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是怎么形成的?

黎族是怎么形成的 ?
拥有什么血统呢?

  先秦至清代

  距今一万年前 据“三亚人”遗址考证,海南岛已有人类活动。

  距今7000~3000年前 南方的“骆越人”(百越族的一支)陆续迁入海南岛,成为黎族的祖先。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 秦统一岭南,设南海、桂林、象郡,海南岛属象郡边缘。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 汉武帝伏波将军路博德和楼船将军杨仆平服南越后,在海南岛设立珠崖、儋耳两郡,隶属交趾部刺史。

  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 黎族先民反抗官府强征“广幅布”,攻破郡城,杀死珠崖太守孙幸。

  东汉光武建武十九年(43年) 伏波将军马援平定交趾,往来南海,抚定珠崖,调立城郭,置井邑。

  南朝梁武帝大同六至七年(540~541年) 废儋耳郡,设置崖州,俚僚1000多峒“归附”冼夫人。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 冼夫人招慰诸俚僚,历10余州,隋文帝赐夫人临振县汤沐邑1500户,赠冯仆为崖州总管平原郡公。

  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 岭南节度观察使李复讨平峒蛮,恢复琼州,奏请升琼州为都督府,下设5州22县。

  唐昭宗年间(889~904年) 广州司马刘恂著《岭表录异》,最早使用“夷黎”之名,称呼海南岛的黎族。宋代以后,“黎”正式成了海南黎族的族称。

  宋仁宗皇佑年间(1049~1053年)和神宗熙宁(1068~1077年)年间 琼州36峒统黎族领王二娘之祖归顺宋。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被贬至儋州,携子苏过同往。苏轼在儋期间,召徒讲学。苏过著有诗文《斜川集》,卷五为《论海南黎事书》。

  宋徽宗崇宁元年至五年(1102~1106年) 经略广西安抚使王祖道抚定黎人970峒、6.4 万丁、开通道路1200余里,受厚尝,其酋亦有补官。

  宋徽宗宣和元年至七年(1119~1125年) 儋人陈大功招抚符元亨等30余峒黎人入贡,补元亨等为承信郎,诰令其子孙各以官名承袭,世为峒首。

  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临高黎族王文满联合西峒黎族王承闻等,反抗宋朝统治,攻破定南寨,反抗斗争遍及临高、澄迈两地。

  宋孝宗乾道七至九年(1171~1173年)宋以官禄封赐黎族上层首领。封王日存、王承福等为“承节郎”等官职,准于世袭。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五指山黎族峒首王仲期、王仲文等率10峒、丁口1820“归顺”。

  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琼州通判刘汉在黎族地区设立社学,延娉教师,教育黎族子弟10多人。

  宋宁宗嘉定至理宗绍定年间(1208~1233年)琼山黎族王居起等起义,号称“南王”,猛攻临高、澄迈、文昌等地。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至三十一年(1291~1294年)海南岛统治当局对黎族人民进行大规模军事镇压,连续用兵3年,得峒600、户口23827户;之后,设立“黎兵万户府”和“屯田万户府”,任用黎族峒首世袭职,管辖当地军事和民政。

  元成宗贞元元年至二年(1295~1296年)女纺织家黄道婆流落崖州40年后,返抵故乡上海县松江乌泥泾,传授和革新在崖州期间向黎族人民学到的棉纺织技术,对中国棉纺织技术作出历史性的贡献。

  元文宗至顺元年至顺帝元统元年(1330~1333年)琼山、澄迈等地的黎族王马、王六具、王官福等领导黎族百姓2万多人举行起义,连陷会同、乐会、文昌、南建州(今定安县)等州县城,斗争持续3年之久。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永嘉侯朱亮祖领兵进驻海南岛,利用黎族首领所辖黎兵,先后平定乐会、南建州、万州、儋州、崖州、琼山、文昌、澄迈、临高等州县。

  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年)黎族地区实行“土官、土舍”制度,授以黎族峒首各种土官职衔。

  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琼州府文昌县林彬招服黎峒30余村,被授土官典史,可世袭;崖州监生潘隆自愿请求招黎归顺,被授予知县职名。

  明成祖永乐十一年(1413年)是年前后共招抚诸黎1670处、3万多户。

  明孝宗弘治十四至十五年(1501~1502年) 儋州七方峒(今白沙境内)爆发符南蛇领导的声势浩大的黎族农民起义。

  明世宗嘉靖十八至二十三年(1539~1544年)万州鹧鸪啼峒(今琼中境内)、陵水县的黎停、岭脚、郎孟等峒的黎族那红、那黄、陈那任等人领导的起义与崖州止强、石讼村(今乐东境内)和古镇州峒(今东方境内)等地的黎族那燕、那撑、符门钦等为首的农民起义,遥相呼应。

  明世宗嘉靖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1548~1549年)崖州止强、石讼黎族那燕、那撑等聚众4000人,反抗知州叶应时、判官黄本静贪财,得到感恩、昌化等县黎民的拥护,波及3州各县700余里,攻陷感恩县治,即占崖州。

  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举人海瑞进京向朝廷奏《平黎疏》和《上兵部条议七事》,又撰《平黎图说》。

  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罗活、抱由黎民起事,其势甚炽,当地官兵为之周旋,不克,死伤惨重。

  清圣祖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在黎族地区设立琼山水尾营、定安太平营、儋州薄沙营、崖州乐安营等处军事据点。

