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12个时辰怎么划分?

如题所述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时辰划分的特点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