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学生就业这么难吗?

如题所述

首先,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学生踏入大学校门,导致毕业生人数激增。然而,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并没有相应调整,导致就业岗位稀缺,竞争激烈。
其次,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技能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然而,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跟不上市场的需求。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发现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现实工作的需求,从而导致就业困难。
此外,就业歧视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许多雇主更倾向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而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持保留态度。这种就业歧视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增加,甚至有些大学生被迫接受低薪或不符合自己意愿的工作。
然而,尽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很多,我们不能灰心丧气。大学生可以通过积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来增加就业竞争力。首先,大学生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不断学习和进修,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其次,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各类实习、实践活动,提前积累工作经验。此外,大学生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招聘网站等渠道寻找就业机会,并积极参加招聘会和求职培训等活动,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和人脉。
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通过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积极寻找就业机会,大学生可以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迎接挑战,实现自己的就业梦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25
答: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二、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三、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四、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五、学生仍然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15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3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六、 学生缺乏求职技巧。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七、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八、文科教育质量低下。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