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的寺庙收人?

我想出家`` 没意思``

出家可不是厌世或者遁世。活着累因为太执着。人生如梦。何必在意梦中之事。
下面的开示是佛教修行的思想。

“生活禅的真谛”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人生面对的实相就是生活,在生活中如何处理人生中的困惑,是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草堂寺鸠摩罗什的舍利塔上刻着五个字:烦恼即菩提。也就是说,烦恼就是生活,烦恼就是禅。“烦恼”和禅的转化,就在一个“即”字上,能够“即”得了,两者就能够转化,不能“即”得了,两者就不能转化。“菩提”就是觉悟,觉悟的生活就是菩提的生活,就是佛教的生活。

生活禅就是去掉烦恼,这种方法有四句话:第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理想和信仰只有落实到生活,才能得到彻底的实现。第二、将修行落实于当下。烦恼即菩提,要当下解决烦恼。“即”是一个等号,但这个等号并不好画,它要求修行的人立刻去解决烦恼, 成就菩提。第三、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六祖惠能曾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求兔角”。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佛法永远只能存在于藏经阁中,佛法永远不能实现。第四、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这句话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人们总是个人当头。但每个人如果离开大众,不但一事无成,恐怕连自己的生命都无法保存下去。一棵树木不能成为森林,许多茂盛的树聚集在一起,才是一片茂盛的森林。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是学习一切佛法和世间一切法的法门,

觉悟人生:讲的是如何做人;奉献人生:讲的是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呢?有八个字: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如何做事呢?也有八个字: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净慧长老一个人在世间,他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世间的万物无法分开的,一朵花之所以能够鲜艳地开放,是整个宇宙的成就,故而要用感恩的心面对整个世界;同时,世界之所以多姿多彩,正是因为有不同颜色的花朵同时存在世间,要有包容,世间才能呈现出美丽的色彩。人的一切成就,都不是他个人的,要与大众分享,要回到大众中去,以分享的心态回报大众;关于结缘,净慧长老说,世间的人往往是事业成就了,“缘”就没有了。这样的心态要不得。要以事业的心成就缘,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净慧法师总结说,这些就是我主张的做人做事的两个八字方针,生活禅的道理正蕴含在这样一些道理中。

出家的生活非常艰苦。不是想象中的。

在家的居士同样可以修行和利益众生。
小乘佛法是自了汉 大乘佛法主张入世修行 自度度他

你正是好年纪。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能力与经验服务社会。利益家人。
父母为你辛苦多年。一天天正在衰老。正是需要你照顾的时候。

佛教最提倡孝道。
了解一下出家的要求。增长知识也好。

什么是真正的出家

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处于涅盘。智者所受圣所行处。
降伏众魔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恼于彼。离众杂恶摧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无系着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若能如是是真出家。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出家的目标是什么

出家的条件及方法
(一)依据如来的正法规(dhamma)与律(vinaya),以及国家相关规定。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拥有虔诚恭敬且正确的信念之外,尚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1.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佛制可通融),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由派出所开)、体检证明(有的地方不要)到你认为有缘的寺院。

2. 四肢齐全(佛制)。(缺欠手脚、手脚歪曲、瘫痪、小儿麻痹症患者、麻疯病患者、歪头等不能端正走路者,不可受戒出家。)

3. 五官端正(佛制)。(瞎眼、斗鸡眼、耳聋、耳缺、歪嘴、兔嘴或缺嘴、哑巴等,是不可受戒出家的。)

4. 没有染上会传染的严重疾病(佛制,病好了可以出家)。(如爱滋病,多种皮肤病等。但伤风感冒不在此例。)

5. 没有债务问题缠身者(佛制,债务还清了可以出家)。(如:破产、生意失败而欠下一身债务者。)

6. 没有违犯国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缠身者。(指遭警方通缉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满出狱者不在此例。) (佛制可通融)

7. 沙弥年龄不小于7岁(佛制),沙弥年龄不小于17岁(政府)。 (佛制年满二十受大戒,不满二十的可以出家做沙弥。出家年龄没有上限,佛在世时有一百二十岁才出家受戒的。但是最少要生活能够自理,有能力修学受持戒律,否则不许出家。)

8. 精神健全(佛制,病好后可以出家)。(指没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癫症之类会失去知觉理智而失态之病症。)

9. 心理健全、正常。(双性人不可出家。佛制) [佛制]

