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题目

回答者请您说出时间,地点,最重要的是考试的题目!还有前三甲

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正逢西太后七旬万寿,为庆贺太后寿诞,故将本是正科的会试和殿试改称为甲辰恩科。

首先是乡试,也就是各省海选。各省分拟各题,侧重各不相同。最切合朝廷风向的自然是顺天乡试了。拟题如下:(以策论为例) 考时: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乡试的考试是在秋天,所以叫“秋闱”,每三年举行一次。次年举行会试、殿试。  题1、《汉初驰商贾之律论》   题2、《东汉中兴功臣多习儒术论》   题3、《龚遂治渤海虞诩治朝歌论》   题4、《隋唐二史不为王通立传论》   题5、《吴兢上贞观政要张九龄上千秋金鉴司马光上资治通鉴真德秀上大学衍义论》   以下再列几省相对有特色的试题   河南,《中州形势论》   陕西,《王猛治秦论》   山西,《韩信引兵下井陉如陈余用李左车策信将何以待之论》   (这类题型属于地域色彩相对较浓的一型)   最嚣张的是湖南,《夏少康年四十以一成一旅致中兴论》(明摆着是亲光绪啊)   最有趣的是广东,《武以侠犯禁论》(估计是当时广东革命党暗杀之风太烈了)   最费解的是山东,《辽金元开国兵力论》(也没人举报它,这种题目足够兴一场文字狱了)
=================================   然后是会试:(原则上乡试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
  
  考时:四月初十日。   考点:由于京师贡院毁于庚子拳乱之时,故时会试改在开封举行。   考官:裕德(协办大学士),张百熙(吏部尚书),陆润庠(左都御史庠),戴鸿慈(户部右侍郎)。   考题:打不上了,详见 http://history.news.163.com/09/0608/00/5B8BICVC00011247.html   ===============================   最后是殿试,也就相当于领导监督下的决赛,马虎不得。 殿试考的,结果取中了,就叫“进士”,进士分三等,叫一甲、二甲、三甲。一甲就是三个人,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前三名由皇帝亲自定,考官把参加殿试的考卷大约选出十份,送到皇帝面前,由皇帝最后点前三名,点出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在科举考试的时候,连中三元是很难的。  考时:五月二十一日   考点:保和殿   考官:王文韶(字夔石,浙江仁和人),鹿传麟(字滋轩,直隶人),陆润庠(字凤石,江苏元和人,),张英麟(字振卿,山东历城人),葛宝华(山阴人),陈璧(字玉苍,福建侯官人),李殿林(字春丞,山西大同人),绵文(宗室)   考题:策题四道,打不上了,详见 http://lawhistory.blog.sohu.com/157213324.html 第一名状元是刘春霖,第二名榜眼是朱汝珍,第三名探花商衍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2-25
甲辰科考

第一场史论五篇: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四书》《五经》: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殿试策题:
1、“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陶成之责,是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良法,以振策之”。

2、“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

3、“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

4、“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隆替盛衰之故,试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着,其道何之从?
第2个回答  2013-10-24
题目是四书五经,地点京城
第3个回答  2013-10-24
第一场 史论五篇:

一、“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二、“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三、“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四、“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五、“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二场 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一、 “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二、“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三、“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四、“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五、“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 《四书》《五经》义: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上面是会试题,下面四道策题是考状元的:

一、“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陶成之责,是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良法,以振策之”。

二、“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

三、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

四、 “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礼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论者或病其清议标榜,果定评欤。唐初文学最盛,中叶以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己与温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试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著,其道何之从?”

湖南考生谭廷闿在会试中获得第一名,高中会元。他在回答“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问题时作答如下:

西儒有曰:“两平等相遇,公法即权力,两不平等相遇,权力即公法”。吾每诵其言而悲之,公法之诚不可恃,恃公法乃适为强大者之藉口 也。近百年来,泰西诸国势均力敌,盖无可以瘠人以自肥者,而保全土地之名以起,猝然闻之,或有所甚不得已,甚且劳师縻饷不惜,天下皆从而谅之,或有颂祷 之,以为于大义然,于公法亦然也。究其实罔不以义始而以利终,彼其为人乃其所自为也,外交政策之巧,有如是哉。昔拿破仑之欲袭英也,英人以自卫故,夺丹麦 之海军,又以保全西,葡,驻兵干涉其内政。当时无非之者,以合于公法也。及其终英遂握海上之全权而无与抗,此一事也。维也纳之会议,所以保全欧洲之局也。 举拿破仑所破坏者,一一而建设之。名非不正也,而其既也,俄奥普遂分波兰,索逊割地与普,荷兰得莱茵河之上流,英专地中海之大势,此又一事也。且夫克里米 亚之役,世所称义战也。遏俄人之南下,存土祚于将危,一举二善,而英法无所利焉。迨巴黎约成,英遂巩印度之防,法之路易拿破仑遂一蹴而登皇位矣。意奥之 争,法起而援之,保同盟也,沙尼两地,折而入法。丹麦之纷,德奥合而敌之,保同种也,而雪,霍二州愤而属奥,德。希土之战,俄出而预之,保同教也,而黑海 之条约遂废。此四事者,原因不一,成效不齐,要之保全者率不利,利独归倡保全之人,此其故可以深长思也。有保全土耳其之名,而英得以据沙衣白纳,有保全古 巴之名,而美可以县非列宾。握苏彝士之航路,有法所不能争者,保全埃及之说为之也。开尼加拉之运河,而哥仑比亚不能问者,保全巴拿马之说为之也。有其甚 者,朝言保全而夕已夺之,英之印度缅甸,法之越南柬蒱塞是已。呜呼,保全土地者,公法之精理也,而徒为人攘利之资,以公法所不料也。以彼强大国之锋,虽以 无道行之,固无敢谁何者,况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哉。朝鲜之降为半主也,旅顺大连湾之暂租也,初非无保全土地之说也,而今者又纷纷见告矣,远探历史之成绩, 近揽列强之深谋,危乎,恤乎,毋为外交政策所笼而不自悟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