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剧民族特色

如题所述

吹吹腔的传统剧本,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首先,它的文学性显著,区别于常见的戏曲套路,许多剧目出自文人之手,语言优美,如《李用下科》中的书生李用出场诗,便巧妙运用了马致远的《天净沙》小令,表达了“八月中秋丹桂,路上客邸凄凉,小桥流水桂花香,日夜千思万想”的意境。


其次,吹吹腔的唱词格式独具一格,采用“三七—五”的“山花体”结构。每段唱词由四句组成,前三句为七字,最后一句为五字。为了扩展内容,有时会连接成八句,前七句均为七字,最后一句恢复为五字。这种唱词形式源于白族文学中广泛使用的诗歌形式,如山歌、小调、大本曲、文人诗和巫觋祝词,体现了吹吹腔与白族文化的深厚联系。


最后,吹吹腔的剧本语言特色鲜明,白语与汉语交织,白语部分用汉字书写,但会在句旁加以注解,这种语言特色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化融合和表达方式。




扩展资料

白剧:白族戏曲剧种,原名“吹吹腔”。流行于云南西部洱源、云龙、大理、鹤庆等白族聚居地区。“吹吹腔” 与明代的弋阳腔有渊源关系。一般认为,它由江西传入的弋阳腔融合白族语音、曲调而逐渐形成,清乾隆年间已开始演出,光绪年间则更盛行。1949年后,以吹吹腔为基础,吸收白族曲艺“大本曲”的曲调,得到进一步丰富提高,改称“白剧”。唱词形式基本上用白族诗歌常用的“山花体”用白语和汉语演唱,唱腔曲调有三十多种,表演节奏鲜明,规律严谨,比较古朴,有严格而固定的程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