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经济学的在中国的发展

如题所述

中国对于人口经济的研究是1980年代初展开的。在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陆续有一些人口经济研究专著问世,比较有影响的是张纯元等主编的《人口经济学》(1983年),它系统地阐述了人口经济的基本理论,然后论述了人口与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性,考察人口和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人口和环境与资源以及人口转变和经济发展等宏观人口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最优人口经济效益”的概念,以此来探讨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问题。此后,彭松建编著的《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论》(1987年)和胡鞍钢撰写的《人口与发展: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的系统研究》(1989年)比较引人注目。前者系统地论述了人口经济学的形成过程、各种流派的主要人口经济学说,以及西方宏观人口经济学和微观人口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后者则对人口与劳动力就业、消费、资源等进行系统工程的分析,并探讨了发展模式及其可行性问题。
进入1990年代,又出现了一些有关人口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蒋正华在1993年发表的《中国家庭生育行为转变的经济学解释理论模型》一文,从微观人口经济学的视野出发,运用孩子生产的供求以及成本-收益分析理论模型,对生育转变作了实证的研究,富有创新性。郑志晓在1994年撰写了《人口经济》一书,概括地阐释了人口与人口经济的涵义,论述了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口分布的状况、人口转变以及人口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展望了将来的人口经济问题。此外,张世晴出版的《人口-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1994年)、田雪原发表的《人口、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996年)以及李竞能撰写的《人口经济理论研究》(2000年)等学术成果比较引人注目。总的来说,综合宏观和微观的比较系统的人口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内容和相关理论的研究,在中国由于还处于初创阶段,与日益趋向成熟化的西方人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相比尚有差距,中国学者应大胆借鉴西方某些科学的现代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扩大人口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使其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