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日本限制对华芯片设备出口,中国汽车业应对新挑战

如题所述

中国芯片和工具链企业正在努力实现国产替代,以应对日本限制对华芯片设备出口的新挑战。这一努力受到了日本政府决定的影响,该决定将于7月开始生效,将高端半导体制造设备等23品类加入到出口管制对象。
这一禁令包括极紫外线(EUV)相关产品的制造设备,以及使存储元件立体堆叠的蚀刻设备、耗材等。这些产品不仅集中于14纳米以下芯片所必需的设备,实际上也扩展到16nm、28nm制程。这项禁令将影响十几家日企的对华出口,包含两家核心设备制造商尼康(Nikon)和东京电子(TEL)。
在半导体制造业中,日企是上游的霸主。芯片制造必备的26种设备中,日企在10种设备所占的市场份额超过50%。在电子束描画设备、涂布/显影设备、清洗设备、氧化炉、减压CVD设备等重要前端设备中,占有率都在90%以上。后端设备领域,日本的划片机和成型器也是世界第一,此外日企还是三款检测设备的重要供应商。
东京电子已将2023年度预期营收下调2500亿日元,看来有思想准备。显然,这是一个商业上典型的双输决定。日本根据“外为法”(外汇和外贸管理法),对两用技术出口进行管制范围的修订,其实是常规操作。
这一次动静比较大,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管制的是业内关注比较多的芯片制造,这是当前中美博弈的一个重点环节;其二,日本此举系落实今年1月27日“美日荷”三国在华盛顿达成的”对华出口限制“共识。
日本选边站不意外,但是不打折扣地坚决从速落实,且以自家企业商业利益受损为代价,就有些看点。起码,日本方面评估损益,不只着眼于眼前的商业利益,而更多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认为遵从美国的意志,遏制中国芯片制造国产化进程,睁塌符合其长远利益。
就算限制在商业层面,日本恐怕也评估过影响。日本经产省官员表示:“列入出口管制的对象并非市场规模大的领域,对企业业绩的悉陪圆影响有限。”占1/4强的市场算不算“大规模市场”,见仁见智。但是日本必须自己重建部分下游需求,日企实际采取的对冲措施,也证明了日企并非不在意这部分需求的消失。
禁令服从于美国战略利益。美国对华芯片出口限制,从限制华为需求入手,逐渐扩展到对全部的高制程需求,自然也包含汽车产业对相应芯片的需求。中国的应对措施,必然是强化本土化替代,自己发展芯片制造业,强化供应链安全。
对于汽车业来说,日本的决定不会造成即刻的直接影响。但是,汽车电子的价值现在正在超过整车价值的一半,未来可能达到70%。价值的迁移,给了OEM商参与投资上游的动力。
历史上,从没有一个大国是被禁运搞垮的。掌握多种资源和资金的大国,在制裁和禁运压力下,都做出了类似的回应。2022年,晶晨股份、瑞芯微与寒武纪的汽车业务开始在本公司中占据绝对优势。但是,算力芯片制造的上游正是芯片制造设备和材料。这部分国产化替代进程是薄弱的,在整个芯片产业链当中,是木桶短板。
这类事情发展的趋势,没有什么新鲜的。禁运生效后,一批新兴企业开始崛起,以往绝不可能获得订单,即便获得订单也不可能盈利的企业,将堂而皇之地登上供应商名录,以往这些客户都是“美日荷”企业盘子里的菜。现在客户已经没有两难选择的纠结了,因为人家马上就开始不卖了。技术不行的企业,如今也会给机会,投资也会倾斜到初创公司。
国产化替代进程从来都是痛苦的,但知识产权这玩意,只要有长期稳定且量大的需求,没有搞不出来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个过程中,要承担竞争力下降、供应链不稳、技术应用退化的代价。但没办法,这是被人强加的。
此前国内的芯片投资,集中于制造环节。新趋势是制造设备也要自己搞了,从商业角度当然费效比差,但“替代”本身,根本不遵从成本和质量原则。都到了解决“有无”即可的地步了,客户也就没资格挑拣了。这里面的客户,就是前面提到的芯片制造企业。
日本此举,固然拖慢了进程,但也同时放弃了中国市场。即便将来放开禁运、回归市场正常交易,这部分市场也不会回来了。到那时,外企的相关产品技术实力仍可能强于中企,奈何客户心有余悸。这种现象,我们在光伏单晶硅、动力电池、无取向硅钢等领域,多次目睹类似的进程。芯片制造这块,中国面对的是国际上的联合绞杀。
天助自助者,仅此而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