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黑星病如何防治?

如题所述

(1)症状与发病条件。

黄瓜黑星病可为害叶片、茎蔓、瓜条和卷须。子叶发病,其上产生褪绿黄白色椭圆形病斑,后子叶腐烂。成株叶片发病,多从嫩叶开始,初始病斑呈褪绿色小斑点,很快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5毫米,黄褐色斑,1~2天后病斑干枯呈黄白色,随之多穿孔,留下黑色边缘的星纹形孔。叶脉受害,组织坏死,但周围健部可继续生长,致使病部周围叶片组织发生扭曲。生长点部位发病,幼叶多在2~3天内烂掉,形成秃尖,或边缘腐烂,叶片呈匙形,类似黄瓜缺钙状。

瓜条染病,病斑初为暗绿色凹陷状,可溢出白色半透明胶状物,变干后成琥珀色块状物,后脱落。病斑后期多龟裂呈疮痂状。空气湿度高时,病部可长出灰褐色霉状物,瓜条多弯曲。

茎蔓发病,病斑初呈水渍状浅绿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条斑,后变凹陷、龟裂,色变深呈暗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上发生黑色霉层,严重时病部腐烂,致使茎蔓萎蔫。

黄瓜黑星病是由黄瓜枝孢真菌侵染引起。种子带菌是该病田间发生的初侵染源。病菌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架材上越冬。发病温度9~30℃,最适宜温度为20~22℃,空气相对湿度90%时发病严重,相对湿度低于80%时,分生孢子不易发生,病害发展受抑制。重茬栽培,植株衰弱,叶片幼嫩容易发病。

(2)防治方法。

防治黄瓜黑星病要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①与非瓜类作物轮作。增施生物菌有机肥、磷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减少氮肥使用量,预防瓜秧徒长;调整好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维持健壮长势,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性能。

②调整生态环境。大田栽培要实行南北行向,适当增大行距,改善通风条件,降低田间小气候湿度;设施栽培,白天实行高温管理(32~35℃),夜晚加大通气量,实行低温管理(10~16℃),降低室内空气湿度,创造一个不适宜黑星病侵染发育的环境条件,控制病害的发生。

③及时清除病源。对各种病残体要及时摘除,就地深埋,严禁随地乱扔,散发病菌,传染病害。设施栽培要在7~8月份换茬时进行高温闷棚,结合闷棚,点燃百菌清烟雾剂,每667米2500克,杀菌消毒。

④化学防治:

1)土壤和种子消毒。播种前每亩撒施99%恶霉灵50~8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2.5千克,或甲基托布津2千克、敌克松2~3千克。种子用3000倍液99%恶霉灵+300倍天达2116浸拌种型药液浸种15~30分钟,或用种子重量的0.1%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2)阴雨天到来之前,及时喷洒600倍液的50%多菌灵(或7000~8000倍液的40%福星、3000~5000倍液的50%翠贝、2000倍液的10%世高、2500~3000倍液的25%阿米西达等)+600~800倍液的天达2116+6000倍液的有机硅+100倍液的发酵牛奶,预防病害发生。如果已经发病,要立即用上列药剂交替喷洒。每5~7天1次,连续喷洒2~3次。

设施栽培可用5%万霉灵粉尘剂每亩温室1000克喷粉预防,或用25%~45%百菌清烟雾剂、25%灰霉清烟雾剂、45%灰太狼烟雾剂,每亩温室300~400克熏烟预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19

专家解答

(1)症状和流行规律黄瓜黑星病为真菌性病害。在黄瓜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发病,对植株幼嫩部分为害严重,而老叶和老瓜不敏感。幼苗染病,子叶上产生黄白色圆形斑点,子叶腐烂,严重时幼苗整株腐烂;稍大幼苗刚露出的真叶烂掉,形成双头苗、多头苗;侵染嫩叶时,起初为近圆形小斑点,进而扩大为2~5毫米淡黄色病斑,干枯后呈黄白色,易穿孔,边缘呈星纹状;嫩茎染病,初为水渍状暗绿色梭形斑,后变暗色,凹形龟裂,湿度大时病斑长出灰黑色霉层;生长点染病,心叶枯萎,形成秃桩;卷须染病则变褐腐烂;瓜条染病,起初为圆形或椭圆形褪绿小斑,病斑处溢出透明胶状物,后变为琥珀色,凝结成块。湿度大时,病斑部密生烟黑色霉层。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靠风雨、气流、农事操作传播。种子可以带菌。冷凉多雨,容易发病。一般在定植后到结瓜期发病最多,大棚最低温度低于10℃,相对湿度高于90%时容易发生。

(2)防治方法①加强植物检疫,未发病地区应严禁从疫区调入带菌种子,采种时应从无病植株采种,防止病害传播蔓延。②播前用温汤浸种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0分钟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③定植前用烟雾剂熏蒸空棚,杀死棚内残留细菌。④发病初期喷10%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2000倍液,或60%百泰可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43%好力克悬浮剂3000倍液,或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2.5%抑快净可分散粒剂2000倍液,或50%翠贝干悬浮剂3000倍液,特别注意喷幼嫩部分,每隔7~10天喷1次,交替选用农药,连续防治2~3次。

