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障的陵墓在何处?

第一:只需大致位置!
第二:谈谈其风水!

朱元璋落葬在玩珠峰地下数十米处。其规模宏大,构建复杂,仅甬道部分就超过120米。
在中国历代上百个帝王陵墓中,有3个堪称是里程碑,一是秦始皇陵,二是唐太宗李世民陵,再就是明孝陵。秦始皇死后的陵墓建成方形,以后一直影响到西汉、东汉。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倚山为陵,陵前有完整的神道和石刻制度,由此影响到整个唐代直至宋。到朱元璋时,一改以前的方形陵墓为圆形,同时将陵墓周围的围墙由方形改为长方形,由四周开门改为单独开门。此外,朱元璋陵墓还取消了前代帝王陵墓中的下宫,仅保留上宫,并扩大了上宫规模,又加建方城、明楼。陵前弯曲的神道,据说是为了绕过孙陵岗上三国时吴大帝孙权的墓,也说是与朱元璋迷信风水有关,但确实开创了新式的帝陵制度,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以至清朝帝王陵墓,一直得到沿用,影响深远。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出身贫寒,但是在建造自己的永久安息之地上却不敢马虎,从朱元璋陵墓选址在寺庙上可窥见其用心,迫使蒋山寺搬迁出去,把70所寺院中的一半圈入禁垣陵园中。 蒋山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此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初名开善寺。原为纪念著名僧人宝志法师而建。宝志法师圆寂后,依梁武帝女儿永定公主之意,将法师葬在钟山的独龙阜,修建了开善精舍,并造了一座五层高的宝塔,塔刹镶有琉璃宝珠,甚是辉煌,塔名志公,又叫玩珠塔。唐朝将开善寺改名为宝公禅院。宋朝大中祥符年间,又更名为太平兴国寺。明朝初该寺香火旺盛。到了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此寺才发生了大的迁址并改名。起因是: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为了寻觅葬身之地,下令让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都有很深造诣的开国军师刘伯温负责选址,刘伯温和风水师跑遍了南京紫金山,最后看中了古刹蒋山寺庙,这里背倚钟山,面临前湖,后面青山环抱,前面二龙戏珠(指江宁区的方山及方山左右的两条山脉)。只有这个地方紫气蒸腾,是藏龙胜地,风水最好。选中了钟山南麓这块风水宝地,寺庙当然要给皇陵让位,只好奉命迁址。除蒋山寺、志公塔外,附近的小寺庙如宝林寺、宋熙寺、竹园寺、悟真庵等,一并迁至钟山左边的独龙岗。此后的蒋山寺便改名为灵谷寺。在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下令蒋山寺东迁2.5千米,新建寺院,寺庙建成后和尚搬了家,明太祖为新建寺庙赐名“灵谷禅寺”,即现在的灵谷寺,然后动工兴建自己的孝陵。
由于许多寺庙的基址是按照相地术选址的,所以寺庙就成为吉祥地,在历史上,一些陵墓就建筑在寺庙原址上。金朝统治者完颜亮的先世卜葬于护国林的南面,完颜亮执政时,他看中了峰峦秀拔、林木森密的龙衔寺,“西顾郊圻,巍然大房,秀拔深厚,云雨之所出,万民之所瞻(《金史·礼志》)。”这是风水宝地,于是毁掉该寺,迁葬其祖父于龙衔寺原址上,陵区就是龙衔寺旧址。
明孝陵以钟山为中心,外郭城垣走向曲折,绕山而建,这一点与明初京师(今天的南京在明朝初期被称为京师)城垣相似;神道也是不循常规,神道不仅不在陵墓中轴线上,而且因形随势,蜿蜒曲折。从平面上观察,孝陵主体从大金门经神道直到宝城,其布局呈“北斗”形状。《大明孝陵神宫圣德碑》记载了朱元璋“审天象,作地志”,此即是朱元璋采用了象天法地、天人合一的建筑风水观,以“天帝”所居之“北斗”位居中央,周围又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环绕的神秘手法布局。中国古人认为紫微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皇帝是天帝之子,“升天”也就意味着死后“魂归北斗”了。陵区各种布局,都与中华的传统文化有关,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
钟山古称“龙山”,早在三国时,已被诸葛亮、孙权等政治家视为“龙蟠”之地,朱元璋作为大明开国之君,更不会放过这块宝地,自然会择南京风水最好的钟山为葬地。后来,孙中山、蒋介石都在活着时选择此地为自己的死后归宿,也是因为钟山是风水宝地之故。中山陵在此地建成了,并成为南京中山陵园风景区主要景点,也是重要的民国建筑;蒋介石因为退守台湾,未能如愿。
朱元璋选择在钟山之阳建造皇陵,钟山之阴建陪葬功臣墓,南北对应,尊卑昭然,这完全符合形势“风水”。钟山有东、中、西三峰,在风水上称“华盖三峰”,而以中峰最尊,孝陵地宫恰好处于中峰之南玩珠峰下数10米处,而最早将这块地盘视作风水宝地的是梁代高僧宝志和梁武帝萧衍;在孝陵之西,有一座小山,人称“小虎山”,过去不解其意,现从形势风水上分析,方知其正处于孝陵之右的“虎砂”位上,与孝陵之东的“龙砂”左右对列;过去都认为直对孝陵陵宫的“梅花山”,是朱元璋为让三国“好汉”孙权给他的陵寝看大门而留下的,其实,这一座如屏的小山是孝陵风水中的“案山”,如皇帝办公几案一般,象征着皇权职位;西南方向的前湖及逶迤南下的“钟山浦”也具有灵动的“朱雀”风水特征。
明孝陵继承了汉、唐、宋帝陵制度中的优秀成分,如陵宫前设置神道,神道两侧设置石象生、勋臣石雕等,但是又有创新,这在孝陵建筑布局和陵区地上地下排水设计上均有体现。南京地处长江下游,为多水地区,雨水充沛。钟山的岩层由北向南倾斜,山峰的雨水主要经独龙阜孝陵陵宫区域排泄。为确保陵宫不受水侵害,在孝陵陵区内设有外御河、内御河和宝城御河三条排水系统。这三条御河将陵域划分成导引区、神道区、前朝区和后寝区,同时通过御桥,将这四个区连接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三条排水系统不但未打破陵域空间的有序性和完整性,而且利用御桥将陵域装点得更为完美,更富有生机。除三条御河外,陵宫地下还建有巨大的涵道,以增加雨季的泄洪量,陵宫地面均以砖铺设散水明沟,享殿台基四周有数十个向外悬挑的精美的散水螭首,陵宫宫墙外也以砖铺设散水沟,并以砖石砌建挡土墙。这些措施可谓独具匠心。
朱元璋死后,葬入明孝陵,专门负责护陵官民达五六千人,同时为防止“凿伤龙脉”,妨碍“风水”,朱元璋生前还立了陵寝条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03
  朱元璋墓即明孝陵,坐落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
  明孝陵坐落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谥号孝慈皇后,故名孝陵。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作为中国明皇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五百余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第2个回答  2014-01-02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第3个回答  2014-01-02
南京东郊风景区的明孝陵就是朱元璋的墓地所在 东郊风景区是南京最有龙气的地方,朱元璋下葬的地方交独龙阜玩珠峰,先前是南北朝时期宝志和尚的墓地(宝志和尚就是济公的原型),朱元璋看上了这块宝地,动用了一万名工匠把宝志和尚搬迁到现在灵谷寺,他自己在玩珠峰开始修建陵墓
第4个回答  2014-01-02
南京市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