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理障碍

我感觉我有心理障碍 我是十分想改变现状 但是总是不知道怎么办 具体表现不敢干事 怕拒绝 怕别人说不是 而且很多时候都怯场 不敢当众说话 有时根本不知道说什么 希望专家指教一二 或者告诉我到哪里去看看??? 我不想这么过完一生
我没有主见 没有能力 事事依靠别人 这样活着真没意思 对活着很绝望有时候甚至想到死

我想变得自信 有能力 我不是拒觉内向怎么样才能变得独立 自信呀 我要真正的解决办法不要做做的粘贴 谁能帮帮我呀

兄弟 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压力 那样只会让你自己变的更不自信的, 我给你说一下习惯的问题吧 ,其实习惯只是一种重复的做一件事 而一个习惯的养成的时间是一个月左右 你有改变自己冲动很好,但不能是用嘴巴说说就能改变什么的,你应该给你的人生定一个规划,先定短期的目标 并列出自己的优点和确定 记住一个人如果发现自己的优点很多的话对自己的自信心是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的
以下给你推荐一首哲理故事 看了对你肯定会有很大帮助的

一个青年背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见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与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大声呼喊而喑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
大师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是什么?”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装的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了它,我才走到了你这儿来。”
于是无际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扛着船赶路吧!”“什么,扛着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是的,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河后,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负重。”
青年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觉自己的步子轻松而愉悦,比以前快得多。
感悟:“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这句话给人不无裨益。在无际大师的开导下,青年终于知道了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道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放弃人生道路上遭遇的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等,让自己轻装前进。
还有就是一定要学会自信 自信是生命的动力
增强自信的第一个方法:关注自己的优点。在纸上列下十个优点,不论是哪方面(细心、眼睛好看等等,多多益善),在从事各种活动时,想想这些优点,并告诉自己有什么优点。这样有助你提升从事这些活动的自信,这叫做“自信的蔓延效应”。这一效应对提升自信效果很好。

增强自信的第二个方法:与自信的人多接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点对增强自信同样有效。

增强自信的第三个方法:自我心理暗示,不断对自己进行正面心理强化,避免对自己进行负面强化。一旦自己有所进步(不论多小)就对自己说:“我能行!”、“我很棒!”、“我能做得更好!”等等,这将不断提升自己的信心。

增强自信的第四个方法:树立自信的外部形象。首先,保持整洁、得体的仪表,有利于增强一个人的自信;其次,举止自信,如行路目视前方等,刚开始可能不习惯,但过一段时间后就会有发自内心的自信;另外,注意锻炼、保持健美的体形对增强自信也很有帮助。

增强自信的第五个方法:.不可谦虚过度。谦虚是必要的,但不可过度,过分贬低自己对自信心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增强自信的第六个方法:学会微笑。微笑会增加幸福感,进而增强自信。

增强自信的第七个方法:扬长避短。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抓住机会展现自己的优势、特长,同时注意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进步,肯定能增强自信。

增强自信的第八个方法:阅读名人传记,因为很多知名人士成名前的自身资质、外部环境并不好,如果多看一些这方面的材料有助于提升自信心。

增强自信的第九个方法:做好充分准备。从事某项活动前如果能做好充分准备,那么,在从事这项活动时,必然较为自信,而且这利于顺利完成活动并增强整体自信心。

增强自信的第十个方法:给自己定恰当的目标,并且在目标达成后,定更高的目标。目标不能太高,否则不易达到,如果达不到,对自信心会有所破坏。

增强自信的第十一个方法:冒一次险。当你做了以前不敢做的事以后,你会发现:原来作这事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这对提升自信心很有帮助。

增强自信的第十二个方法:排除压力。过重的压力会使自己意志消沉,对自身产生怀疑,从而破坏自信心,学会排除压力对保持原有自信帮助很大。

增强自信的第十三个方法: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对自己喜欢做的事,因为比较投入,容易取得成功,继而产生成就感,这非常有利于自信心的提高。

增强自信的第十四个方法:保持健康。注意全面的营养、保证身体锻炼、保持快乐的心境,良好的生理、心理状况会使自己产生幸福感,进而产生自信心。

增强自信的第十五个方法:尽量依靠自己。有事尽量依靠自己解决,能不断激发自身的潜力,并且通过一次次的成功,不断提升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18
怎样判断您是不是患有心理障碍?