提示板

黄瓜黑星病可通过生态防治来控制。管理上采用放风排湿、控制灌水等措施降低棚内湿度,减少叶面结露,抑制病菌萌发和侵入,白天控温28~30℃,夜间15℃,相对湿度低于90%,或控制室内湿度高于90%不超过8小时,可减轻发病。

详情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第2个回答  2016-03-09
症状

幼苗染病,真叶较子叶敏感,子叶上产生黄白色近圆形斑,发展后引致全叶干枯;嫩茎染病,初现水渍状暗

绿色梭形斑,后变暗色,凹陷龟裂,湿度大时长出灰黑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卷须染病则变褐腐烂;生长点染病,经两二天烂掉形成秃桩;叶片染病,初为污绿色近圆形斑点,穿孔后,孔的边缘不整齐略皱,且具黄晕,叶柄、瓜蔓被害,病部中间凹陷,形成疮痂状,表面生灰黑色霉层;瓜条染病,初流胶,渐扩大为暗绿色凹陷斑,表面长出灰黑色霉层,致病部呈疮痂状,病部停止生长,形成畸形瓜。[2]

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附着在病株残体上,在田间、土壤、棚架中越冬,成为翌年侵染源,也可以分生孢子附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越冬,成为近距离传播的主要来源。主要靠雨水、气流和农事操作在田间传播。病
黄瓜黑星病
菌从叶片、果实、茎表皮直接侵入,或从气孔和伤口侵入,在棚室内的潜育期一般3~10天,在露地为9~10天。黄瓜黑星病发病与栽培条件和栽培品种关系密切。该病菌在相对湿度93%以上,日均温在15~30℃之间较易产生分生孢子,并要求有水滴和营养。因此,当棚内最低温度在10℃以上,下午18:00 时到次日10:00时空气相对湿度高于90%,且棚项及植株叶面结露时,该病容易发生发生和流行。温室黄瓜一般在2月中下旬就开始发病,到5月份以后气温高时病害依然发生。[1]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丝块随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菌丝潜伏在种皮内越冬,也可
黄瓜黑星病
以黏附在棚室墙壁缝隙或支架上越冬。播种带菌种子,病菌可直接侵染幼苗。土壤中病残体上病菌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侵染定植的瓜苗。田间植株发病后,在适宜条件下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和农事操作传播。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分生袍子很快萌发,从伤口、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4―7天,生长季节可反复侵染。 病菌9―36℃均可发育,但发育最适宜温度为20―22℃。相对湿度93%以上才能产生分生孢子,而分生抱子萌发必须要有水膜(滴)存在。病菌喜弱光,在春天温度低、湿度大、透光不好的温室内发病早而严重。发病轻重与黄瓜连茬年限呈正相关关系。黄瓜植株长势,尤其前期长势与发病有密切关系,一般前期长势弱易发病且发病重。黄瓜品种间抗病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与非瓜类作物轮作。
(3)加强栽培管理,科学控制温湿度,采用地膜覆盖、滴灌等技术。
(4)从无病株上留种,做到从无病棚、无病株上留种,采用冰冻滤纸法检验种子是否带菌。
(5)温室、大棚定植前10天,每55立方米空间用硫磺粉0.13公斤,锯末0.25公斤混合后分放数处,点燃后密闭大棚,熏1夜。
(6)加强田间管理,栽培时应注意种植密度,升高棚室温度,采取地膜覆盖及滴灌等节水技术,及时放风,
以降低棚内湿度,缩短叶片表面结露时间,可以控制黑星病的发生。
(7)生物防治:
药剂防治
预防方案:
速净或靓果安30-50Ml+沃丰素25ml+有机硅5g兑水30斤,定期喷雾。
治疗方案:
发病初期:速净或靓果安50-70ml+大蒜油15Ml+沃丰素25ml+有机硅5g兑水30斤,喷雾,3天喷施1次,连喷2-3次,控制后改为预防。
常规种植用药方案:速净或靓果安70-100ml+大蒜油15ml+沃丰素25ml+有机硅5g兑水30斤,喷雾,3天喷施1次,连喷2-3次,控制后改为预防。
(8)对种子做好消毒工作,用55℃温汤浸种15分钟。在定植前10天,还要对棚室消毒,可以用硫磺粉拌锯末,点燃熏棚灭菌。可选用5%百菌清粉尘每亩1千克喷粉,或用45%百菌清烟剂每亩500克熏烟。喷粉宜在早晨放风前进行,熏烟应在傍晚闭棚后进行。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20%氟硅唑咪鲜胺600倍液、56%嘧菌酯百菌清500倍液或克星丹500液进行喷雾防治。5~7天喷一次,连喷2~3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