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是个什么样的人

如题所述

郑板桥
郑燮,号叫板桥,乾隆元年考中进士。他做山东范县知县时,爱老百姓,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他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处理政务勤敏,公文案卷不积压。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块饮酒咏诗,有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后来调任山东潍县知县,遇上饥荒年景,出现人吃人的局面。郑燮打开官家的粮仓救济百姓。有人劝阻他(让他向上级请示),他说:“这是什么时候?等辗转向上级请示报告,老百姓就剩不下一个了。上级有什么谴责,由我来承担责任。”于是拿出粮食若干石,让百姓办好领粮的借据,然后把粮食发给他们,救活了上万的人。上级长官也表扬他有办事才干。到了秋季又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他在去职离任的时候,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来奉祀他)。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曾有一次夜里外出,听见从一所茅屋中传出读书声,一打听,知道这人叫韩梦周,是穷人家子弟,就供给他一些生活费帮助他。韩生中进士后,感念郑燮是自己的知己。郑燮在山东省先后做了十二年官,从没有积压的公事,也从没有受冤枉的百姓。后来他请求退休回家时,口袋里空空如也,一无所有,靠卖字卖画为生,他的文章写得宏博雄丽,诗歌效法范成大、陆游,词尤其写得工巧美好。他的书法具有汉隶的特点,但又能别开生面,富有创造性。在写诗写字之作就画兰花和竹子。他的画虽然足随意挥洒,却能妙趣横生。他在京城候补的时候,慎郡王(允禧,字谦斋)十分敬重他。郑燮画的一张绢、一张纸、不仅国内人看得极为宝贵,就是外国人也争相购买。他著有《板桥诗钞》等书.
郑板桥一生,以写画竹子最为著名: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劫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这画、这诗、这竹,正是他“清为官,勤为民”的高亮志向的生动写照。

在十二年的官宦生涯中,他时时以百姓为念,有错即改,有利即行,在潍县时就曾有这样两个故事:

当时,潍县每到冬天,经常发生鼠窃狗盗之事,闹得人心惶惶。郑板桥就募人专事巡查捉拿盗贼强徒。谁知,这一番好意却没有得到好报。巡查队里的宵小不良之徒借此滥用职权,看到哪家小孩在玩牌,即以“抓赌”为名,闯进去敲诈勒索;碰到走夜路的,就污蔑人家是小偷,抓来吊打,讹诈钱财;而对真正的盗首歹人却视而不见。老百姓为此怨声载道。郑板桥得知这情形后,一面立即派人严查不法分子,一面立即遣散了自己募人组织起来的巡查队,沉痛自责道:“我愧对子民啊!”

乾隆十一、二年间,潍县连年灾荒,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事。郑板桥痛心疾首,决定开仓赈灾。而那些胆小怕事的人却阻止他不要这样做。

郑板桥对此心胆俱裂,激动地说:“时已至此!事已至此!待一层一层禀报上去,苍生百姓早已死光了。天大之事,由我承担!”他当即开仓拨谷,让乡民按人头领取。

谁知这一开仓济民的善举,却被一些人污蔑为贪污渎职、另有所图,告发于朝廷。郑板桥因而被撤职罢官。

离开潍县时,郑板桥只雇了三头毛驴:一头驮着简单的行囊,他自己骑着;一头装着两夹板书,还有一个叫阮咸的乐器;另一头,小皂隶骑着,在前面引路。

郑板桥为官清廉,心系民生。老百姓哭着挽留他,他画了竹和菊,与他们道别: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直到他临终那年,他在画竹时还题诗道:

“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

郑板桥在潍县做官时,曾画过一幅竹子送给上司,画上题诗是: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县衙萧萧的竹声,使郑板桥想到了民间的疾苦和为官作吏者的责任。
郑燮生平郑燮(zhèngxiè),生于康熙三十二年(西元1693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卒于乾隆三十年(西元1765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15
郑燮,号叫板桥,乾隆元年考中进士。他做山东范县知县时,爱老百姓,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他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处理政务勤敏,公文案卷不积压。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块饮酒咏诗,有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后来调任山东潍县知县,遇上饥荒年景,出现人吃人的局面。郑燮打开官家的粮仓救济百姓。有人劝阻他(让他向上级请示),他说:“这是什么时候?等辗转向上级请示报告,老百姓就剩不下一个了。上级有什么谴责,由我来承担责任。”于是拿出粮食若干石,让百姓办好领粮的借据,然后把粮食发给他们,救活了上万的人。上级长官也表扬他有办事才干。到了秋季又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他在去职离任的时候,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来奉祀他)。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曾有一次夜里外出,听见从一所茅屋中传出读书声,一打听,知道这人叫韩梦周,是穷人家子弟,就供给他一些生活费帮助他。韩生中进士后,感念郑燮是自己的知己。郑燮在山东省先后做了十二年官,从没有积压的公事,也从没有受冤枉的百姓。后来他请求退休回家时,口袋里空空如也,一无所有,靠卖字卖画为生,他的文章写得宏博雄丽,诗歌效法范成大、陆游,词尤其写得工巧美好。他的书法具有汉隶的特点,但又能别开生面,富有创造性。在写诗写字之作就画兰花和竹子。他的画虽然足随意挥洒,却能妙趣横生。他在京城候补的时候,慎郡王(允禧,字谦斋)十分敬重他。郑燮画的一张绢、一张纸、不仅国内人看得极为宝贵,就是外国人也争相购买。他著有《板桥诗钞》等书.
第2个回答  2008-12-17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干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干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干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干隆十三年1748年,干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干隆东封书画史》。

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着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郑板桥注重对自然和周围事物的观察,师承自然;他写道:“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响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主张“意在笔先”;他在一幅画上题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第3个回答  2008-12-15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县令、潍县知县。

郑板桥一生,以写画竹子最为著名: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劫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这画、这诗、这竹,正是他“清为官,勤为民”的高亮志向的生动写照。

在十二年的官宦生涯中,他时时以百姓为念,有错即改,有利即行,在潍县时就曾有这样两个故事:

当时,潍县每到冬天,经常发生鼠窃狗盗之事,闹得人心惶惶。郑板桥就募人专事巡查捉拿盗贼强徒。谁知,这一番好意却没有得到好报。巡查队里的宵小不良之徒借此滥用职权,看到哪家小孩在玩牌,即以“抓赌”为名,闯进去敲诈勒索;碰到走夜路的,就污蔑人家是小偷,抓来吊打,讹诈钱财;而对真正的盗首歹人却视而不见。老百姓为此怨声载道。郑板桥得知这情形后,一面立即派人严查不法分子,一面立即遣散了自己募人组织起来的巡查队,沉痛自责道:“我愧对子民啊!”

乾隆十一、二年间,潍县连年灾荒,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事。郑板桥痛心疾首,决定开仓赈灾。而那些胆小怕事的人却阻止他不要这样做。

郑板桥对此心胆俱裂,激动地说:“时已至此!事已至此!待一层一层禀报上去,苍生百姓早已死光了。天大之事,由我承担!”他当即开仓拨谷,让乡民按人头领取。

谁知这一开仓济民的善举,却被一些人污蔑为贪污渎职、另有所图,告发于朝廷。郑板桥因而被撤职罢官。

离开潍县时,郑板桥只雇了三头毛驴:一头驮着简单的行囊,他自己骑着;一头装着两夹板书,还有一个叫阮咸的乐器;另一头,小皂隶骑着,在前面引路。

郑板桥为官清廉,心系民生。老百姓哭着挽留他,他画了竹和菊,与他们道别: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直到他临终那年,他在画竹时还题诗道:

“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

郑板桥在潍县做官时,曾画过一幅竹子送给上司,画上题诗是: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县衙萧萧的竹声,使郑板桥想到了民间的疾苦和为官作吏者的责任。
第4个回答  2008-12-15
郑燮生平郑燮(zhèngxiè),生于康熙三十二年(西元1693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卒于乾隆三十年(西元1765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