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君入瓮的原文及成语故事

如题所述

【全文翻译】

《请君入瓮》

  周兴和丘神勣一起串通谋反,太后命令来俊臣审讯他。来俊臣在和周兴一边吃饭一边研究事情的时候,对周兴说:“犯人大多不肯招供,应当采取什么办法?”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

  来俊臣于是找来一个大坛子,按周兴的方法周围升起炭火,站起来对周兴说:“宫内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谋反,请兄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周兴惊恐万状,连忙叩头认罪。


【原文】

《请君入瓮》

  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成语故事】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有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

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

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也担待不起呀。

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

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

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

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

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寓意】

来俊臣本身也是一个酷吏,他非常了解周兴的办案风格和特点,知道用自己的方法未必可以解决武则天交给自己的任务,所以设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局,让周兴自己布个局,然后再将他置于这个局之中。这可谓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经典代表。

在这个成语故事里,来俊臣用那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极为巧妙地惩治了周兴。从心理特点上说,这既代替善良的人们实现了"惩恶扬善"的心理愿望,同时又警示作恶多端的人小心将来落得自作自受的可悲下场。


【相关人物】

1、周兴

武则天朝著名酷吏。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他少年学习法律,入仕后在尚书省任都事,累迁司农少卿、秋官侍郎,执掌刑狱。他极力支持武则天当政,曾上疏要求取消李唐宗正属籍,因而受武则天重用,擢任尚书左丞。他“屡决制狱,文深峭,妄杀数千人”。

公元683年12月27日,唐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以新兴政治势力的总代表,操纵了李唐王朝的最高权力。嗣圣元年(684)二月,她废了中宗李显,自己临朝称制,独揽朝政。为了巩固最高统治地位,武则天除了动用军队镇压武装反抗势力之外,又大兴告密之风。

大开诏狱,推行高压控制政策,“内纵酷吏周兴、来俊臣等数十人为爪吻,有不慊若素疑惮者,必危法中之”。周兴正是在这种政治条件下,仗势横行,肆意滥杀的。他与别的酷吏相互勾结,揣测武则天之意,专以告密诬陷为事,捕将相,杀官吏,以致“朝野震恐,莫敢正言”。

2、武则天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12月16日),本名珝,后改名曌,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后世将其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

武则天十四岁时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690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洛阳为都,称“神都”,建立武周。

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史称“神龙革命”。中宗恢复唐朝后,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705年11月,武则天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在位前后,肆杀唐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武则天多智略,兼涉文史,颇有诗才,有《垂拱集》《金轮集》,今已佚,《全唐诗》存诗四十六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