的青花瓷纹饰题材广泛,有山川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等。康熙时期创新长篇铭文,如:“前后出师表”、“前后赤壁赋”、“兰亭序”、“腾王阁序”、“圣主得贤臣诗赋”等。诗文后常用釉里红印记。文字有“熙朝传古”、“熙朝博古”、“文章山斗”、“文房山斗”、“博古雅玩”等。瓶罐画有战争故事的,如“三国志”、“水浒传”等;(俗称“刀马人”)戏剧故事有“西厢记”、“竹林七贤”、“曲水流觞”等。清朝后几朝,青花图案喜留白边,但以康熙朝留白边最宽。康熙时画菊,留白边,且层次多。康熙时初绘莲荷、西番莲、洋莲等。
6.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多为楷书,前期用篆书。“大清康熙年制”,丁末是康熙六年。还有永乐宣德、嘉靖的伪托款。明朝书法刚劲有力,清朝仿制的采用馆阁体,较为软弱。篆书是细软的铁线篆。楷书年号写得较扁,底下一划较长。公众款有:玉石宝珍、桃林春宴、若深收躲、北庆堂制、益友堂制、偶石宝鼎之珍等。干支年号款,有丁末、葵丑、戊申等。普通康熙二十年之前,青花收灰。芝麻酱心、康熙皆有。康熙时有很多伪托款,而且较好。总的特点是用笔无力、工整,是馆阁体。图记款有杂宝、爵、螺、角、春叶、圆胜、团鹤、团凤等,还有画笔、银锭、如意的,寓意为“必然如意”。图记款,明朝有,但较少。康熙还有仿成化天字罐,写天字款的。有一种底心唯一双圈的。康熙初期本款极少。
三、雍正时期的青花瓷(1723——1735年)
1.雍正时期的青花瓷多仿明永乐宣德时的苏泥勃青,创新的有套杯,十个一套,口薄,微撇、身矮。还有灯笼尊、扁肚菊瓣瓶、贯耳瓶、蝠龙罐等。
2.工艺:雍正时期的工艺精细,讲究建胎,不见接心。足根较深滚圆,俗称灯草根。民窑仿砂底,粗糙,有螺旋纹。
3.胎釉:雍正时期的胎釉致密雪白,瓷化水平好,胎体薄厚均匀,釉汁润泽。
4.青花:雍正时期的青花料继承康熙白釉,白中闪青,部分仿明朝的苏泥勃青,但不是用进口料,而是用人工仿制,使之晕散。民窑器青花发青带灰,足根圆,图案机械。雍正时,唐英督制的青花釉里红,色彩把握自如,鲜艳斑斓,红白相映,俗称唐窑。
5.纹饰:雍正时期的纹饰有仿明朝的云龙、云凤、云鹤、折枝花果、缠枝花草、花托八宝、贯套纹等,线条纤细。民窑有八卦、八仙、梵文、勾莲等。梵文扁长,图案化。扁体梵文犹如藏文,机械。人物画有渔樵耕读,以男为多;琴棋字画以女为主。
6.款识:雍正时期的青花瓷上以楷书为多,“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皆有。伪托款,以仿成化、宣德为多。民窑常见圆块款、肥白款、豆腐干款等。四朵花款,雍正前期有。
四、乾隆时期的青花瓷(1736——1795年)
1.乾隆时期的青花瓷造型多样,包括日用器、摆设品、纸墨笔砚、祭奠用品,还有印盒、小瓶等。
2.工艺:乾隆时期的工艺有所突破,常见有粉彩转心瓶,青花五孔双活环瓶。嘉庆时有活环,但有搭釉现象,乾隆时则无搭釉,双环活络。大件器物,不变形,工整,薄厚均匀,成型线条生硬,不及雍正时平宁。
3.胎釉:乾隆时期的胎釉致密细白,硬度不及康熙,釉色细润,光泽好,部分仿康熙浆白釉。民窑有灰青釉。
4.青花:乾隆时期的青花料前期继承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的,色灰,机械,不及雍正鲜艳,但图像清楚,呈色不变。浆白釉,康熙细,乾隆粗。乾隆色陈,康熙青灰。浆胎青花,分量轻、有开片,乾隆仿康熙,釉面不平整,有桔皮纹。还有玲珑青花加彩、胭脂红青花。
5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