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高中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如题所述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核心,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也一直是教育届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重大核心话题,不仅功在当代而且任在千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的学苗也出现了新的特点,老师们的感觉是学生的个性强了,理性欠缺了,缺少了过去学生的精神和意志品质。具体表现在:
一、缺少良好的行为习惯。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原因,比如离婚率的调高,导致了单亲家庭的增多,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产生了不良影响。缺少关爱和关注的孩子往往个性很强,自卑感和失落感增加,有一部分人就会对自己放任自由。由于家长疏于管理和管理的方式失当,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强,对孩子的逆反心理调节失当,结果不言自明。学校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面对应试教育和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学校在管理和育人的侧重点也不同。初中面对中考,高中面临高考,每一次的考试结果得到了社会的十分关注,为了满足社会的关注度,学校把管理重点向“希望生”(有可能升学的考生)倾斜,那么“失望生”在别人的眼中失望,对自己更是失望,对自己的失望也会成为放任的理由。社会更是一个重要的诱因。社会在进步的同时,诱惑也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重大的影响,网络时代不再新奇,娱乐设施不断完善,凡此种种。本就对诱惑缺少抵制力的他们,何去何从,很难预知。
二、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上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不断来临的各种考试,他们能打起精神,在知识的海洋中体会冲浪的快乐;鼓起斗志,在广袤的天空中体会搏击的喜悦,确实是一种挑战。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成绩和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兴趣常常是成功的先导。
三、心理素质有待加强。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祖辈的溺爱,父母的关爱,亲戚朋友的宠爱,使他们形成了极具个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合作意识淡漠,自我效能感较强,以自我为中心的趋向感增强。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精神生活在某些方面的极大丰富,在提供优越生活学习条件的同时,也失去了象前人那样奋斗磨砺的机会,正像有时候一件很普通的植树活动,竟引来了媒体的极大关注,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社会对孩子成长的态度。心理素质的脆弱、缺少承受能力,是现在学生的一个重要表征。一次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甚至退学,父母的责备可能会使孩子心生怨恨甚至离家出走。
面对心理素质不健全的脆弱的一代,我们虽然不能刻意创造艰苦的条件去让学生体验,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点滴不如意,些许挫折,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引导我们的学生自己去克服坎坷和挫折,从而增强他们抵御风雨的能力,能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上有所作为。
语文学科之所以能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关键在于和其他自然学科的差异性和其自身的优越性。语文学科的学科的差异性和优越性是其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主要表现在:
一、人文性和思想性。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不言自明,人文性和思想性更是其突出特点。新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写道:“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新的高中《语文大纲》提高了要求,除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和激发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之外,还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等,这些都反映了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高尔基说过:“文学就是人学”。人文性与思想性一样,都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基于这种认识,语文教学要充分渗透和体现其“人文性、思想性”的特点。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不仅是学习语文本身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学习和体悟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开放性和包容性。语文教学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课外内容更有巨大的应用空间,语言、文学、史学、哲学包括自然科学,都可以成为语文的学习内容。语文学科不但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教学方式上也是具有多样性。读,问,说,唱,有时哄堂大笑,有时屏声静气,有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时伏案疾书,洋洋洒洒。同时,语文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师可以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进行着课外的语文活动,大大促进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三、跨越性。语文学科不仅跨越了学科更跨越了时代,既有上古先民的足迹,也有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也有盛唐王朝的豪迈与洒脱,更有中国近现代的屈辱与无奈,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与从容。
语文学科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其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上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方面。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教学优势,个人认为有两个重要的前提,其一是要建立语文学科育人功能的长效机制,而不是到了高中时期才发现了语文学科的育人作用。我们经常说,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幽深的文化积淀,更有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意识形态,如果我们视而不见,岂不可惜。同时改革开放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中西方文化、先进育人理念的交流机会,西方的优秀文化成果理应为我所用。基于此,在中国,从幼儿教育到学前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乃至终身教育,都应以这些优秀的文化成果为基础,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建立一种延续纵深机制,这样,在育人工作中才能水到渠成,防止临时抱佛脚。
