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元素的稳定性和活泼性有什么判断方法?

化学元素的稳定性和活泼性有什么判断方法?

如Cl2,Na,Li等的元素叫你判断.

金属性越强越容易失电子,非金属性越强越易得到电子。化合物的话直接查键能,键能越大,键长越短,物质越稳定。

对于氮气和氧气,氮气的活泼型低于氧气的活泼性,本质是每个氮气分子中有三个氮氮键,加起来键能很高,所以氮分子中的氮原子结合得很牢固,其间的化学键不易断裂,导致不易发生原子重组(化学反应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所以不易反应,活泼性低。

而氧分子中只有两个氧氧键,加起来键能比较低,所以易反应。当然,这也与氧元素的易得电子的性质有关联。但是,分子的活泼性,主要是看键能大小。(到了大学,也可以用分子轨道理论来解释,通过比较键级,从而比较分子的稳定性)。


扩展资料:

拉瓦锡在1789年发表的《化学基础论述》一书中列出了他制作的化学元素表,一共列举了33种化学元素,分为4类:

属于气态的简单物质,可以认为是元素:光、热、氧气、氮气、氢气。能氧化和成酸的简单非金属物质:硫、磷、碳、盐酸基、氢氟酸基、硼酸基。

能氧化和成盐的简单金属物质:锑、砷、银、钴、铜、锡。铁、锰、汞、钼、金、铂、铅、钨、锌。能成盐的简单土质:石灰、苦土、重土、矾土、硅土。从这个化学元素表可以看出,拉瓦锡不仅把一些非单质列为元素,而且把光和热也当作元素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化学元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30
化学元素的活泼性,是指元素与其他物质反应的难易程度。越易和别的物质反应,元素越活泼。越难与其他物质反应,元素越不活泼,即越稳定。

注意一下,你所说的氮气不如氧气活泼,这是单质(或者说是分子)的活泼性,而不是元素的活泼性。化学中要注意区分这些概念。因为,元素活泼性和分子活泼性的成因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氮气和氧气,氮气的活泼型低于氧气的活泼性,本质是每个氮气分子中有三个氮氮键,加起来键能很高,所以氮分子中的氮原子结合得很牢固,其间的化学键不易断裂,导致不易发生原子重组(化学反应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所以不易反应,活泼性低。而氧分子中只有两个氧氧键,加起来键能比较低,所以易反应。当然,这也与氧元素的易得电子的性质有关联。但是,分子的活泼性,主要是看键能大小。(到了大学,也可以用分子轨道理论来解释,通过比较键级,从而比较分子的稳定性)

对于元素的活泼性,我们就主要考虑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情况。在这里,我也曾有过误区,现在明白了。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八(除第一周期外),最外层电子少于四(尤其是只有一个或两个电子时),易失电子,活泼;最外层电子大于四(尤其是有六个或七个电子),易得电子,同样活泼;而最外层电子为四或接近四时,不易得失电子,不活泼;最外层电子为八(第一周期,最外层电子为2)的元素,最稳定,组成惰性气体一族,因为不易一下失掉八个电子,也不易再得电子(因为得的电子填充到下一层,整体能量将增高,而物质要稳定是趋向于能量最低的状态,即能量最低原理)。

这样解释,你应该就可以了然了。

1.钾(K)
2.钙(Ca)
3.钠(Na)
4.镁(Mg)
5.铝(Al)
6.锌(Zn)
7.铁(Fe)
8.锡(Sn)
9.铅(Pb)

10.氢(H)
11.铜(Cu)
12.汞(Hg)
13.银(Ag)
14.铂(Pt)
15.金(Au)

K(钾) Ca(钙) Na(钠) Mg(镁) Al(铝) Zn(锌) Fe(铁) Sn(锡) Pb(铅) (H)(氢) Cu(铜) Hg(汞) Ag(银) Pt(铂) Au(金)这是由活泼到不活泼排列的,K(钾) Ca(钙) Na(钠) Mg(镁) Al(铝) Zn(锌) Fe(铁) Sn(锡) Pb(铅)都是较活泼的,可以在酸性溶液中置换出H2(氢气),而Cu(铜) Hg(汞) Ag(银) Pt(铂) Au(金)则是较不活泼的,在酸性溶液中不能置换出H2(氢气).
在非金属之间也有同样的情况,例如:F(氟) Cl(氯) Br(溴) I(碘)等非金属也可以发生置换反应!~
还有稀有气体则是氦 氖 氩 氪 氙 氡是很不活泼的,一般情况下不与其他物质反应!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