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 每章写一篇感想

如题所述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伟大的父亲,无论这个父亲是知识渊博的或只是一个只会下地耕作的农民,他们一样的伟大。在读傅雷家书的时候,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读着读着就让人对这么一份父子情钦佩。他们虽身隔万里,但父亲却通过儿子的信,深入地了解儿子,写下感人的信。信中有对儿子学业的指导,更多的是对儿子人生的指引。信中的话充满着父爱,蕴涵着真理。
现在很多人都学会了隐藏自己,与其在阳光下赤裸裸地奔跑还不如在阴暗的隧道里奔跑,你从不曾理解我,我也从不需要去解释,还有多少人可以像傅雷家书里面把自己的情感细细地表达出来?每个人都怕别人把自己看穿、都怕别人知道自己的每点每滴,因为我们很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间,拥有一个谁也闯不进来的地方。回想着自己从识字开始,到跌跌撞撞地步入大学,知识更是增长不少,即使自己的文笔多好,却吝啬得从不给父亲写一封信,小时候经常见面,大了就只靠这电话来沟通,几乎都不用写信,就连朋友都只是发发E-mail,很少抓笔写字。现在即使情感是多么地泛滥,最多就是在自己的日志了通通宣泄完了之后就把那篇刚刚写好的日志删除,在生活里很多时候都在隐藏着自己的情感,从不敢轻易地让别人把自己的所有都看透。是现代的世态炎凉比以前严重了吗?还是人的意识发展得太快,社会跟不上步伐?
傅雷先生在信上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我们又何曾如此跟家里的长辈提及过这些问题?在学校的生活,父母不知道,也不想让父母知道,更别说恋爱。不否认,我们曾经都是乖乖孩子,也曾认认真真地听着妈妈的话,按照着父亲的指导去做事去学习,但是越长大越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有时候总觉得父辈们都是老一代的思想,不能理解我们的想法,说了也白说或着遭到批评,或许也是我们太任性。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按着自己的意思与心情去做事,尽管每次都会撞得一鼻子灰甚至是遍体鳞伤,但是不论我们是多么的任性,不论我们曾经是多么地伤害了父亲,他总是一如既往地关心着我们,从不因我们的一时不懂事而丢弃我们,这种感情也叫父爱。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总有那么一根线,牵着我们,一头系在家的门前,另一头系在我们的心上,无论我们在外面生活得多累、多疲倦,总有那么一个港湾,让我们的发动机有着驱动的能量,这是家的力量,也是因为家里的那一根顶梁柱——父亲!
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虽然我们没有家书,没有像傅雷那样知识渊博,是著名文艺评论家又是文学翻译家。我们的父亲很普通,但是我们拥有的父爱却是不能用这些社会上的名衔来衡量,每一个父亲都是他们孩子的力量支撑。我们没有家书,但是我们有的是对父亲的惦念,对家的依恋,那是我们精神的最终去处,也是一样的永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13
前些日子读了一下80年代励志大书《傅雷家书》,可以说是感慨万千啊。一个父亲最真实的一面全都暴露在给儿子的信中,怎么说呢,我认为这真挚热烈的情感才是最大的看点。
作为解放初期的知识分子,尽管傅雷曾经留洋,但思想中总摆脱不了儒学的束缚。非常循规蹈矩的一个人,干什么事情都是战战兢兢,思考的太多,理想主义太多,本来想去求超度,悟解脱,却总在自己的幻想中挣扎,心力交瘁。
他自称是个艺术家,不错,他在文学,音乐,书画等方面都有颇深的见地,可他却始终达不到艺术家那么高的精神境界。正如约《翰克里斯多夫》中所说的那样:“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只不过不会被卑下的情操所占据,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远没有黑暗,只不过不会被黑暗所湮没。”傅雷一直都被生活中的小事牵着鼻子走,哪怕儿子迟到的来信都会让他心神不定,可以说这是艺术家的多愁善感,也可以说这是父亲的敏锐,但我却认为这是做人的看不开。艺术家之所以是常人眼中的另类,就是他们看透了事事的变幻,万物的不确定,在理性和感性中寻求平衡。傅雷对待艺术的理性太多,对待生活的感性太多,而在当时那个时代,这样的人注定是痛苦的。
我以前只知道艺术博大精深,可读了这本书后才发现它是如此的深。傅聪是钢琴家,钢琴中又分了许多流派,和其他形式的艺术一样,钢琴也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工具。肖邦,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巴顿……我以前只知道他们伟大,可现在才知道他们伟大得各有千秋。莫扎特的作品中充满了单纯,尽管他的生活十分困难,可他的音乐却还是一如既往的欢快,丝毫也觅不到生活的阴影;贝多芬塑造的是一个硬汉形象,一直想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向他所谓的神去斗争,所以它的作品中也是矛盾此起彼伏,震撼人心。可惜的是这位乐圣到最后还是向命运妥协了,没有得到彻底的超脱;舒伯特是浪漫的维也纳人,有人说他的成功完全是个偶然,这未免有点偏,只不过他的才华确实犹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和贝多芬的反复修改不同,他的作品几乎都是一遍写成。舒伯特是忧郁的,我看他有点小资,他一生中始终保持着相同的曲风,从刚出道到31岁挂掉没什么打的变化,时代的产物啊。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辈子真得有太多的东西要去学习了,我们真得没有理由去骄傲,树叶飞得越高,是越轻浮。就光钢琴这一门学问,就耗费了傅聪的毕生精力。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外界的诱惑却是无限的。我们必须分清主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我现在是个学生,学习是theme,少打篮球,少上网,仅可为消遣怡情,不能占据太多时间,也不必投入太多情感。活着,就那么回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