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云龙2022年怎么规划的

如题所述

一、聚焦资源融合,全面推动全域振兴发展

谋划产城一体大融合。坚持城市扩张建设和产业升级集聚两手抓。做好规划引领的文章。认真抓好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积极对接区“十四五”规划,完善镇控规详规、村庄建设规划和产城融合方案、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供给等专项规划,深入谋划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明确近期重点、开发时序,构建形成适度超前、多规合一、精准精细的规划体系。做好土地集约利用的文章。深入推进土地全域治理,加大撤村并点和整村征迁力度,引导居民向小城市中心集聚;逐步实施小微企业出村入园,同步探索挂账收储、零土地技改、低效用地再开发等多种模式;持续推进千亩“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形成永农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集约高效,为城市建设和产业集聚提供要素资源保障。

谋划城乡品质大提档。紧抓高科新城建设契机,推进全域美丽城镇建设。抓牢重大项目建设的契机。加快推进宁裘线改扩建、金甬铁路安置房、新云龙中学、职教中心等重大工程建设。着力谋划云龙综合枢纽落地,尽快启动轨道7号线、宁象城际铁路、甬舟铁路云龙站征地拆迁工作,采取“线拆块收”方式,加大红线两边可视范围内的征迁收储力度,同步争取站点、车辆段扩面开发,统筹带动全域发展。抓牢未来小城市集成开发的契机。探索完善“一镇一国企”合作模式,加快与鄞开实施“片区谋划、项目推进”,用好国企平台的优势,加快实施我镇14个城中村改造项目,确保镇区有机更新。同步加速推进陈黄村小集镇式中心村及省级未来乡村、十方牧云等一批亮点工程。抓牢全方位推进美丽新村的契机。统筹全拆全建、联户自建、整理式改造等多模式多途径,在推进王夹岙、石桥、任新、前后陈等既定新村项目基础上,再谋划布局一批,抢抓上级各项政策、资金补助机遇,全面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实施景区村庄、美丽庭院等微改造工程,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使乡村资源配置更合理、服务功能更完善、景观风貌更协调、地域文化韵味更彰显,打造美丽乡村新样板。

谋划全域美貌大提升。全面实施水、田、路三项美丽工程,实现全域宜居宜游的美丽云龙。打造美丽沿河观光带。充分发挥文化水乡优势,深入推进“塘河整治”工程,加快钱湖塘河文化线二期、美丽河湖片区建设,以20公里绿道为载体,打通云龙片与甲村片水岸互联关键环节,推进“二月二龙抬头”龙舟巡游线路的河岸生态文化景观建设,力争三年内打造成为鄞州水上文化承载平台。打造美丽全域农业公园。深入整合农业资源优势,创新推进“农业公园”建设,以“两横(鄞州大道、鄞城大道)三纵(鄞横线、福泉大道、徐王路)一环(高速环)”等主要道路沿线为重点,以全域农田为基底,开展农田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同步在有条件区域探索实施景观标识、田园栈道、美丽田园、基础设施网、田长制“五个一”改造工程,并分阶段拓展,力争三年内创建成为鄞州美丽乡村形象新窗口。打造美丽交通路网。充分挖掘交通干线优势,完善交通路网建设,不断织密农村公路网,加速推进王夹岙村至荻江村、云豪路延伸段建设步伐,分批推进姜陈线、荷陈线、甲旺公路等道路提升工程开建;全面推进6万平方米桥下空间专项整治利用,增加健身景观元素,适当布局停车场所,把每条交通干道建设成为集景观与生态为一体的美丽廊道。

二、聚焦创新经济,积极构筑现代产业高地

提升产业平台能级。着眼“空间大整合、产出大提升”,加快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抓增量产业平台建设。加快融入环东钱湖“绿色创新”示范圈,大力推进龙芯产业园建设,全方面贯彻“三生”建设发展理念,主动对标国内先进地区高端现代产业园,高起点规划制定相关建设标准,布局园区综合交通网络,统筹给排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期4个产业项目计划于2022年陆续投产,预计年新增产值5亿元;同步加快二期土地出让,谋划三期土地调整。抓存量产业平台提升。以环境面貌提升、安全隐患消除、环境污染要根除的要求,加快对梅池工业园区和甲村片区工业集聚点的整治提升。在此基础上,梳理整合梅池工业园区现有产业及容量,做好腾笼换鸟的文章,围绕交通、绿化、设施、秩序、5G等方面再提升,打造5G港湾式工业园区;推动甲村片区工业集聚点改造提升,主动承接钱湖新城产业和配套外溢,加大园区及周边甲村片区教育、卫生、道路等公共民生配套设施布点密度和投入力度,优化提升园区及周边区域的整体环境品质。

精准施策壮大企业集群。抢抓战略机遇,着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腾退落后产能。不断优化调整经济产业机构,强化亩均论英雄导向,精准运用3.0鄞州制造业数据管理系统,在对73家亩均税收三万元以下企业实施整治退出的基础上,加速淘汰清退“散乱污”、高耗低效企业,力争完成3个村级工业区拆除腾空的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全力扶持骨干龙头企业再上新台阶,培育一批高成长、高亩均效益的中小制造企业,打造“亿元产值企业集群”,围绕做精做优优势成长企业,聚焦发展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紧抓环东钱湖城市发展极,大力引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壮大现代贸易、软件信息、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会展物流等产业形态,补齐服务业短板。发力现代农业。在全域整治提升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持续巩固易中禾、芳华、区种业基地等品牌项目,加速现有农业园区提升步伐,积极招引新农业业态和新型现代农民,打造高附加值的现代新型农业。

