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也以其象征性的名称“人造太阳”计划而闻名。这项计划诞生于1985年,由美国、苏联(后为俄罗斯)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共同推动,旨在构建一个能够实现自持燃烧(即“点火”)的核聚变实验堆,验证聚变反应堆的工程可行性。
尽管ITER独立于IAEA,最初的建设由俄、日、美、欧四方共同负责。2003年,中国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第八次政府间谈判会上宣布正式加入,承诺投资46亿欧元的10%,并享有全部知识产权,显示了中国对该项目的坚定承诺。
2006年5月24日,中国与欧盟、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以及印度共同签订了协定,标志着ITER计划进入实质执行阶段,中国正式参与其中。这一项目,与国际空间站研究、欧洲加速器、人类基因组测序等类似的大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对于核聚变能的开发利用具有决定性意义。
作为一项全球性的科研合作项目,ITER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人类是否能大规模、快速地利用核聚变能源,这无疑将对解决全球能源问题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它的实施不仅仅是一项科技挑战,更是一场关乎人类未来能源供应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役。
核能分为核裂变能与核聚变能,前者已经被人类加以利用用来发电,而裂变堆的核燃料蕴藏极为有限,不仅产生强大的辐射,伤害人体,放射性核废料的处理也一直是让人头疼的难题。与之相比,核聚变辐射极少,且核聚变燃料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