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句话出自哪个典故? 是什么意思? 所指明的是哪一类人? 可怜之人与可恨之处有什么的逻辑关系吗?
希望大家最好不要用复制粘贴来回答,主要是分析一下这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谢谢。

语言是在随着社会的慢慢发展而发展的
就像这句话
楼上都对他给予了肯定的看法
其实在我看来
这句话,说明一个现实
就是:人,越来越冷酷了
单是一个冷酷还不够,那是狼
还得加一个词,狡猾,或者,虚伪
属于,老鼠,蟑螂那一类
卑微而又喜欢冠冕堂皇
符合现在大多数人的特征
一个人,遭受到苦难了,然后让别人看到了
大家都说可怜----这是人之常情
也可以说是做一个人该具有的最基本的东西
然后就分三种人了
第一种,二话不说,冲上去就帮他
第二种,不帮---可能是能力问题,帮不上;也有可能压根就不想帮
在那人周围转一圈,长嘘短叹一番,可怜呀可怜……然后各回各家,各忙各的去了
这时候,第三种人冒出来了,他先装出慈悲相,说,真可怜啊——博取众人的好感-----也就是让别人相信他是个人,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从而建立群众基础,让别人允许他能继续发言。
接着,他左转转,右转转,觉得火候差不多了,就,先做沉思状,后做领悟状,最后,嘴一张,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就脱口而出:(很早有人就说)大凡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然后,大家一听,恩,好象是有这么回事哦?于是,想助人者,却步;帮不了的,暗自庆幸;不想帮的最高兴——多么好的一个借口!这么漂亮!以前总为这个忐忑,现在好了,得把这句话记牢了,要活学活用,要举一反三……
因此,大家心里都平衡了
因此,说这句话的人是有功的,是英雄
也叫明人。
——————————————你要真想要典故的话,这个就是了。至于具体时间,不明。人物,不明。可能发生在哪个久远的年代,也可能就发生在你常去的那个菜市场里。大体就是一个寓言之类的东西。皇帝的新装,看过吗?那就是寓言。

前面有人说鲁迅,是的,这和他老人家有一点关系,但是例子举错了
他在一篇文章里边提过这么一件事情,就是说,北京有个地方天天宰羊,然后就有一群特定的观众,咧着嘴,饶有兴致的在那里看
然后就有鬼子杀人,同样的,也有人咧着嘴看
然后就是我们的阿Q同志,去城里看杀头——那叫一个过瘾!
这些人有个称谓,对了,看客
这些只是低级看客,属于狗屁都不知道的。高级的,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位仁兄了
这样的人很可怕
也许他只是单纯的想买弄一下自己的学识,别无所求
或者单是为了标新立异,让别人觉得他是比较清醒的,是个人才——从而谋取一些东西。就像我们当初的才子——韩寒
还有可能,他和这个受害者有仇
最后一种可能就是,他是统治者,或者为统治者代言
大体可以分成两种
一是不自觉的,二是有意识的

然后就是两者之间的关系
这个就相当于数学中的,“0是整数,整数是0”一样了
很好辨析的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用了一个“必”!
贪官被枪决的时候,哭的鼻涕横流,可怜吗?可怜,可恨吗?可恨
这个相当于“0是整数”
四川地震的时候,死了那么多人,尸体都成山了,可怜吗?
可恨吗?可恨什么?谁让他们住在那个地方的???
整数“必”是0吗?

废话一大堆,希望对楼主有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18
一锤定音:

1.没有出自哪个典故,最早的说法是和鲁迅有关的吧,说阿Q,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是后人的评说。

2.说这话的人,本来就是在推卸责任,要说可恨,人人都有可恨之处。可怜之人,需要人们的帮助,说这话的人,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

3.可恨之人,其可恨必然大大超出其别的特征。而可怜之人,如果认同了可怜这个特征,本身就包含了可以原谅的意思。

4.可怜之人,可恨之处不多。可恨之人,可怜之处不多。

5.可怜与可恨,如果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那么必定有一个主要特征,要么可怜多于可恨,要么可恨多于可怜,不可能既可怜又可恨,不可能各占一半。没有可比性可言。