自己是不是患了心理病,可以从以下6方面加以判断:1、是否有人际交往的障碍?比如,是否对于人际交往感到恐惧?人前是否感到自卑?社交场合是否手足无措、脸红心跳?2、情绪是否恶劣?比如经常悲观、抑郁,焦虑、烦躁,或者易怒、喜欢攻击?3、是否有查不清楚原因的躯体痛苦?比如,长期慢性疼痛、植物神经紊乱、体力下降、长期失眠等。4、工作、学习和注意能力明显下降等。5、是否有反常的、自己控制不了的行为?比如,反复洗手、关门、做鬼脸等。6、是否极度讨厌自己和厌恶别人等。

上述六方面的表现,每一个健康人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一些,只有达到一定强度和一定时间的,才算得上是心理障碍。所谓一定强度,是指这些症状比较严重地影响了一个人的快乐和工作能力;所谓的时间,是指这些症状持续的时间,要在3至6个月以上。

怎样判断您所患心理障碍的轻重?

对于一个患有心理障碍的人,客观评价问题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可以使较轻的患者不必担负沉重包袱,使较重的患者能引起警觉,得到及时的治疗。

判断心理障碍的轻重,有以下三方面重要标准,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现实检验能力,它涉及一个人对事物的主观判断与客观现实的吻合度,主观判断与客观吻合度越差,现实检验能力越弱,他的心理病也就越重。重症精神病人对事物的判断被幻觉和妄想所控制,严重脱离现实,是现实检验能力最差的人,所以,他们属于最重的心理障碍。判断心理障碍轻重的第二条标准,就是他对人际关系和压力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越差,心理障碍就越重。重症精神病人的适应性明显退化,只能躲在“自恋”的小圈子里,他的生活只能和自己、以及自己的幻觉和妄想进行;边缘障碍的患者只能适应非常有限的人际交往、处于半自恋、半公开的“边缘生活”状态;神经症患者通常都可以适应一般的人际交往和压力,只不过适应能力打了折扣。第三条标准,就是心理发育受损的阶段,受损越早,障碍越重。在出生后六个月内,心理发育受损,精神障碍在重症的范畴,可以出现精神分裂;六个月至十八个月期间受损,属于重症心理障碍,可以出现边缘型心理障碍、癔症;两岁至三岁期间受损,容易产生强迫或自恋障碍;三至五岁受损,容易出现社交恐怖等神经官能症和性心理障碍。把三条标准综合起来,就能对心理障碍的轻重,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了。

患了心理障碍,您该怎么办?

知道自己患了心理障碍之后,人们的第一个情绪反应,往往是自卑。觉得自己被划到软弱无能的那类人中去了。其实,一个人是否患心理障碍,是不由个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是由一个人童年的成长环境决定的,换句话说,是“命运”性的。它只反映和代表了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发育背景,而不代表一个人是否坚强、是否有价值。

得知自己患了心理障碍后的第二个反应,就是悲观失望。因为他们习惯于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最不幸的人,自己患了没办法克服的疾病。其实,据最保守的估计,人群中的心理障碍患病率也在百分之二,就是说,在我国的十几亿人口中,至少也有两千万和你患有大同小异的心理障碍的患者,所以,你并不是孤立的。心理障碍也不是不可以治愈的,可以说大部分心理障碍都可以通过治疗,得到缓解和治愈。只不过缓解和治疗需要付出精神、经济和时间的代价而已。所以,患了心理障碍既不可悲、也不可怕,您只是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患了心理障碍的“命运”。

有了冷静的思考之后,就可以慢慢地思考,怎样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了。面对自己的心理障碍,采取以下的心态会比较有益,首先,必须接受自己的“患病”现实;其次,必须自己承担起克服心理病的主要责任;然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或专业心理治疗。

在哪里可以获得专业心理帮助?

