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居不成成语

如题所述

功成不居(拼音:gōng chéng bù jū)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东周·老子《老子》。

功成不居(居:承当,占有)原指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多用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成语典故

老子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假如失去了对立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也就不存在了。老子说“普天之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有丑了;普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善,这就有恶了。所以,有和无互相产生,难和易对立形成,长和短对比出现,高和低互相存在,音和声对立和谐,前和后不能分离,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因此,圣人用无为来处世,用不言来教导,任凭万事生长变化,不去管它,生养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图报答,事业成功了但不夸耀,正因为不夸耀,所以他的功绩永不失掉!”

成语寓意:成语告诉人们,无论在学校或者社会上都不应该是为了报酬而去做好事,应该学习老子“功成不居”的精神,尽管当下或许没有得到一时的荣誉或者酬劳,但是长久却能赢得人心与尊重。

成语辨析

“功成不居”与“虚怀若谷”的意义相近,两者皆有形容心胸宽广十分谦虚的意思,区别在于“功成不居”主要侧重于建立功勋的人不居功,不重视名誉利益;而“虚怀若谷”多用来形容具有满腹经纶的学者,非常谦虚,心胸开阔。

逸闻趣事

春秋时期,范蠡、文种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国,杀夫差。功成之后,范蠡对文种说:“我听说以阴谋成功的人,必定会有阴谋祸患重复在自己身上。灭吴国,杀夫差,是我和你的阴谋。大王的为人,可以共患难,不可共享乐。我准备退隐,你意下如何?”

文种说:“天地对万物春生冬杀,万物难道反而能致祸天地吗?先贤说过,圣人不应该独善其身,而应该除害兴物。兴物自然要除害,所以黄帝杀蚩尤,舜去四凶。我们灭掉吴国,成就越国的霸业,也是一样的道理,哪里会有祸呢?何况大王刚以灭吴之功封赏你我,必定有始有终,你不必退隐吧。”

但是范蠡还是坚持带上珍宝珠玉和妻子儿子,乘船浮海而去,再也没有回来。然而正如范蠡猜测的那样,他走了没多久,勾践就杀了文种。

范蠡一家来到齐国,他改名为鸱夷子皮,与儿子一同在海边种植农作物,时间不长,就有数万的家产。齐人听说他很贤能,就要请他做相国。范蠡叹息道:“持家则得千金之财,做官则至卿相之位,这是像我这样一个布衣所能达到的极点,还有什么要求呢?久居尊名,这是不祥的征兆啊!”便将财产分给好友、邻里。

陶城是当时天下的贸易中心,交通便利。范蠡自称陶朱公,与儿子在这里做起了买卖,没多久钱财便以千万计,成为天下首富。后来,范蠡开始周游天下,道教中传说他百余年后,于洛阳北邙山成仙而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12-06

功居不成成语正确说法是功成不居。释义为有了功劳而不以功臣自居。指为人谦虚,不居功骄傲。

一、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指不居功自傲。

二、造句

1、王铁人功成不居,始终保持着普通劳动者的本色。

2、民国成立后,外公功成不居解甲投戈。

3、他功成不居,不坐御床,深得各朝皇帝的信任和大臣的拥戴。

4、航海家博德荣获了国家最高勋章,他却功成不居。他说,航海是集体的事业,没有哪一个人能承受得起大自然的挑战。

5、革命准备之时游走各方,革命爆发之时当首其冲,革命失败之时承受失败,革命危机之时临危受命,革命成功之时功成不居。

6、欢迎人群中独不见明夷,引起一些工人兄弟的猜测,颇知内情的人说他这个月老功成不居,做了隐者,有的说他请事假外出了。

扩展知识:

1、出处

《老子》第二章:“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王弼注:“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

2、故事

春秋末期有个李聃,世称老子。老子初步认识到宇宙事物矛盾对立的客观规律,具有朴素的辩证观点。他认为:普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就是美,那就有美与丑的对立;都知道善就是善,那就有善与不善的对立。

有和无是对立相生的,难和易是对立存在的,长和短是相对而言的,高和下是对立统一的,声音的大小、长短、高低、清浊是对立配合的,前和后是对立相从的。所以,同样道理,圣人治国,知道有为就有所不为,因而采用无为政策;知道有教就有所不教,因而施行不言的教育。

万物各有活动,而圣人不去治理,即无为;万物各有生长,而圣人不占为己有,即无私;万物各有所为,而圣人不去掌握,即无为;事成功告,而圣人不以有功自居,即无私,正因为他不有功自居,所以人们就归功于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