6.可怜与可恨的逻辑关系,不在可怜与可恨本身,而在这旁观的旁观者,他为了推卸责任,就觉得可恨,其实最可恨的恰恰是这个不愿提供帮助的旁观者。

7.如果旁观者觉得可怜,而又不能提供帮助,这个可恨,大概是旁观者自己恨自己的懦弱和无能吧。

8.有可怜的,有可恨的,有可怜大于可恨的,有可恨大于可怜的,没有既可怜又可恨的,旁观者的行动决定了特征的变换。

9.综上所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但是这个判断要基于良心,而不是用于推卸责任,或者冷漠旁观。
第2个回答  2008-12-18
这可以从两个角度说,一是宗教角度,另一个是现实生活中。
从宗教说就很简单,有因就有果,一个人因前世或今生造了某种十分恶劣的因,比如做了坏事,自然就会受到不好的果。古人讲种瓜得瓜。现实中我们只能看到一个眼前的物象,并不了解一个可怜的人之前做过什么,况且更不会了解他的前世做过什么(首先如果你相信前世的话)。我们只能看到这个人现在很可怜,我们马上会想这是为什么,如果把这个人向前追溯,会得到各种答案和结果,但是有时,我们即便这样也找不到答案,于是我们会觉得没有道理,不公平,怨天怨地,但这终归不能给我们解决问题或是给出答案。这也是为什么现实中许多人对身边发生的事感到疑惑。为什么有些人那么幸运,有些人总是倒霉,甚至总不能翻身,让人怜悯。
转了一圈回来再说宗教,很多人不相信宗教说的事情,认为那只是人们的自我安慰,但是如果这样的话,会有很多问题解释不通。
顺便提到一点,美国探索节目有一期播出,美国一组科学家,经过40多年对各种案例的调查研究和走访,已经确定人有前世,并有投胎转世这个现象。即便他们自己会感到不可思议,但是他们自己的调查结果就是这样。(有兴趣的话网上有那个节目的视频)
如此看来,宗教说的一些事情确实是真实的。但因为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在生活中单凭一个一时间的表象便很难看出原因,便不明白有些人为什么那么可怜。因果关系是宇宙中的一个客观规律,没有人能逃脱,其实它很简单,简单的就像我们的科学发现的其他定律一样。就像,你望天空中仍一块石头,它必然会在牛顿重力定律下落回地面,就像你打别人一拳,在物理学上讲必然会有一个同等的力回向作用于自己。
因果规律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只是没有科学家承认它也是科学的一种。
所以,一些可怜的人是因为之前做了错事,所以现在受到那个恶果。
前世杀人的,现在被别人杀,或是恶病缠身。从前偷东西的,现在被偷,或是丢东西,或是贫穷。
这就是为什么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是现在他们受难了可能就悔过了,所以我们见到可怜的人还是要帮助他们的,他们也是一时犯了错误。所以不要因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而不理他们。
第3个回答  2008-12-19
鲁迅先生评孔乙己说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我觉得这句话是说可怜的人必然有什么原因使他造成今天的可怜,而这个原因就是他的可恨之处.比如大街上的乞丐为什么会沦为乞丐,一可能是因为懒惰造成的;二可能是没有劳动能力,但一个人不可能一直都没有劳动能力吧,肯定有比他更艰难的人,但别人并没有沦为乞丐;三可能是老无所养,也许是有子女,但不孝,这只能是他教子无方;如果没有子女,那只能说明他无远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首先这句话有些唯心,但是从中也包涵了一些思想。我谈一下我个人对此的理解吧。
例如:1.一个嗜酒如命的人,酒后开车肇事自己负伤。
一个可怜的伤者有着可恨的酗酒的恶习。
2.狼来了的故事
一个可怜的失去羊的哭泣的孩子有着无中生有,信口开河的恶习。
多余的话不说了,每个人都能看明白。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这句话是鲁迅评价自己小说中的人物是说的.
举个例子:
可怜指阿Q
他不但身体上有病,而且受到人们歧视,最后还被误杀.
他很可怜.
但他也可恨,他自己并不为他自己生活贫困找自己的原因却怨恨别人.
祥林嫂也是一个典型例子。
这类可怜人除了可怜,还有委琐、不争气、不上进、甚至贪小等毛病。