目前,社会上提供心理帮助的机构和部门很多,概括地讲,有心理热线、心理咨询中心,心理门诊或心理诊所,心理病院和精神病院。这些心理帮助资源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心理障碍患者应该根据自身的问题特点,选择求诊断部门。

一般说来,紧急的日常心理危机,比如自杀、家庭纠纷和一过性的心理烦恼,适合通过心理热线暂时得到缓解。学习障碍、轻度社会适应不良,适合于到由社会教育工作者主办的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心理咨询。神经症、人格障碍、和性心理障碍等发病时间较长、有一定人格基础的心理障碍,适合去心理门诊或心理诊所,接受系统心理治疗。而精神分裂症或燥狂抑郁症等重症精神病,在发作期适合到精神病院,接受以化学药物治疗为主的专业治疗。

怎样选择合适的心理治疗师?

可以根据以下三点,选择心理治疗师。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医生的健康的人格,健康人格对患者的影响,是心理治疗能够奏效的根本原因。人格是难以客观评价的,主要凭主观体验,这种体验,就是在与医生有了初步接触之后,产生了信任和喜欢的感觉。即使这个心理治疗师的人格是基本健康的,也不见得适合所有患者。因为研究表明,并不是一个心理治疗师能够适合所有类型的患者,只有医生与患者的人格比较匹配的,才能产生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因而,那些在初次见面,容易使患者产生好感的医生,可能对这个特定的患者更有帮助。

第二点,就是医生的理论水平。这可以从其所受的教育、所获得的学位、所受的训练、以及咨询过程中对于心理问题的解释,得到间接的了解。

第三点,就是治疗技术。治疗技术包括倾听技术、解析技术、修通技术等。对于技术水平的了解,可以通过治疗师工作经历的长短、治疗过程中对于节奏的把握、关键点的切入能力、核心情结的深入透彻理解力,来逐渐进行。

此外,还可以通过学术界或心理治疗的同行那里,了解治疗师的背景和能力作为选择心理治疗师的参考。

总的说来,那些看起来和蔼可亲、善解人意、令人信任和喜欢,有医学或心理学背景、学历较高、接受过专业训练,有长期丰富的心理治疗经验,阅历比较丰富,年龄在30岁,最好在中年以上、得到专业心理治疗协会或社会认可的心理治疗师,可能是比较适合的心理、治疗师。最终是否适合,还是要靠患者自己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去实际感受。当您考虑了上述的一些参考条件后,可能会使您的选择效率更高。

怎样配合医生做好心理治疗?

为了配合医生做心理治疗,患者必须做好以下准备。首先,必须为心理治疗留下固定的时间。这对于成功的心理治疗非常重要,因为,在一定时间内,施加恒定的治疗和心理影响本身,就是心理治疗奏效的基本因素,时间保证不了,治疗就无从谈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治疗时间总是改来改去的治疗是不会奏效的。这是一种对于治疗和改变的阻抗。通常心理治疗的频度在每周1至5小时,个别甚至可以达到10小时,总的疗程,根据疗法不同,时间长短不一,行为疗法可以是几个月,精神分析疗法需要几百小时,通常都需要几年,个别严重的,可能需要终生咨询。所以,决定治疗前,必须做好时间安排。

第二个必要准备,就是做好经济上的准备。心理治疗费通常是比较昂贵的,大约在30—100元/小时,平均每月的治疗费用,要在200-600元左右。而且,大部分治疗都难以在短时间内奏效,所以心理治疗的总费用大约在5千至两万元左右。在进行治疗前,必须对此有充分准备,量力而行。

第三个准备、也是最重要的准备,就是必须准备好承受治疗和改变过程中的痛苦。无论是行为疗法、森田疗法、或者是森田疗法,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都必须承受一些焦虑和痛苦,都必须面对、接受、承受自己的内心冲突,这是无论任何心理疗法都无法避免的。它相当于外科手术中,不可避免的疼痛和失血。这些痛苦在治疗的一定阶段,甚至会超过心理病本身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可以说,“小痛小悟、大痛大悟、无痛不悟”,没有痛苦的心理治疗,只能算做止痛针和麻醉剂,真正的治疗并没有进行。伴随痛苦和改变的心理治疗,才是真正的心理治疗。没有勇气承受治疗痛苦的患者,是无法从真正的心理治疗中获益的。