(二)全国汉传佛教实行度牒僧籍制度的办法规定。

要求出家者,须本人自愿,六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身体健康,信仰虔诚 [佛制],爱国守法(包括无法律纠纷),父母许可,无婚姻恋爱关系。寺院对要求出家者,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符合出家条件,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考验阶段要做的事情:背诵五堂功课、 [非佛制]学习沙弥律仪 [佛制]、学佛教基础知),可以拜一个比丘,女性则拜比丘尼为剃度师,定期在佛前举行剃度仪式,即剃去须发,以僧装更换世俗服装 [佛制]。 [非佛制]去俗姓,改姓释,并由师父按各自法派取一法名与法号。并按规定发给度牒。然后经过短期修学,求受十戒,这就成为沙弥或沙弥尼。沙弥是根据古代印度语音译的,意义是“息恶行善”者。取得了沙弥或沙弥尼的资格,即为比丘或比丘尼的候补者。

(三)对于出家的学历要求,并不是很多人说的要大学学历。国家没规定有(只是担任住持的僧人,要求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但要求也不是太严格),各地政府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在成都市民宗局现在规定就是高中文化,实际有许多还是小学文化出家)。(非佛制)

以上,除注明为 [佛制]外,余皆非佛制。其根据在《四分律藏》中 ,由于未受戒的在家人和以及沙弥不得阅读《四分律》,所以具体经典出处就不列出了。以上[佛制]内容也不够全面,但希望为想了解出家方法的人有所帮助。

在那一个寺庙都能出家
最重要的是出家的目的
为什么出家

求度出家的条件2007-08-24 20:41圣严法师
有些人以为出家做和尚,乃是最容易的事,只要头发一剃,衣服一换,便是和尚了。但是也有一些人常常询问出家人:“做和尚要些什么条件呢?”他们所能得到的解答,也是很简单的,不是说“不要什么条件,只能有信心就行了。”便是说:“条件多哩,一时间也说不清的。”
实际上,佛法之前不但人人平等,而且一切众生,都是平等平等的,所以凡是人,都有资格出家,不论贫富贵贱,智愚圣凡,佛门之中,无不容纳。所以出家是很容易的。然而,平翟贿,只是立脚点的基本平等,并非毫无鉴别的一律收容,否则佛教便将成为一个藏污纳垢的垃圾桶了!所以,学佛(不即是出家)的条件是来者不拒,出家的要求则有十三重难与十六轻遮,现在分别如下:
第一、十三重难者:坏内外道(外道而以做破坏工作来出家者),破他梵行(也净戒人行淫者),贼心入道(偷听说戒),黄门(无性机能的人),二根(具有男女两种性器者),畜生变为人形者,非人变为人形者,犯边罪(曾经受戒而犯大戒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第二、十六轻遮者:不度奴婢,不度盗贼,不度负债人,不授年未满二十岁者具足戒,不度癞、白癞、痈疽、颠狂等病人(凡是身心不健全,五官不端正者皆不度),父母不听者不度,不度军公现职人员,不得无衣无钵受大戒,不得借人衣钵受大戒,不自称名不得戒,不肯称和尚名不得戒,教授乞戒而不乞戒不得戒,穿着俗服外道服及装饰品者不得戒。正如百一羯磨中说:“端正者出家,清净者圆具(受大戒)。”
这便是出家的条件了,所谓重难者,只要任占一难,今生便不听在佛法中出家,至于轻遮,但能使原因消除.便可随时出家。另据萨婆多论中说;“年六十,不得受大戒,设师僧强授,亦不得戒,惟听为沙弥;七岁以下,亦不听度,若度受戒,一直恶作。”
太小太老,都不许出家,僧祗律中说,“若减七岁,若满七岁,不知好恶,皆不应与出家。”又说:“若过七十,能为所作,若减七十,不堪造事,卧起须人,皆不听出家,若年满七十,康健,能修习诸业,听与出家。”
可知七岁以下七十岁以上,皆不许度其出家,二十岁以前,六十岁以后,虽许出家,但不得受比丘戒,小者小沙弥,老则老沙弥,小沙弥终将可成大比丘,老沙弥则永不得受大戒。这些条件的要求,都是佛制的,但是,某些佛教徒,却只限于纸上谈兵,登坛秉具之时,教授与戒和尚,固然会问遮难,但总未见一个新戒被难住和遮住的。有些戒场,为贪戒子多,明知小沙弥不够二十岁,竟教他们先打妄语说已满二十岁;做得好看一点的戒场,便由戒和尚送几岁,以便凑满二十岁,这是笑话了!还有见到癞头的,瞎眼的,跛脚的,也都能够受到具足戒;至于年过六十岁,当然更在方便之例了!那些人能不能得戒,自是问题,那些戒场的传戒师,应不应该负起一些轻法慢制的责任,又是一个问题了!因为如此,难怪一般人以为和尚是最好做的了。
如要求其比较合乎佛制的规定,在现代来说,剃度师们固然以审慎的尺度,选择出家的弟子;在戒场传戒之时,新戒报名,也必须附缴一份健康检查表,然后经过一次当面的口试,最后才可决定应否予以授戒。否则的话,所说的条件,根本就不是条件,而是虚应的幌子。