其二,要提高专任教师的综合素养。作为教师既要有学科素养,更要有必要的专业素养。教师既是传道者,同时又是解惑者、管理者、父母朋友和研究者,所以教师的综合素养的水准是能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育人功能的先决条件。作为一名语文专任教师,有责任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提高其育人功能发挥的效度。
新课标规定:“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它还要求“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学修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有浓郁的书卷气息。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学识素养及宽阔的视野,在课堂上能结合课文内容旁征博引,增强学习的知识性和文学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有如沐春风、如饮甘醇之感。其次,要博学广闻,努力做个“杂家”。第三、重视语言修养,提高语言表达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高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具有高超的语言技巧,不仅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能给自身增添几多诱人的光彩。
条件具备,得当的措施和方法是目标顺利达成的客观保证。在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学重难点的合理安排,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不但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而且会在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方面收到奇效。
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校园内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建设书香校园,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读书是个大学问,读什么书,如何开展读书活动,对学生的读书习惯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读书观念都是我们应该商榷重视的问题。同时,一种普遍的认识是校园内的读书活动会和我们繁重的应试备考发生冲突,而且校园内的读书活动可能并未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没有有识之人的支持,校园的读书活动很难展开。个人认为,我们学生的智商相差无几,主要是情商的开发。我们的教师经常说,那个同学很聪明,就是很难把自己的聪明用在学习上,其实,就是学生的情商没有得到开发,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好的意志品质,典型的“三分钟热度”。为学生人品的养成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我们每个教育者责无旁贷。
二、注重对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整合。作为一名专任的高中语文教师,依照教材授课固然无可非议,但是应学会对教材的整合和利用。对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没有必要画明确的界限,要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必修的有些篇目可以删掉,而对选修的内容要做适当的拓展和挖掘。
比如在选修教材中的现代诗歌和散文部分的作品实属佳作,尤其是在散文教学中,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和余秋雨的《都江堰》,值得我们仔细品读,体会内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在深刻中体会动人,在洒脱中领受顿悟,在凝重中思索磅礴。
北京的色彩是艳丽和庄重的组合,作为中华民族古代帝都,北京的主色调是黄与红的交响;作为现代大都市,在保持传统色调的同时,北京又让它具有明快亮丽的现代色彩。
北京的景色带给我们的是不同是视觉冲击,但是,每一个景观都可以称得上是视觉盛宴。香山的红叶让我们感受秋的成熟与富足,故宫、天安门让我们感受王者的霸气与雄浑,北大、清华让我们感受中华名校的浓浓学术氛围和砺志的脚步,圆明园大水法让我们感受丧权辱国之痛和民族复兴之重,颐和园让我们感受沁人心脾的清凉与惬意舒适的恬淡,四合院让我们感受中华民族市民的另一种生活情趣,水立方和鸟巢让我们感受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激烈碰撞,走近媒体中的北京,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与渊远。有一天,带着林语堂笔下北京的动人,去亲身领略北京的真正魅力,还自己一个潇洒。
都江堰有余秋雨先生的独特感悟,它的文化品位和历史价值得到了彰显和升华。都江堰在与长城的比照中显示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底蕴。
传统意识中都江堰只是一个水利工程,或者说是一个水坝,但是,它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水利工程,一座硬扎扎的水坝。开始时候,对它的心绪是懒散的,顺道观望一下,可是当你在一种不为自己意志左右的力量的吸引下,疾步前趋要看个究竟的时候,展现在你面前的是充满磅礴、浩荡、雄浑之气的水。在这样切切实实的、可掬可捧的水的洗礼和涤荡中,你会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更会想到水的驭者——李冰。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李冰只是一个蜀地的郡守,修建了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实际上,我们对自己认识欠妥的借口有时可以是不了解,更恰当的应该是忽略。李冰留下了都江堰。更留下了和中国千年官场惯例相逆的冰清玉洁的为政纲领,也可以说是对中国千年官场惯例的一次最深刻、最简单、最深沉的净化。毕竟,最高尚的往往都是最简单的,最简单的往往也是历史积淀最深的,留给后世思索也是最多的,没有排场只有心肠,不问对自己的回报,只讲求其社会功用。
都江堰在中国历史古今的对照中使人们对其有了新的诠释,在滔滔江水的流淌中体味自己的深沉和魅力,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荣耀中欣赏自己的平凡。
三、强调教学模式的变革和转化。学习目标实现由对知识目标的侧重转化到对能力和情感目标的侧重,学习方式实现由识记向理解和体认的转变。理解和体认是对知识记忆的高境界,能力目标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情感的升华,对知识的体认感悟,有助于把感受内化为性格,并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实现人格的完善。