在上述的准备比较充分之后,就可以与医生进行治疗了。治疗中的配合包括多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在治疗中尽可能做到真实,真实地表达和表现自己。其实,通常医生对患者几乎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能按时与医生接触,一切就都可以听其自然了,听其自然,是最佳的也是最难达到的理想治疗状态。

决定心理障碍预后的因素

心理病人在心理诊所中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我的病能不能好?我的病治起来难不难?”通常心理医生很难马上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决定心理病预后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病人的治疗动力,治疗动力越足、决心和恒心越大,治愈的可能性越大。第二个因素是病人与心理病症状的和谐性,病人越适应症状、对症状的排斥性越小,治愈的难度就越大。因为这类病人的治疗需要两步,第一步,是增大病人与症状之间的不和谐,然后,才能进入对心理病的真正治疗。第三个决定因素,是心理病的严重程度。通常情况下,精神分裂症对心理治疗的反应极差,可以说基本不适于心理治疗,顶多可以进行一些支持性的心理治疗。在适于心理治疗的患者中,边缘型心理障碍最难治疗,即使病人非常配合,疗程也要在三、五年以上。相对来讲,神经症的治疗要容易一些,但通常也要三百小时以上的心理治疗。第四个决定因素,是发病的病程和年龄。初发者、年龄小者疗效好,发病在一年内、处于青春期是最佳治疗时机,病程在三年以上,年龄超过45岁的心理病患者,治疗难度明显增大。第五个决定因素,是患者是否具有“心理学头脑”,换句话说,是否有一定的领悟力,缺乏必要的领悟能力,心理治疗将难以进行,心理病也难以治愈。第六个决定因素,是患者的依赖性。依赖性越强、越难治愈。当您充分考虑了以上所说的五个因素之后,您就可以回答“我的心理病能不能好?我的心理病治起来难不难?”这样的疑问了。

心理病为什么难治疗?

不但心理病人哀叹“心理病难治”,就连一些心理医生,私下里也认为,心理病确实难治。那么,为什么心理病这么难治疗呢?原来,这是由心理病的特殊性决定的。心理病的核心问题,是一些持久的、无法排遣的“内心”痛苦,病人能感觉到,但它是无形的东西,谁都看不见、摸不着,人们无法把它拿出来、搬走、或用刀把它切除,即使用药物,也无法把它彻底消除。心理治疗技术有能力使病人的问题再现于心理治疗室中,但治疗仍很困难,因为据研究,心理病一方面妨碍病人的成人生活,另一方面,它也是心理冲突的一种妥协,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它对病人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消除了“心理病”也就等于消除了保护、使病人得面对更大的压力,自然会遇到来自患者的抵抗。心理病难治疗的第三个原因,是心理病的发生是在成年,而它的形成是从童年期就已经开始,早已为心理病的产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心理病状态早已成为病人习惯和人格的一部分。当心理治疗触及到它的时候,也就触及到了一个人从小养成的习惯和人格,而人本能上拒绝改变形成多年的习惯和人格,所以,心理治疗总会遇到来自病人本身的顽强抵抗。这就是心理治疗与其他种治疗最突出的差别——病人一方面来寻求治疗,一方面又下意识地抵抗治疗。这就象一个病人一只手拉着医生请求施治,另一只手推拒医生拒绝治疗一样。病人的不自觉的抵抗,使心理治疗变得困难,而患者或医生对于抵抗的无知,将使治疗难上加难。

心理治疗有什么副作用?

世界上没有只有治疗作用而没有副作用的疗法,心理治疗当然也不会例外。心理治疗的副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使患者停滞不前、二是使患者的病情加重、三是使患者增加了新的问题。

最常见的副作用,是使患者停滞不前。比如,一个依赖型的患者,把依赖的模式转移到医生身上,而这个医生没有察觉,下意识地在满足和鼓励患者的依赖模式,这将导致患者的依赖模式难以解决,治疗当然就会停滞不前了。还有的患者心理问题的核心是被动、习惯于接受别人的控制,如果恰好遇到一个习惯于控制别人的治疗师,患者和治疗师会形成“控制-接受控制”的病态同盟,这样的关系表面上似乎非常舒适,但是,患者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患者的人格没有得到发育和成熟。

