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读佛经需要理解它的意思吗

我想读佛经,我想读佛经就是受佛的教导的,当然应该理解它的意思,不然怎么受到教育呢,但最近我看到净空法师的一句话:"读诵经典,即是戒定慧三学同时圆修。然读诵时不必求解,思惟经义。因为一落入意识——分别、执著、妄想——戒定慧三学全被破坏,就跟一般人念世间书是没有两样。要知道,“经典”是没有意义的,没有讲法的,是活句。如果有意义、有讲法,就是死句。经典在应用时,必然是活活泼泼,依之生起无量智慧,所以读诵时,是用它来修清净心、平等心,戒定慧三学的,无需急急求解其义也"。净空法师的意思是不是只读不让理解呀,那怎么受教育呢?请问各位是如何理解的呀?我具体应该怎么做呢?谢谢
净空法师本人也发表过对许多经书的讲学,如果不让理解,那他的讲学又有什么意义呢?我好迷惑. 我以前是这样理解佛经的,每本佛经只要知道它的意思就行了,不用天天背诵呀,朗读呀,现在哪有时间呀,直接看大师们的讲义或翻译不就行了吗,这样不就简单了吗?不知道可不可以呀?

他的说大概有这么几层意思:

1.如中国传统读经史一般,先不追求解意。其境界有点类似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亦会吟”。当你对经文熟识到能脱口而出、你的身心与经文融合为一的时候,会自然产生某种融会贯通的微妙作用。这个作用的发生,也许是因为外境上的某个场景的触动与你内心中的经文相契合,比如,见桃花、闻钟声而悟就属于这种情况。也可能是你自己的内心在无意识中自然生成的各部经文之间或同部经文的前文与后文之间的彼此印证互解。

2.他看到有许多人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陷入了文字相中,从学佛变成了研究佛学,在六识中打转而无法解脱。所以他希望用一个方法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3.他不愿意看到人们陷入法执之中。从根本意义上讲,佛法本身也是虚幻的,只是方便法门,使用方法是为了修行次第的需要。方法应该是随着修行次第的变化而变化,方法最终是要被抛弃的。如果执着于方法,不忍抛弃,就会影响到修行。而修行这个形式,既然是按照虚幻的方法而来,当然也是虚幻的,所以最终也要被丢弃。这就是为什么永明寿禅师一天要念一万声佛,要做一百零八件佛事,而他自己却说“宴坐水月道场,修习空花佛事。”的原因。也是为什么释迦佛在涅盘时说自己从没有说过法的原因。佛法也好,修行也罢,说了,修了,都是自然而然,心中不留任何痕迹,得大自在。

当然,净空法师所言,也与其所习宗门有关,但也是他自身修行的经验之谈。你可以作为参考,看看是否适合自己。如果不适合与你,你也可以参考其它宗门的方法,如天台、唯识、禅宗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19
大乘经典一般都含三义:外义、内义、密义。

我们读经在任何一个角度了知经义都是可以的。从一般意义而言,外、内、密好象是一个由低到高的次第,如此理解也是如法的,不能说是错误。但就佛陀开演一乘了义的本意而言,外、内、密三者更是指进入佛陀教言的三个门径,从任何一门进入,皆成就解脱。

这是对于读经的最重要的一个观念。

比如,《普贤行愿品》偈颂中说“广修供养”。这一节经文中就典型地说出了外、内、密三义。它的外义是说,要修广大供养,一切妙善受用品皆作供养修;内义就是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等;密义呢,行愿品虽然没有特别开演,也有提到,说,诸佛与众生是体性一如的,诸佛从众生中出,没有对于众生的慈悲,怎么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呢。这个在经文中是解释是内供养的理由,事实上它也是供养的密义,就是生佛不二,体性自性一如。

又如偈中说:“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它的外义就是说我们修行中要在众生中寻求解脱道,要在利益众生中成佛。这个是绝大多数人都可以懂的。读经读到这个程度也算是对于经义的正确理解。它的内义,则是说行诸菩萨道的关键在于自心的解脱,心解脱才可以在一切世间不染著。它的密义则指证悟自然本智的最胜境界,了知一切现象皆如空花……。

所以说了知经义的真实意思有这样三个层次,做到任何一个层次,都是可以的。一般而言做到了解外义没有问题。否则佛陀的教言连外义都难以理解,那佛所说岂不是精神贵族的享用品?事实上佛正是为摄受广大众生而开演经义为外内密三义。所以说只要不师心自是,以诚敬心读经,一般不会有问题。即使存在一点小误解,带有一些分别习气,只要慢慢修行下去,读诵下去,佛菩萨也不会任你错解而坐视不管。所以不用过于担心。

二、心行证知

所有的经典目的都是了为修证心性,利益众生。那么,对于经典的最后了达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的。仅仅通过读诵,不是一个完整的修法,不能完成大乘菩提心。

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可以这样做:

1、供养。在三宝中,最重要的是法宝,佛为导师,僧为助伴。所以读经前洒扫坛城(家中佛堂),供养三宝(尤其是供灯,较为重要,这是获取智慧的最易行法)则是一个必修的课程。洒扫时要做扫除内心的尘欲想,扫除边见想,等等。如此,许多难以明白的经义,在三宝的加持下会迅速证悟。这个在菩提道第中一般作为第一加行。

2、礼佛。我个人的许多疑惑,在礼佛过程中“柳暗花明”,那种感应真是不可思议。

3、以无分别心修持四摄六度。我做的不好,不谈。

4、读诵相关经论和注释。如修净土的汉传《四帖疏》。论典极为重为,它是经义的总结,而且由佛菩萨化现的祖师来做的,内容完全没有问题。

5、最后,如果是修学密乘,则至诚祈祷上师,或观本尊,是为明了经义最根本途径。
第2个回答  2008-12-19
呵呵,这是不可能的。 佛陀时代的经典还没有成立,那么如何诵读?如何落入意识? 没有戒何来的‘定’?没有戒何来的‘慧’? 佛灭后400年才出现第一本巴利三藏。 净空师傅所说的话,根本不合经律记载。 所谓的佛经是传达佛陀的教导,如不明白,不实践,那么学佛来做什么呢?

‘识’的作用是分别。 佛陀只说过4种执取,并没有把佛陀的话语也列入执取的范围之内。妄想是因为心散乱。 这些东西和佛经根本没有任何联系。在下这样的举例好了,您念书是靠读诵的,考试也靠读诵的,那么出社会之后,您从书上所获得的知识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根本没有实际行动可言,因为您根本没有获得任何的了解,更别说能转换成‘实践’。同样的,诵读经典最重要的是了解,诵读任何的经文都必须了解其含义,否则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读诵经典,即是戒定慧三学同时圆修。在下举例此句的问题所在。 当您想要吃饭的时候,不要真的吃饭,只要嘴巴说吃饭,吃饭,吃饭; 我饱了,我饱了,我饱了。 那么在下问您,您真的吃饭了吗? 经典的意义是告诉您要如何吃饭,但您并不了解经典的意义,那么仿佛嘴巴说着吃饭,但实际上是没有任何的行动。 那么您真的吃饭了吗?吃饱了吗?

如果空读经典,不解其义,没有实践,那么经典是没有意义的。 这并非佛陀的教导。既然如此,佛陀的存在意义是什么呢?
第3个回答  2008-12-20
所谓"我眼本明,因师而瞎".
在佛经的面前,我们等于是单纯孩子.
净空法师的意思,并不是说不要去理解.
只是孩子的理解能力,终究有限.

连经文都读不顺,用有限的世间知识,加自以为是的理解,可靠吗?
或者,经上说啥心里其实没谱,先看别人的感悟.
也许只是别人咀嚼后, 反刍出的一部分而已.
我们去感悟那些感悟,以为自己懂了佛经.以为有所收获,这不可笑吗?

那些先入为主的观点.不管是自己胡乱的揣度,还是别人的教导.
都可能就此"瞎了自己的眼",断送了原本具足的慧根.
以至再也无法"解如来真实意".后果很严重啊!

所以才要先求"根本智".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量大智慧的.
传统私塾就是如此,先教背书,"不求甚解".
把经文读熟,甚至背诵了.
经文自然而然地印刻在心里.水到渠成,终究能悟道的.

先看讲义,看翻译.看似是很省时省力.也是现代教育的思路和手段.
但现代教育下,再没出过孔子这样的智者.
更没教出如来.
只是教出了很多如你、如我,不知道整天为何忙碌的贪人,痴人,嗔人.
甚至连每天抽出半小时一小时,读读佛经,修修身心,都没时间了.

只需要读诵,不用急于去思考,"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呢.
等有所悟了,再去看各位大法师的讲学吧,仅作为参照对比,甚至质疑.

如果你是听说佛经有意义,所以要想受这个教育.
却把看大法师们的解释和翻译,就认为是接受了佛的教育.
那么,本末倒置.解释经文,本身就不是佛经提倡的了.
你恐怕要空手而归了.甚至,带着些对佛经的误解,或者似是而非的理解而归.

要说启发,很多世间书也有很多启发,不用翻译和讲学.我们都能看懂.
又何必来看佛经呢?
看佛经,是为了修行的,而真修行,是别人帮不来的.自己去体会了才是真.
净空法师再如何大彻大悟,那个领悟,他自己知道.
他也知道,任凭他怎么说,也传不到我们脑里的.
所以,他说了那么多本书,那么多卷录象带.
说到底,却让我们"不必求解".
第4个回答  2008-12-25
读经不理解意思是为了让你摒除杂念;理解意思是让你学习佛法,作用不一样。如果你是为了学习佛的经典的道理那当然要理解了。如果你是想做功课,超度,或其他的作用,就不要理解,如果理解那是徒增烦恼,读也无用。你的疑惑是净空法师不让理解,那是你的误解。他是怕你再增烦恼所以不让你读。反过来,你是为了学习怎么不让你理解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