人有怜悯之心,也有恨恶之意."怜悯"和"狠恶"全是自己对人和事物感觉的反应,可怜与可恨不一定有必然联系,但有的人见到可怜的人后,开始是怜悯,后来为了平衡自己对可怜者无能为力地心态,就想出点可怜者的可恨之处来,以平衡自己的心理.
两者就是一个人的两面性,表面看就是可怜,深入一点就是可恨,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4个回答  2008-12-17
这句话涵盖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的人生智慧:我们看到那些痛哭流涕的人,就一定要去同情吗?答案当然是个“不”字。

对于一个心理咨询师来说,他面对的肯定就是“可怜之人”——主动诉说自己痛苦的人。当然,这些人并非都有可恨之处。但以笔者片面的经验所见,咨客咨询的动机本身就常常包含着几种人格问题,也即“可恨之处”。

一类就是过度自恋。高度关注自己,对他人漠不关心,这样就放大了内心的痛苦体验。他们拿到咨询师面前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换成别人根本算不上什么问题。

另外,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如“希望周围的人都喜欢我”、“希望自己成为众人关注的中心”、“希望大家都真诚待我,对我讲实话”,表面看起来满正常,其实都是过度自恋的表现。这些目标谁也不可能实现,于是就陷入痛苦之中。凡因过度自恋而产生的痛苦,都属于自寻烦恼。

过度自恋型的咨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根本不在意咨询师的看法,只是想让咨询师认同他自己的判断。动辄与咨询师争辩,令你头疼不已。对于这种咨客,咨询师能有什么办法呢?除非你认同他的小题大作。

其次就是喜欢推卸责任。这类咨客认为,自己所有痛苦的根源都在于他人和社会。别人排挤自己,大家合伙陷害自己,领导埋没自己,等等。他们把心理咨询当成信访处,自己的内心痛苦往往只是个引子,通过它要给你唠叨许多所谓的不公平待遇。实际上他根本不是想解决心理问题,而得想得到一个认同:我无辜,我占理。既然他认为自己遭到这么多“不公平待遇”,心理咨询师又能作什么呢?

再次就是过度依赖型。他们把咨询师当成依赖的对象。不光长期咨询,甚至不分时间、场合骚扰咨询师。有个咨客半夜打电话给熟悉的咨询师,要她来解决自己和爱人吵架的问题。连起码的作人礼貌都没有,这种可恨之人难道一定要同情他?

有趣的是,遇到这种咨客,开始咨询师往往觉得是个收获:你看,他按时来,经常来,多好的消费者啊。天长日久后你会发现,他会象块膏药一样甩不脱。

笔者这些年遇到过不少心理咨询的过客。什么叫过客呢?就是主观感觉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去心理门诊一两次后,认为自己完全没问题,或者完全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以后再也不登门。心理咨询业师遇到这类过客,可能会沮丧不已:唉,我又失去了一个顾客。但就其本人来说,极有可能是完全正确选择。(有几个还是笔者推荐去的。推荐的对象还不是江湖诊所,而是吃国家财政的心理卫生中心。他们去了一次后就回来质问我,那地方是不是要骗我钱啊!搞得我灰头土脸。)事实上,笔者见过的这些例子中,没有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后来变得更严重。

这并不是说,来心理门诊的人都有“可恨之处”。确实有些咨客,如强迫症患者,有很清晰的症状表现。但由于心理咨询现在的收费模式(按时计费,而不是按件计费,按问题计费,必须要拖长咨客的咨询时间),客观上助长了一些性格上,甚至道德上就有缺陷的人,一些喜欢无病呻吟的人汇集到这里。这种情况下,心理咨询不仅没有正面作用,甚至是帮倒忙。比如一位“小鸟依人型”的女士,家人和同事都不愿意惯着她,搞得自己很痛苦。如果这样下去,她很有可能明白要自立自强。但她在心理咨询业这里找到了依赖对象。这时候,心理咨询是能解决她的问题,还是恶化她的问题呢?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890296.html?fr=qrl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