第二种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是加重患者的病情,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通常发生在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由于这些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比较脆弱,如果治疗强度过重,会使患者的防御机制崩溃,使病情一过性地加重。还有个别患者,存在着隐蔽很深的自虐心理,将心理治疗视为自虐的工具,这样的人,心理治疗在表面上越成功,他的受虐心理越得到满足,病情也就越重、越顽固。

第三种可能发生的副作用,是制造新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将是非常罕见的。它通常发生在一个非常变态的医生和一个心理上非常幼稚的患者之间,是以医患双方严重的施虐受虐心理做基础的。这种情况似乎只是在西方的心理片中可以领略得到。

心理治疗的副作用,主要是来自于医生的不成熟。好在心理治疗是一种“自纠”过程,患者会本能地退出这样的治疗。而且,对心理医生督导制度的产生,也可以一定程度地避免心理治疗的副作用。所以,心理治疗和其他治疗比起来,还是属于安全度比较高的治疗,不必过分担心。

心理病治疗的常见误区

在诊治心理病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心理病之所以治不好,是因为患者陷入了某些误区。最常见的误区就是,病人一味地去寻求特效疗法,什么特效药哇、什么高级仪器呀、什么外国疗法呀,凡是媒体上宣传过的,都要匆匆忙忙试一试,而每种疗法又都是浅尝辄止,忽视了调动患者本人的内在潜力和能动性。而调动患者本人的内在潜力和能动性,恰恰是心理治疗的核心,也是治疗取得疗效的根本原因,如果忽视了核心和根本,治疗当然不会取得成功。第二种常见误区,是病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颠倒了医生和病人间的主次关系。心理病的诊疗与一般疾病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患者是治疗的主体,医生是辅体。如果把心理病的治疗比做一次心灵手术的话,那么最合适、最理想的手术者并非心理医生,而是心理病患者本人,心理医生只是手术的助手和顾问,绝不能越俎代庖,否则,只会拔苗助长。第三种常见误区,是病人对于治疗的难度和所需时间估计不足。据研究,任何心理病的产生,都有病态性格做基础,性格基础不动摇,心理病的症状也将难以根除。而性格是在五岁以前的铸型作用形成的,五岁以后,就基本定型,一旦定型,终生难以改变。我国的谚语里,也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说法,可见,心理病的诊治原本就是艰难而漫长的。对此缺乏认识和没有足够的准备,陷入急于求成的误区,治疗就容易失败。