关键是你的认识,如果你觉得出家是人生的最佳选择,只有走这条路,人生才会过得有意义,具有这种观念是选择出家的最基本条件。如果你还没有形成这种认识,暂时先不要出家。另外,家里的关系要处理好。佛经里讲,父母不听,不得出家。但这却不是原则性的,历史上有很多高僧大德,像虚云老和尚,虽然没有征得父母同意也还是出家了。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因为很多父母对佛教根本不理解,想要让他们同意了再出家根本就不可能。所以,有的人不管父母是不是同意就跑出来了,这种情况也很多。
如果已经结婚了,出家之前当然先要离婚。从年龄上看,戒律里规定,7岁以下不能出家,60岁以上不能出家,因为在那样的年龄连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还要人家养着你。所以说,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也不能出家,不能出家后让别人来照顾你。还有其他一些条件,比如说,如果担任比较重要的党政职务,必须辞职之后才能出家;如果欠了债,必须把债还清以后才能出家;还有一些其它的条件,如阴阳人不能出家,犯了破坏他人梵行、贼住等重罪的不能出家,也就是曾以在家人身份假冒出家人参与过僧团内部重要会议的人不能出家。总之,有十三种情况会造成出家的障碍,这主要是为了保证佛教的健康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04
北京的龙泉寺,在凤凰岭,找学诚大师
辽宁的大悲寺,在辽宁省海城市,毛祁镇,曹家堡子村,找妙祥法师
第2个回答  2008-11-04
阿弥陀佛.出家比不出家还苦,,你以为出家是为了逃避?错了
第3个回答  2008-11-05
朋友,我不知道你的生活出了什么问题,但你能有这样的念头,我真的很难过,很伤感!可你这是要逃避现实啊!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为何不把自己的不幸看成是生活对自己的磨砺呢?艰难困苦,于汝玉成啊!不是贵人多磨难,而是磨难出贵人啊!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万事如意的,再说这样的人生有意思吗?人的能力就是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不管是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工作上、情感上遇到了困难和挫折,逃避都不是办法,都无济于事。要勇于面对生活,并迎接它的挑战。做自己生活的总统。想想那些伟人们以及那些残疾人们,他们在成长和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是比我们更多吗?想想他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中的不愉快呢?另外有些事情和心灵的创伤,医治的最佳方案就是时间,先咬牙熬着,扛过这一段,就会守得日出见光明,笑看风云淡!
如果上天在和你过不去(准确的讲是上天在锤炼自己),你为何不去做一名战士,去扼住命运的咽喉呢?毛泽东讲: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古人云:圣人不患多难而患无难。只有在逆境中,才能看清楚自己的局限和潜力。
其实,苦难是上天对生活的最大恩赐!
尼克松讲的好:人生有九十九个回合。
西方有句格言:每当上帝为我们关上一扇门的同时还会为我们再打开一扇窗。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讲,就是天无绝人之路!每个生命都是造物主的精心雕琢。 他会眷顾自己的每一个创造, 在他老人家的心中,每个人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都是自己创造的奇迹,在他老人家心中,每个人都有笑着活下去的理由,这是他赋予每个生命的权利和义务,除了他这个生命的缔造者,任何人都没有有资格剥夺,哪怕是你自己。
青莲居士诗曰:
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
仰天长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你也许不知道,出家人甚至比在家人还难相处。
现在的人把出家庸俗化和仪式化了。出家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专心修行。当修行到一定阶段,还是要入世的,一是继续修行,练定力,因为滚滚红尘中的各种诱惑远多于深山老林和佛堂庙宇。二是为了普渡众生,教化众生。
而且,出家人很难相处的。寺院里的人际关系可能比红尘中还要复杂(阿弥陀佛,我又造口业了,罪过啊,罪过)。
现在的大庙小庙基本上都是以经济创收为目的,一天到晚大都是闹哄哄的,很难有空闲时间的。白天是值殿,,晚上八点左右就睡了,早上四五点就上殿,实在讲,一天之中真正能安下心来学习的时间并不多,可能还不如在家多呢。除非你与寺院中方丈有缘法,他能给你一个闭关修行的机会(但对于一个初级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故而,作为初级的佛教徒,出家还真不如在家学习方便呢。如果你真的希望学习佛法的话。