  清世宗雍正七年(1729年)陵水、崖州、定安的黎族“输诚响化,愿入版图”。总督郝玉麟上奏,奉旨把每丁岁纳银二分二厘,减为一分。

  清宣宗道光九年(1829年)崖州洋淋村黎族黎亚鸡、张红须率众举行武装起义,以火攻,大败清军于洋淋岭,毙伤千总以下官兵300多人,斗争持续3年之久。

  清宣宗道光十三年(1833年)儋州爆发黎亚义为首的黎族人民武装起义,斗争浪潮席卷整个儋州。总督卢坤令崖州知州诸镇赴儋合力镇压。

  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年) 海南岛各地人民响应太平天国革命,成立天地会,并深入到澄迈的加类水、龙骨巢寨等黎族地区建立据点。

  咸丰八年(1858年) 陵水县红鞋、红袍、十八村黎族人民在黄有庆的领导下开展反清斗争,曾一度攻陷县城。

  清德宗光绪七年(1881年) 美籍丹麦人冶基善开始在海南岛崖州等地黎族百姓中传基督教。

  光绪十一年(1885年) 临高、儋州等地的黎、汉族农民爆发起义,攻下了南闾、仙沟、雷鸣、新吴等地。清军冯子材率部前往镇压。平定后,冯子材制订了“抚黎”章程12条,提出“据其心腹,通其险阻,令其响化”的“治黎”方针。

  光绪十三年(1887年) 胡传赴海南岛黎族地区考察,著《游历琼州黎峒行程日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崖州多港峒(今乐东县境内)黎族吕那改为首,杀死美国基督教堂爪牙陈庆昌为导火线,爆发4000多人的武装起义,斗争持续3年之久。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两广总督岑春煊为黎族特设学额2名,取入生员2人,均为陵水黎族。

  中华民国

  民国3年(1914年) 万宁县兴隆地区的黎族农民武装4000多人参加讨袁军,先后攻破盘踞在万宁和陵水两县袁世凯爪牙的堡垒。

  民国15年(1926年) 5月1日,中共陵水县委员会成立,黄振士(黎族)为首任县委书记。

  民国16年(1927年) 12月16日,陵水县苏维埃政府成立,王业熹任主席。黄振士(黎族)、许邦鸿、王昭夷(黎族)等为委员。

  民国20~21年 德国民族学家史图博深入海南岛进行调查。后根据材料整理出版《海南岛民族志》一书。

  民国24年 国民党广东省政府把黎、苗族居住的五指山地区划分为白沙、保亭、乐东3县,

  民国26年(1937年) 12月,中共琼崖特委根据中央指示,提出加强“黎运”工作,团结黎、苗等少数民族,发展壮大抗日力量,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

  民国29年(1940年) 11月,琼崖特委在各县黎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

  民国32年(1943年) 8月12日,王国兴、王玉锦等领导的“白沙起义”爆发。9月至11月,王国兴等冲破日军封锁线,长途跋涉两个余月,终于找到了中共琼崖特委的领导机关。从此,参加“白沙起义”的黎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与了开辟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2月,琼崖特委的党政军总部转移到儋县、临高边区,组织成立“黎民工作委员会”,加强“黎运”工作的领导。

  民国33年(1944年) 建立白沙农民解放团,王国兴任团长、王玉锦任副团长。

  民国36年(1947年) 1月,琼崖党政领导机关和琼崖纵队司令部迁入白沙县红毛乡,使白、保、乐3县交界的20多个乡连成一片,初步奠定了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的基础。

  民国38年(1949年) 3月,白沙、保亭、乐东3县成立“崖琼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驻白沙县毛贵乡(今五指山市境内),主任陈克文(汉)、副主任王国兴(黎)、陈斯德(苗)。7月10日,中共中央、毛泽东电请黎族人民领袖王国兴经香港去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9月21日,王国兴代表国内少数民族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发言,并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的委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08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据考古发现,海南岛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有130处,大约距今五千年左右。史学界和民族学界研究认为,这些新石器遗物的主人是黎族的先民。是黎族先民开发了海南岛。秦汉时期,海南岛同汉王朝关系密切,汉武帝先后数次派兵打开琼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部分大陆汉人迁居海南岛,与黎族土著居民杂居。以后,汉族大量移民海南岛。“村人”、苗族和回族也先后迁徙入岛。大量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铁器)和生产技术(农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公元l世纪中叶,封建统治渐趋稳固。
南北朝和隋朝初期,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的统治更加巩固,俚僚领袖冼夫人起了重要作用。她率领俚僚1000余峒(包括黎族祖先)以及岭南其它越人,先请命于梁朝,后又归属于隋朝。冼夫人深明大义,致力团结,密切了中原与海南岛的关系,促进了黎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唐宋时期,海南岛与中央王朝关系更加密切,海南岛作为唐朝与南海诸国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冲。唐朝十分重视海南岛的统治和开发。黎族地区生产的金、银、珍珠、玳瑁、香料等既作为“贡品”又作为对外贸易产品。与此同时,黎族地区的封建地主经济进一步成熟。黎族劳动人民也受到日益沉重的奴役和剥削。
宋末元初,杰出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年轻时因不堪封建家庭虐待逃至崖州,曾在崖州居留40多年(一说30多年),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术,回故乡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镇)后,在黎族传统纺织工艺基础上加以改进,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和技术,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元初,封建统治者采取羁縻政策,任用“峒首”为世袭“万户”、“千户”,加速了黎族社会内部的阶级分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激起黎族人民不断起义。
明、清两代,封建地主经济在黎族社会中已占统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与当地汉族相近,出现了定期的市场和墟场,槟榔、椰子和牛只等成为大宗输往大陆的货物。在五指山腹地则仍保留原始公社残余的共耕制生产方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