关于“心理病治疗指南”,牵涉的问题很多,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透彻的,所以这篇文章,只能是蜻蜓点水地做一些简介。而且,有些问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答案。以上的观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对心理病患者有所帮助。
第2个回答  2008-12-18
完全是因为你自己没有自信造成的。
其实你自己可以认真去做一件事情,你看看你做的比不比别人差。其实我估计也差不了多少。
你说你没有主见,那你就多相信自己几次,不要太忽略自己的意见,那样就会忽略自我。别人并不如你自己能够依靠。
如果想找到自信,你要多找自己的优点,多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比。同时要不时告诉自己自己很优秀。有的时候在人多场合要有意识锻炼自己,出来讲话,并告诉自己没关系的。其实很多人面貌比你丑,学历比你低,人家说话什么的都不怕咱怕什么啊。在你觉得别人会想自己很出丑的时候,你就想你们丫爱怎么想就怎么想,老子tmd不管你们怎么看我。就是硬着头皮也要去做。
然后每天要好好打扮打扮自己,最好早上起来洗个澡,要让别人看你很精神。
如果您还觉得自己是完蛋货的话,您就去健身房办个卡健身,每天锻炼身体和意志力,那样也有助于您自信心的提高。
您想变得自信有能力的愿望并不难,您需要依靠您自己,完全是态度问题。只要经过努力,这种程度的愿望非常容易实现。
祝您成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12-17
完美是把双刃剑 强迫症等神经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中有一条就是完美主义。他们除了对外在的事物要求尽善尽美外,在内心的深处也总是认为自己的完美的,是优秀的人。当然认为自己优秀并没有错,这是一种很好的自我评价,会增加一个人的自信;而追求外在事物的完美其实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可以说如果人们没有追求完美的愿望,社会也就不会进步了。
可是既然追求完美是有好处的,那为什么一些追求完美的人们最终却得了强迫症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完美把双刃剑,适当的完美是可以促进一个人发展,而过度的完美,既过度到偏执和狂妄的完美只能阻止一个人的发展,很不幸的是,强迫症等神经症的患者身上往往都有过度完美的倾向。他们对自己评价往往是与现实的能力严重脱节的,当然这里指的脱节并不是说他们是完全没有能力,而是说他们把潜力和能力搞混了(潜力是指未来发展可能达到的能力,而能力是指此刻你就已经拥有的实力)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现在已经是潜力完全发挥出来的一个完人了。所以,他们在脑海里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想法:我是一个凌驾于众多平凡人之上的人、我是天才等等。
正由于这样,因而他们会苛刻地要求自己,不允许自己身上有一点的瑕疵,所以非常地重视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常常对自己表现出的不足和缺点自责。倘若他们长时间都无法改正自己的缺点,其实可以说是他们不论怎么努力都是无法改正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他们的要求是要自己做一个完美无缺的人,而这个世界上有完美无缺的人吗?没有,所以他们必定会陷入自责、抱怨、自怜的恶性循环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社交困难和障碍,因为他们无法面对自己在他们人面前是一个有缺点的人和不如他人的人。
而这时如果再加上一些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如心理创伤、性心理问题等或认知偏差,还有就是敏感,内向等性格特征,就极有可能出现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恐怖症等神经症。
所以要想走出强迫症等神经症的痛苦,就必然要改掉完美主义的人格特征,其方法就是客观的看待问题,要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和人,我们只能接近完美,而不能做到完美。同时不要以完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要允许自己有缺点,因为任何人都有缺点,总之一句话就是要学会善待自己、宽容自己和接纳自己。也只有善待、宽容和接纳自己后,内心才会从冲突中平静下来,这样才可能走出强迫症。
记得森田正马先生曾说过,患有神经症的人都是优秀的人,也只有优秀的人才可能患有神经症,他们与其他那些优秀而健康的人的区别就在于神经症患者是发挥出了起优秀的短处,而优秀而健康的人却是发挥出了优秀的长处。这真是金玉良言啊,值得我们好好地反思!

多想少做与少想多做

对强迫症的解释,其实可以用多想少做与少想多做这两个简单的名词来解释。
一个人为什么得强迫症呢?因为他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我想这一点没有人会反对吧,强迫症患者可以好好地想一想,你自己是不是一天到晚把90%甚至更多的时间都花在想那些无聊而没有答案的问题上,而对吃饭、学习、工作、玩耍等等这些事情是一点都心不在焉呢?
而一个人为什么没有得强迫症呢?因为他最多花50%的时间在想,还有50%的时间在做事情,当然甚至是60%、70%、80%、90%都是在做事情的,并且对所做的事情都充分投入进去。
所以,可以说强迫症患者和健康人之间刚好是两个反方向,一个是多想少做,一个少想多做。因此其实要想治疗好强迫也并不难,只要你像健康人一样少想多做就行了。

放弃治疗

都说森田疗法是放弃疗法,意思就是说只要你彻底地放弃治疗,那么你的神经症也就好了.的确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可以说是精髓之言。于是很多的患者朋友就抱着这句话去放弃治疗了,强迫就让它强迫,就让自己沉溺在强迫的症状中,结果到头来放弃治疗不但没有治疗好自己的问题,反倒是越放弃越强迫。
之所以如此,完全是由于患者的以偏概全,抱起半边就走思想导致的。他们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放弃,而没有深刻地考虑过怎样的放弃才是真正的放弃。
其实要想真正的放弃,有个前提就是首先要接受你的症状,承认症状是你身体的一部份,并接受你现在状态就是正常的状态。为什么呢?因为你只有完全地接受你的症状了,把它当做你身体的一部分,那么你才能对症状不敏感,才会使你的注意力更容易地放在客观现实中你该做的事情上,举个例子例子来说,你说谁会对自己身上长了两只手而困惑呢?因为每个人都有两只手,这是正常的,所以你才会不去在意它。.因此,你只有接受症状的正常,那么你才会真正放弃对症状的治疗而达到真正治疗的作用,无为而治就是这个道理.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放弃治疗其实就是忘记强迫症,是对症状的脱敏,症状被忘记了,那么你的注意力才会放在你该做的事情上。而这样你也就达到了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而倘若你没有首先接受你的症状,那么症状对你来说,就是身体的一个异物,而我们人对身体异物本能反应就是排斥。所以在排斥的前提下,你说你的放弃是真正的放弃吗?在这种前提下的放弃其实是一种压抑,是对症状另一个角度的关注。
所以大家要想放弃治疗,首先就要接纳症状啊。