创新实施活力倍增行动。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心全意留旧商。牢固树立“留商也是招商”的理念,鼓励企业发展本土总部经济,实施“走出去”战略,争取形成“低端在外、高精在内、生产在外、总部在内”的格局。想方设法引新商。充分发挥“以商招商、以企引企”作用,针对本土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引进上下游关键企业,在强链、补链、畅链、护链中增强安全性和核心竞争力。千方百计招人才。跟踪大连理工大学、盛吉盛等重大产业合作项目人才资源,深化完善“竞渡云龙人才十条”政策,紧跟“智创钱湖”战略,把云龙打造成为国际交流中心、科创策源地和长三角科创人才的聚集地。

三、聚焦共同缔造,争当治理现代化排头兵

坚持“三治融合”,当好基层治理模范生。积极发扬全国乡村示范镇的带动作用,实施社会治理提能行动。进一步提升全民普惠获得感。紧抓民主法治村创建,拓展“八五普法”的平台,施行社区矫正分级管理制度。提升“全国模范司法所”的服务能级,探索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以“老林工作室”为载体,信访与司法同频共振,切实抓好溯源治理专项工作。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品质,迭代升级“律云在线”,实现“公证e通”、“12348法律援助”、“行政复议”等事项的掌上办理。进一步提升全民共建参与感。深化“一中心四平台、村社多元共治”的治理架构,打通基层群众、社会组织、群团组织参与治理的渠道;开展一村一特色的“村民说事”活动,完善“村务听证”、“村民问政”等沟通桥梁搭建,深化“三清单”运行法、乡村德治“双清单”等举措。加强社区共治建设,健全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议事协调机制,着力构建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主导、业主主体、企业主责”三位一体物业管理模式。

践行“两山理念”,创建生态文明示范镇。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坚定不移举生态旗、打生态牌。持续落实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等土地类违法建设治理行动,遏制违法占用耕地和“非农、非粮化”倾向。持续开展环保整治。持续做好生态环保督察相关工作,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力度,对云龙工业园区、荷花桥工业园、甲村工业园等重点区域环境进行排查和监管,联合生态环保、公安等部门,形成多位一体常态化监管,严惩环境违法犯罪。持续实施五水共治。深化河长工作制度,推进“数字化+网格化”精细治水,持续维护省级“污水零直排镇”创建成果,加快荷花桥村、甲村农污改造工程步伐,推进污水管道全部覆盖。统筹抓好河道清淤、水质养护、排污许可、排水许可等工作,区控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持续推进三改一拆。强化监督把关跟踪问效,确保新增违建、影响消防安全违建、媒体曝光违建三项“清零”,进一步增强特保力量,强化城镇精细化管理



秉承“枫桥经验”,构建平安建设共同体。积极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体系,坚决落实“微事不出格、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全面优化维稳工作体系。以矛调中心为平台,进一步整合各部门、基层站所力量,实现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完善“镇-村-网格-庭院”四级流转体系,推进信访示范村创建工作,落实“发现-归责-解决-反馈”闭环工作机制,实现矛盾纠纷向源头预防。充分发挥社会调解力量。发挥党员、村(居)民、网格化管理平台作用,发动人民调解组织、社会工作机构等社会力量在矛盾化解中的作用,加快镇村两级矛盾调解组织的自治能力建设,推动社会矛盾调解化解科学化、法治化、规范化。壮大党员、村民代表、外来流动人口等为主体的平安志愿者队伍,着力建设全民共建共享的平安云龙。



弘扬“竞渡精神”,凝聚文化文明正能量。进一步总结提炼和宣传发扬“龙舟竞渡”精神,扎实推进全国文明镇创建,实现生活富裕、精神富有“双富”目标。提升龙舟文化内涵。编印羽人竞渡专家论坛成果,实施文艺、文创、文旅“三文精品创优工程”,做大做强“周日八点半”龙舟联赛,强化队伍建设、完善赛程赛制、拓宽赛事影响力。传承羽人竞渡红色基因,持续打造王笙_皮划艇、云龙中学龙舟队等特色品牌项目,编排龙舟原创文艺精品、扩展龙舟志愿服务内容,探索“龙舟文创”“龙舟夜经济”等高附加值项目。实施文旅兴镇战略。打造“水乡文明示范线”,串联上李家村、云龙村、冠英村等星级旅游村庄,谋划“亲子游”“非遗游”“竞赛游”等旅游线路,丰富黄成赛艇基地、龙舟基地、游客集散中心等场所的活动内容,盘活“1所、1中心、N站”文化阵地,做强“文文融合”原创品牌。擦亮志愿服务招牌。搭建“领云志汇”联盟平台,整合统战、教育、企业等资源,继续实行镇村联动战略,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打卡线,凝心聚力打赢文明城市创建攻坚战,实现需求互通、服务互联,着力构建全面立体的主流融媒体舆论态势,鲜活展现“共富云龙”的生动实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