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文中还有哪些问题没搞清楚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如题所述

一、在论文中还有哪些问题没搞清楚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注:(1)当期核销额度=贷款减值准备期初余额当期减值损失-贷款减值准备期末余额(数据测算忽略汇率变动、收回以前年度核销、当期转回等因素影响)
(2)包括16家主要上市银行
2017年可谓金融风险监管年。监管层及相关部门多次提及“金融风险”问题。银监会也出台了多份银行业风险防控的监管文件。作为金融风险之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近年来备受关注。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银监会印发的文件当中,都将防范不良贷款风险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从主要上市银行一季报数据看,不良贷款风险有所缓解,这种态势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宏观环境的改善,但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商业银行普遍加大了处置核销力度。未来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面临的压力仍然较大,一段时间内不良贷款仍有可能会继续上升,不良贷款风险仍难言见底。
资产质量下行趋势有所减缓
截至2017年3月,主要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1935.36亿元,较年初增加272.39亿元,同比减少458.56亿元,不良贷款增速继续减缓。不良贷款率1.57%,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实现五年来首次下降,不良贷款率增长势头得到一定遏制。从不良贷款单季增长情况来看,2016年和2017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单季度不良贷款增长均低于2015年和2016年一季度的同期水平。总体来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长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不良贷款风险处于可控状态。
不良贷款风险仍未见底
虽然不良贷款率增长势头有所遏制,但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不良贷款风险仍未见底。当前不良贷款增长趋势减缓的态势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宏观环境的改善,但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商业银行普遍加大了处置核销力度。此外,信贷规模的快速增长稀释了不良资产的占比,部分不良资产的出表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良贷款率。
一是商业银行核销力度进一步加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主要得益于商业银行普遍加大了处置核销力度。根据主要上市银行披露的数据来看,16家上市银行2016年全年使用拨备核销将近60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超过千亿,为近年来核销处置最大规模。仅去年四季度上市银行就核销近2000亿元,同比增加420多亿元。这显示出随着不良贷款的持续增长,商业银行充分利用了不断拓宽的处置政策加大了拨备使用的力度,更说明了2016年年末商业银行不良率走稳主要得益于资产处置的加速。
但需要说明的是,不良资产的核销会消耗商业银行较多的财务资源。尤其是在当前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不良资产的大力处置核销为商业银行的拨备资源带来了较大压力。
二是信贷规模的较快增长稀释了不良贷款占比。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近几年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扩张速度较高。较快增长的信贷规模一定程度稀释了不良贷款率的增加。从披露的数据来看,前期贷款余额的环比增速基本低于不良贷款余额的环比增速。但2016年年底开始,贷款环比增速由2%左右的水平上升至10%以上,明显高于不良贷款的环比增速。随着贷款规模(不良贷款率分母)不断增加,且增加程度高于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分子)的增加程度,不良贷款占比得到了稀释。事实上,虽然不良贷款占比有所下降,但不良贷款的绝对规模仍在增加。
三是不良贷款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受部分出表行为影响,商业银行账面的不良贷款率与实际的不良资产风险相比,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不良资产出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种是通过债转股等创新方式实现不良资产的正常出表。截至2016年年末,银行市场化债转股签署协议一共16份,规模达到1810亿元。从实施企业所属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有色等过剩产能行业。2017年债转股的规模和涉及行业仍可能会增加。债转股的方式虽然将不良资产进行腾挪改善了不良贷款的账面数据。但如果未来股权资产到期后,企业资产质量仍未能有效改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仍将会继续暴露。
另一种是通过借助通道等非正常渠道实现不良资产的出表。在资产质量不断下行的严峻形势下,迫于监管和业绩压力,部分商业银行或者通过借新还旧、贷款合同调整、资产置换等方式藏匿不良贷款;或者通过借助信托、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提供的不良贷款变通通道,将不良贷款腾挪转移,从而达到减少不良贷款数据。虽然不良资产违规出表目前已经受到监管机构限制,且非正常渠道对不良资产规模的影响程度无法具体估算,但这些因素均会对不良资产风险的真实性产生影响。
不良贷款承受来自三方面的压力
受产能结构深度调整等外部因素影响,加之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结构正在转型,利润增长乏力,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下行压力依然存在。总体而言,未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压力。
一是商业银行潜在风险尚未充分暴露。关注和逾期类贷款增长助推资产质量下行,这两类贷款的变动情况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商业银行潜在的风险状况。2016年年末,主要上市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为3.07%,较上半年下降0.13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05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位置。同时,关注类贷款下迁为不良贷款的概率增加。2016年末关注类贷款迁徙率达到34.94%,为近年来最高值。
此外,虽然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间得剪刀差也有所下降,由年初的6086.09亿元下降至5305.5亿元,但逾期贷款的增加速度仍明显高于不良贷款增加的速度,表明尚未暴露的风险依然有所增加。如果未来逾期贷款增速高于不良贷款增速的态势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将对商业银行造成较大的风险压力。
二是小微企业、两高一剩和亲周期行业企业风险管控压力依然较大。受产能过剩治理和担保圈链辐射等因素的持续影响,小微企业、两高一剩和亲周期行业企业风险管控压力依然较大。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能治理过程中,这些企业新发生不良贷款的问题不可避免,且增加规模也不容忽视。在过剩产能仍未出清的背景下,不良贷款绝对规模大概率会维持上行的态势。
三是商业银行处置和内部消化不良资产的能力仍面临挑战。受央行MPA考核等监管政策影响,导致商业银行资产扩张存在一定制约。商业银行通过以量取胜的粗放式经营模式无法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商业银行利润增速继续放缓。
同时,近期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抬高市场利率的同时,势必会逐渐影响到存贷款利率。因此,在尚未加息的形势下,整个存贷款市场的利率水平,逐步有所抬升,导致净息差进一步收窄。拨备最主要的来源是净利润,在息差进一步收窄、利润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银行能用于拨备的财务资源较为有限,甚至部分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已经接近监管红线。因此,一旦大规模使用存量拨备进行核销,就会面临拨备覆盖不足的问题,导致未来银行核销力度难以持续加大。