在过去,修行并不是佛道两家的专利,儒家也讲修行,只不过儒家不叫修行,而是叫修身。儒家修身也要有段时间于世隔离的,但儒者不是出家,而是闭门。不管是出世还是闭门,目的都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创造一个安心学习和思考的环境。当修行(修身)到一定境界,还是要入世的。佛道两家的目的是普渡众生,济世救人;儒家的目的是兼善天下,建功立业。
总之一句话,在家照样可以修行得很好,根本没有必要出家的,尤其是在当下这一时空序列中。
如果在生活中能拥有一颗平常心,就不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啦,就能达观的看待得失取舍。何谓平常心?关键是明白“平常”二字的涵义:平,就是不偏不倚,中;常,就是经常、普通;引申之意就是对一切都淡然处之。心灵的湖水不会泛起涟漪。譬如我生长在一个小县城里,我们这个地方很少有外国人光顾,如果有个外国人走在街上,许多人都会驻足观看,回眸频仍,这就是少见多怪啊!如果是在北京上海,会这样吗?每天会有多少老外徜徉在这样的大都市里,那里的居民早就是见怪不怪,不当回事了。而在改革开放初期,北京人也是追着外国人的屁股看西洋景。这就是平常心。再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我们看到那些与自己无干的生命逝去时,心中不会有心碎的感觉,这就是平常心。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时时、事事、处处保持这样的心境,这就是道了。可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常常是自己最深爱的人永远与我们阴阳陌路时,那种伤痛的记忆会很久很久都无法忘却,也许会成为我们心灵上永远无法抚平的烙印。这就是我们凡夫的心啊!
平常心就是淡然地看待世间万象,去留无意则心无所扰,一概不执即心若止水。佛家为何讲一切随缘?就是因为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任何事情一旦执着心灵就有了牵挂,心儿就不再自由。就被所牵挂的人或物或事牵引着。又因为欲望(愿望、理想、欲望,三者名异而实同)是没有止境的,也是无法永远满足的,欲望一旦得不到实现,必然会产生烦恼与痛苦。所以要把我们的愿望看淡,看破,并且学会放下。这样即使自己的愿望没有实现,也不会心痛哀愁。古人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今人南怀瑾先生讲:凡事但求尽力,成功不必在我。这都是人生的大智慧!
若说自卑,恐怕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卑的理由吧,因为的每个生命都是有遗憾的,苏学士东坡居士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然而这正是生命多样性的体现。如果每个人的生命形态都是完美的,那么大概世间就只有一种样貌了,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所求都无有差别。想一想,这该有多么的单调乏味啊!万紫千红才是春啊!从这个角度讲,残缺也是一种美。有些缺憾是可以当下凭我们的能力改变的,那么我们就要立即行动起来,优化我们以及我们周遭的世界。有些残缺的改造超出了我们如今的能力时,明智的选择就是先接受它!坦然面对它。先完善自己的能力。逃避和苦恼都于事无补,难道逃避和苦恼可以改变现状吗?自然不能,既然这样,为何还有雪上加霜,在我们本已苦难的生命中再亲手撒把盐呢?正确的做法是新的生命寄予和托付,让它来弥补我们生命的遗憾,使我们生命的天空中依然绚丽灿烂。
与人交往的最高境界是不卑不亢。这也是平常心在社交上的具体表现。曹雪芹说: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我们人性是相同的,人性既不是孟子所谓的善也非荀子所言的恶,而是孔子讲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其实人性一半的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如何表现,取决于后天环境的熏染与个人的意识修养和自控能力。这才是人性的本来面目。明白了他心同己心,就明白了如何为人处事。自己的予取予求都应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准则和尺度,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还有句话叫做:上帝第一,别人第二,自己第三。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如果在生活中能这样来要求自己和别人。就一定能收获友谊与尊重,幸福和成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