四、勤练笔,注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耕不辍,仿佛是大师的专利。其实,作为一名语文专任教师,在自己养成练笔习惯的同时,也应该引导我们的学生养成练笔的习惯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写日记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但是能够坚持,确实需要毅力,如果养成了习惯,对每个人来说,通过写日记练笔就不是一件难事。习惯养成了,你就会用心去观察你身边的事事变化,一滴露珠引起你对春的体悟,一片落叶会带给你秋的感慨。通过练笔,不但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练笔,把我们的认识理解内化为我们的性格和行为,这才是练笔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五、不断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进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在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空间,使他们通过的自主领悟和合作探讨,对美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理解。学生在感悟品味之时,美的知识已化为丝丝春雨,悄无声息的滋润着他们的心田,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人格素质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完善。
文以载道,道以育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通过教师的引领,自我的感悟,内在品质实现自我修炼,知道点中国文化,了解点中国文学,虽不能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但能够更像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2-13
  第一,语文老师要具备人文情怀。
  语文老师不能只是一个教书匠,不能只是满足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也不能只是贩卖教参上的观点,拾人牙彗,他更应当是一名人文知识分子,不仅个人具备高尚的人格操守,还要胸怀大爱,关注民生,心忧天下。明代东林党的那幅对联诠释的好: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语文老师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而要事事关心,“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语文老师应当是一名思想者,具有批判的锋芒。他应当在平时广读博览,勤思善悟,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是非标准,他应当更具有反思能力,能够洞明世事,通晓人情,比一般人更深刻,更睿智,更清醒,更明澈。
  语文老师应当成为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坚守精神的价值,不迷失,不苟且,不流波逐流,“我自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或许,以上所言有些理想化,但唯有不断地追求,无限地接近,才能真正具备浓厚的人文情怀,才能在分析文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时高屋建瓴,卓而不群。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流淌着人文的血脉,给学生以精神的滋养。
  第二,语文老师要充分地挖掘文章中的思想和情感因素。
  语文课本的所选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博涵古今,融纳中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岳阳楼记》中范文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后乐先忧的博大胸怀,《醉翁亭记》中欧阳公纵情山水与民同乐诗酒浪漫的潇洒风神,《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特立独行的精神风姿,《武陵春》中所体现出来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的刻骨悲痛,《变色龙》中见风使舵趋炎趋势的丑陋表演,《我的叔叔于勒》中淡漠的人情、炎凉的世态,《三峡》中的绝壁高崖和滔滔江流,《与朱元思书》中的奇山异水和盎然意趣,《荷塘月色》中的月下美景和风情雅致……这些美文佳作,展示了美,弘扬了善,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语文老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文章的时候,不要只是传授知识,也不要把优秀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条分缕析。而要让学生通过诵读和感悟,通过师生之间的深层交流、平等对话深入文本,去与文中的人物同悲喜,共命运,理解文章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只有能够沉浸其中,入乎其内,都能感同身受。否则只能是把人物概念化,不能体会人物的真情实感。
  在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时候,我们要还原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这样才能够更准确地更具体真实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好的文章总是思想深刻,情感真挚,血脉贯通,生气淋漓。读之琅琅上口,如沐春风,如饮醇酒。我们要少一些分析讲解,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让学生涵咏悠游,披文以入情,“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受到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启迪。
  第三,语文老师要引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语文老师应当与书籍为友,一个不喜欢读书的语文老师决然不会是一名好的老师。这样的老师一定语言寡味,面目可憎,匠味十足。老师读书多,他的课堂就趣味盎然,气韵生动,情思飞扬。学生自然也就感受到语文的浪漫和诗意。老师热爱读书,学生也会耳濡目染,逐渐地对读书产生兴趣,正如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言:“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当然语文老师不能只是以身示范,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读书。教科书的文章固然不乏佳作,但如果只有这一本书可读,那么学生的心灵世界是逼仄的,他好比栖身于精神的洞穴之中,无法放眼世界的天光云影。
  不读书的人,愚昧粗鲁,无知傲慢,令人望而生厌。只有多读书,勤思考,才能明是非、辨善恶,懂美丑,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振奋精神,磨砺意志,培育自己道德的大厦,提升自己人格的高度。古人认为读书可以养气。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来养我们的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剔除身上的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所以,古人讲:“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使一个人“慧于中而秀于外”,散发着一种迷人的“书卷气”。
  可以说,如果一位语文老师培养起了学生读书的习惯,他就成功一半了。
  第四,语文老师要打破课堂的壁垒,撷取生活的活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了这活水,我们的课堂就会散发着腐臭的气息,索然寡味。
  校园是单纯的,课本是单薄的,但世界是丰富的,生活是鲜活的。芸芸众生,世间百态,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沟通课堂内外,聚焦时事热点,评点世态人情,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撷取真实的生活素材来学习语文,锻炼学生的听说读书能力,塑造学生优良的品德,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是大势所趋,也是语文教改的一条新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