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控制在多少是风险状态

第一,不同类型信贷资产质量差异较大。一是公司类贷款的不良贷款率要高于个人类贷款。与公司类贷款相比,个人类贷款信用风险较低,资产质量相对较好;二是不同行业不良贷款率差异较大。一些行业如批发零售业、信息技术服业和制造业等行业不良贷款率相对较高,不良资产问题较为突出。这些行业通常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周期性明显;三是不同区域不良贷款率差异明显。在此轮信用风险暴露早期,经济开放度较高、下业集中的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资产质量恶化相对突出。而后,风险沿着上业,这些行业所集中的地区,不良率在最近几年也开始有明显上升。就具体时点而言,不同地区因为产业结构的不同,其不良贷款的现状和趋势都存在较大差异。

三、企业信用风险增大为什么会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

对于这个问题,企业和银行本身就是共同合作,共同支撑的关系,企业的信誉有了问题,银行所需要的贷款条件企业无法满足,或者说企业贷了没法按时还到银行,银行又不是傻子,无条件一直给贷,不良贷款率当然会上升。这种情况只有一种,企业作死!

四、不良贷款率的形成原因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不外乎来自于银行外部的原发性因素和银行内部管理的内生性因素。从金融不良资产形成原因还有地方政府干预的因素,银行的贷款曾经支持过企业、地方经济发展。因此,无论从受益的原则还是从造成损失的原因去追究,债务人和地方政府都应当在这种错位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中承担相应份额的合理成本。从本质上来说,不良资产处置是对历史上形成的错位的社会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使其尽可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用。但这种资源重新配置的损失,如果全部由银行来承担显然是不合理的。政府承担不良金融资产有利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改善当地的投融资和信用环境,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