症状外的陷阱

有许多强迫症患者朋友都曾问我这么一个问题,说他们对森田疗法是理解正确了的.但为什么自己的强迫症还是反反复复地无法根除呢?关于这一点我想说的是,虽然你们理解正确了,也去实践了.但是你们却没有注意到症状外的陷阱,所以你们无论走多远始终都会被陷阱给拉回来到症状中去的.
那么症状外的陷阱是什么呢?陷阱有两个,一个是所谓的理性,二便是纵容.
我们知道强迫症患者其实是很聪明的,思维能力强,并且非常地理性,不过他们的理性是和完美主义结合在一起的,所以他们才会非要把没有答案的问题在大脑里理性地搞清楚.本来在接受治疗后,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实践得好好的,症状也好了很多.但是就在这个关键时期,强迫症患者所谓的理性却也开始复苏了.他们会在没事或冷静的时候偶尔地想一下,其实以前强迫观念中的某些东西其实还是有点道理的。
这里我举个例子来说,比如有个人的强迫观念是担心自己天花板上的吊灯会掉下来。他会想:“以前确实是多想了,没有意义。不过仔细想一想,这个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的牢固,还是有可能掉下来啊,只不过几率很小-------。”这时他可能意识到自己快陷入强迫了,于是就停止去想灯的问题。但他的“理性”会立刻告诉他:“这个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牢固这句话是绝对正确的啊,”于是他的心中立刻就有了一种非想不可,不想自己反倒是错的念头逼着他去想下去,结果症状就这样又恢复了。
而所谓的纵容,我称它为吃饱了没事干,没事找事。有时候我们的强迫症患者由于症状缓解了很多,所以心情特别的开心,于是他可能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就是对以往的症状进行炫耀,故意地再去在去想一想以前强迫的观念,好像是要告诉症状他可以摆脱它了。而实际上这么做是非常危险的,常常容易想着想着就又想成症状了。
所以,在治疗强迫症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两个陷阱。针对理性的陷阱,具体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论某些理性的思想是多么正确,记住,只要是和强迫的观念沾边的,统统都不要去想,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去。即便自己感到不去想是错的,非要去想不可,也不要去想,因为这正是陷阱诱惑你的地方。你挺住了你的强迫也就好了,否则就又陷入症状中去了;而针对纵容这个陷阱的具体做法也很简单,就是不要纵容,把自己的高兴劲投入到自己该做的事情上吧。

