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题不看题,咋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4
今天上午联排的课,布置学生做了一份综合练习。趁热打铁,我以最快的速度批改出了试卷。

原以为,经过了这么长一段时间的复习,该复习的也算是复习的差不多了,“敲黑板”,语重心长的时候也不在少数。

然而,从作业情况来看学生的状态,令人咋舌。不得不让人心生“我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感慨。哎,说多了都是泪。心是拔凉拔凉的。一曲《凉凉》,送给自己吧。

说好的“分点答题”呢,说好的做题前“审清题意”呢,怎么一到做卷子的时候的,什么都变了呢?

比如,“结合耿素默与李旭阁对话的语言特点,分析耿素默当时的心理。”这个题目,多数学生,忽略了前面的“结合”“语言特点”这个前提,单单分析了耿素默的心理。

比如,现代文阅读中,第12题,联系全文,指出题目中“那场雪”的深层意蕴。题目中明明写着“深层意蕴”,可是,很多人在回答问题时,偏偏写出了“那场雪”的表层含义——1956年元旦凌晨下的一场雪。

比如,诗歌鉴赏题中,“层次分明是这首元曲的特点。试从景和情的角度作简要分析。”对于这一题,大家又没有认真看清楚题目,胡乱作答,仅仅分析了一下情与景内容。

........

怪像乱生呐,做题不看题目要求。你说,他们到底是脑中空空如也呢,还是一团浆糊?

这个现状,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

战线长长的这场高考,多次模拟考试,两次选考,准备,冲刺,准备,冲刺......循环往复的过程,或许已经让他们无比疲惫,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

四月选考之后,又只剩下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科目,更显单调枯燥。

加之,又有一批人参加三位一体招生,高职提前招生等等,教室里人“来”人“去”,也许或多或少也影响到一些人的状态。

该如何破解这样的局面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