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基本理论的特点是

如题所述

一、驱力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都源于生物本能,或性的驱力,他称之为力比多。力比多提供了心理活动的能量,是推动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后来在他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毁灭,及遭受了自身的病痛后,又将力比多分为生本能与死本能。
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特别是性理论,是其理论中最具争议的,他的生物本能论,特别是泛性论,就遭到荣格、阿德勒等早期追随者的反对,直接导致了精神分析内部的早期分裂。
二、无意识理论
所谓无意识是指人们对自己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也有人将这一概念称为潜意识,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一个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不为人们所意识到,却“暗中”在影响着人的外部行为。也可理解为人们对自己笑橘卖内在心理动力(动机、欲望和压抑等)的无意识。
弗洛伊德将意识结构,划分为三个层面:
1.意识:处于表层,我们在清醒状态下,能够觉察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
2.前意识:在意识下面,平时并不为人所知,但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可进入意识。
3.潜意识:处在深层,被压抑着,很难觉察到。但通过分析可被揭示出来。主要是那些与性和攻击性有关的内容,当被觉察到时会引起难堪和焦虑,所以常常被意识所排斥,但也常常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如日常生活中的口误、笔误、做梦等。通过精神分析的自由联想、梦的分析和催眠等能够被发现和证实。
三、人格结构学说
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学说,即一个人的心理分别由“本我”、“自我”及“超我”三个部分组成,并共同表现出其人格特征。
(一)本我
本我又称原我,是与生俱来的、具有生物的基本属性。
本我充满原始的活力和本能,遵循趋利避害原则或“快乐原则”,即追求的个体的舒适、逃避痛苦并维持生存及繁殖。
初生的婴儿只有本我,并具有初级的思维过程,特点是:
1.对事物的评价以欲望为标准(常好幻想),不考虑逻辑关系;
2.没有时间、空间的概念,不受这些条件的限制;
3.常直接用行为动作来表达需求及情绪情感;
4.情感水平分化低,评价事物非好即坏,非爱即恨,无法对事物作出整合处理。
本我是人格中的原始成分,不易把握,但又是人格活动的“能量库”。本我像“火山下的岩浆”,需要寻求本能欲望的释放和满足,但常常只能在无意识中表现。
(二)自我
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性和审慎,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自我是在儿童能够区分自身和外界时出现的,其功能为对外适应环境的要求,满足自身的需要;对内调节本我驱力及作适当宣泄,起着“泄洪闸”的一样的延迟作用。自我的控制与调节的能力与防御机制有关,代表着心理成熟水平,自我的活动区域,主要在意识范围,但也有部分是无意识的(防御机制)。
自我的活动遵循“现实原则”,并具有次级思维过程,即成人的思考方式,是后天发展起来的。特征是:
1.评价事物以现实(客观)为依据或参考,而不是以个人的主观意愿或好恶;
2.遵循逻辑思维,考虑事物的因果关系;
3.主要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进行交流;
4.情感有细致的分化,具有对事物的整合能力,而不是采取极端方式。
自我夹在“本我”与“超我”之间,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与要求,又要接受“超我”的指示与监督,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但有时不免又要受“夹板气”,左右为难,出现心理冲突。
自我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现实检验能力,区分自我与非我的界限,即区别外部客观的现实与内部主观的愿景或想象的能力。精神分裂症丧失了现实检验能力;神经症也因内心的冲突而使现实检验能力有所减弱,如癔症患者会把想象当成现实,如相信巫术等。
自我是本我的执行者,但同时又反映了现实的要求。对本我欲望要求立刻满足而采取现实的态度,这就构成了对本我的压抑(在潜意识中持久的压抑)。
心理治疗的条件之一,就是患者须有自我的存在,能够与医生建立关系,对自己的心理活动有洞悉力。
(三)超我
超我是理想的“自我”,代表一个人的良知、良心,是心灵的道德知觉和我们的理想抱负。
超我是人格中的监控机构,遵循“道德原则”,是道德的坚定维护者。超我提出种种要求,不断监督或批评“自我”,其代表了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来约束个人的行为表现。超我是从儿童早期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而来的,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