痊愈的含义

强迫症患者最大的愿望无非是痊愈了。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痊愈呢?如果你认为是症状的完全消失,那么我敢肯定,你将永远强迫,因为真正的痊愈并非如此。
我们知道其实强迫症患者之所以强迫,根本的原因就是违背自然,把正常的问题当做是不正常的,所以才强迫。举例子来说,比如一个男人在街上看到漂亮的女人,于是这个男人产生了想与这个女人亲密的念头。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反应,任何一个生理正常的男人可能都会出现这样的想法,但强迫症患者却不一样,他认为自己不应该这样的想法,认为自己这样想就是不道德的、龌龊的,于是就去压制这个念头,而其结果就是他得了强迫症;又比如说一个人他在与人谈话时,总是在想自己该怎么样来回答别人的问话,并认为自己不该有这样的想法,认为有这想法是不正常。而其实呢?我们每一个人在与别人谈话时候,都是在不停地思考如何回答别人的提问,只不过正常的人是在无意识地思考,而之所以无意识地思考,是因为它就跟我们的呼吸一样,是自然发生的过程,根本就不需要我们人主动去控制的。而强迫症患者却非要把这种正常的、无意识地思考揪出来,当做不正常的,所以不强迫才怪。
所以,强迫症患者认为的症状,其实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非常正常的、必然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和我们人的吃饭、睡觉、呼吸等是相同的,你说又怎么能彻底去除这些呢?只要是活着的人,我想都不可能。
所以真正的痊愈并不是去除症状,而是接受症状的正常性。让原本正常的东西恢复正常,你就不会对它排斥和关注,你的情绪也就平静了,你也才会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你该做事情中,所谓的症状也才会在你做事的过程中彻底地消失而痊愈了。
第4个回答  2008-12-17
你对自己很不自信!
看看下面的方法是不是能让你早日自信起来
许多人都知道,运动不光能够强身健体,还有缓解压力、释放心情的作用。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运动者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坚韧等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由于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心理缺陷,因此,有针对性地选择体育锻炼,是纠正个人心理缺陷、培养健全人格十分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以下提供一些运运动项目供参考:
一、缺陷类型:胆怯
此类人天性胆小,做事怕担风险,动辄害羞脸红,性格腼腆。
运动处方:建议参加游泳、溜冰、拳击、滑雪、单双杠、跳马、平衡木等运动项目。
理由:这些活动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跌痛等种种心理畏惧,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方能越过障碍。经过一段时期的锻炼,相信你的勇气会逐渐增加,处事也能老练不少。
二、缺陷类型:紧张。
此类人一遇重要场合就心慌失措,严重时大脑一片空白,从而导致正常水平无法发挥。
运动处方:这些人要克服性格缺陷,应多参加竞争激烈的运动项目,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等比赛活动。
理由:赛场上风云变幻,紧张而激烈,只有拥有沉着冷静的心态,才能从容应对,取得胜利。若能时常经受这种激烈对抗的考验,人在遇事时就不至于过分紧张,工作、学习都会更加从容。
三、缺陷类型:孤僻。
这种人天生不大合群,不善于与人交往,容易被社会孤立起来,一不小心就使工作和生活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运动处方:建议少从事单人的运动项目,多选择足球、篮球、排球或是接力跑、拔河等团队性体育项目。
理由: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目的锻炼,能增强自身活力和与人合作精神,使运动者更加热爱集体,逐步适应与同伴、同事的交往,从而逐渐改变孤僻性格。
四、缺陷类型:犹疑。
犹疑者不论大事小情都时常犹豫不决,办事缺乏果断,瞻前顾后,顾虑重重,结果往往会错失良机,甚至作出错误抉择。
运动处方:建议选择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跳高、摩托、跳远、击剑、跨栏、角力等项目。
理由:以上项目要求运动者头脑冷静、思维敏捷、判断准确、当机立断,任何多疑、犹豫、动摇都可能导致失败。因而久练能帮助人培养果决的性格品质。
五、缺陷类型:急躁。
此类人缺乏耐性,急于求成,却往往因一时冲动犯下无谓的错误。
运动处方:要克服急躁情绪,可选择下象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散步、游泳及骑自行车、射击等运动项目。
理由:上述运动强度不高,强调持久性和耐力,坚持从事这样的活动,能帮助人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稳定情绪、克服焦躁的目的。
六、缺陷类型:自卑。
此类人缺乏应有的自信心,习惯于未上战场就先打退堂鼓,经常担心自己完不成工作任务,挨老板的骂。
运动处方: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体育项目,譬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
理由:以上项目简单易行,有助于舒缓绷得过紧的“弦”,不断提醒自己“我还行”。坚持锻炼,自信心一定会逐步增强。
七、缺陷类型:自大
此类仁兄凡事喜欢逞强,过于高估自己,轻视别人,易引起同伴反感。
运动处方:由于自大者总是信心爆棚,不妨有意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为复杂的运动,如跳水、体操、艺术体操、马拉松等项目,或者找一些实力水平远超过自己的高手,进行象棋、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的对垒。
理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多体验运动的艰难,有助于克服自负、骄傲的毛病。
最后要说的是,体育锻炼要想达到心理转化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强度、质量和时间要求,循序渐进。人各有异,选择何种项目应该视自身情况,有的放矢,千万不要硬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