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是什么

如题所述

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1、灭韩: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韩国降将内史腾率秦军灭韩国,俘韩王安,韩亡。所得韩地置颍川郡。 

2、灭赵: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将军王翦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置邯郸郡、钜鹿郡、太原郡。赵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到代城。

3、灭魏: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军王翦之子王贲率领10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3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同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 

4、灭楚: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渡过淮水,围攻楚国都城寿春。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人复立昌平君为王。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置会稽郡,楚亡。

5、灭燕: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赵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秦始皇于代地设置雁门郡。

6、灭赵: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齐亡。

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当时还有卫国作为附庸存在,秦二世元年即前209年被废 。至此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结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汉族统一国家开始了。这是古代历史上特殊的伟大事件。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在幅员辽阔的统治区域内,创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器械同量,同书文字。” 

扩展资料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秦王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前221年,秦王政称帝,史称“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前210年,秦始皇巡游途中病死于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其子胡亥即位,为秦二世。秦王朝虽在历史上拥有巨大影响,但滥用民力,统一仅十余年。前209年,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天下响应,刘邦、项羽起兵江淮共抗秦。前207年,秦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31

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1、灭韩:秦王政十六年九月,韩国南阳守腾主动投降并献出南阳地(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黄河以北地区)。接收后秦国实际上却以该地为前进基地,作进攻韩国的准备。

秦王政十七年,内史腾率领秦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进攻韩国,一举攻克韩都新郑(今河南新郑),俘获韩王安,继而占领韩国全境,灭亡韩国。秦国遂在韩地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

2、灭赵:公元前236年,秦国乘燕国、赵国交兵,赵国后方空虚之际,以王翦为主将,分兵两路攻赵,夺赵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等十余城。赵军守城据险,避免决战,战事呈相持局面。公元前234年,秦军攻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歼灭赵军10万,杀赵将扈辄。

接着挥军北进,为赵大将军李牧大败于宜安(今河北石家庄东南)。公元前232年,王翦改变战法,以一部兵力袭扰赵都邯郸(今邯郸市),自率主力由上党郡(郡治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企图将赵拦腰截断,因李牧预先有防备,受阻还师。

公元前229年,王翦乘赵地饥荒,长途跋涉派部分军队围邯郸,亲率主力东出井陉。王翦施反间计使赵王令赵葱、颜聚代李牧为将。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赵军,平定东阳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南下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国称王。公元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

3、灭魏:秦王政二十一年,秦军在攻占燕都蓟、取得北方决定性胜利的同时,将主攻方向转向南方。派名将王翦之子王贲率军进攻楚北部地区(今河南南部)占领十余城。在予以一定打击,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保障了攻魏秦军的侧背安全后,即回军北上。

于二十二年突然进袭魏国,包围了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依托城防工事,拼死防守。秦军强攻无效,遂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坏。魏王假出降,魏亡。秦在魏东部地区设置砀郡。

4、灭楚: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渡过淮水,围攻楚国都城寿春。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人复立昌平君为王。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置会稽郡,楚亡。

5、灭燕:秦王嬴政遂派王翦与辛胜率军大举攻燕,在易水之西大败燕、代联军。二十一年秦军又增加兵力,王翦率军一举攻破燕都蓟城(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卫军逃辽东(今辽宁辽阳)。

秦将李信带兵乘胜追击至衍水(今辽宁浑河),再败太子丹军,消灭了燕国卫军主力。燕王杀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国未允。但鉴于燕赵残余势力,已成囊中之物,为集中兵力对付魏楚,故暂停进攻。二十四年灭楚、魏之后,秦王赵政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燕王喜,燕亡。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6、灭齐:齐国自济西之战(前283年)受到燕军重创以来,实力一直未能恢复。秦国在远交近攻的方针下,采取一切非军事手段,争取齐国中立,以削弱六国抗秦的力量。齐君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对秦亦采取结好政策,不敢支援其他五国抗秦。

由于齐王建“事秦谨”,所以“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丞相后胜为秦国重金收买,只幻想与秦联盟,既不与各国合纵抗秦,也不在本国加强战备。齐王完全听信了后胜的主张。直到秦国攻灭了五国以后,齐王才感觉到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准备抵御秦军进攻。

二十六年,秦王以齐国拒绝秦国使者访齐为由,避开了齐国西部主力,命王贲率领秦军由原燕国南部(今河北北部)南下进攻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北)。齐军士气本不旺盛,对秦军突然从北攻来,更是措手不及。迅速土崩瓦解。秦军一举攻占临淄,俘齐王建,齐亡。秦王在齐设置齐郡和琅邪郡。

扩展资料: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秦王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前221年,秦王政称帝,史称“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前210年,秦始皇巡游途中病死于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其子胡亥即位,为秦二世。秦王朝虽在历史上拥有巨大影响,但滥用民力,统一仅十余年。前209年,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天下响应,刘邦、项羽起兵江淮共抗秦。前207年,秦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秦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2-01

战国之世,僻处一隅的秦国在列强环伺之下瑟瑟发抖。秦孝公二十一岁即位,在国中遍发求贤令,以重金高官求英才共谋强秦之策。与此同时,歌舞升平的魏国都城安邑,年轻的士子卫鞅就将目光投向了秦国这个贫弱的边陲小国……

自此以后,秦国开始了一场漫长而深彻的历史变革。秦孝公和商鞅这对志同道合的千古君臣在战火瓦砾中寻找变法强国之路;鬼谷门下名士张仪怀连横之策入秦,助秦国东出中原与六国争雄;深谋远略的女性政治家宣太后一力破格起用白起,造就了后世声震天下的绝世名将;

传奇巨贾吕不韦出手搅弄天下,一举扭转秦国疲弊之势;始皇帝嬴政横空出世,开创秦帝国前所未有的格局……

 

■ 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负秦

而就在秦国国力一路狂飙的同时,山东六国各自走上了花样翻新的灭亡之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有名言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也就是说,山东六国的灭亡各有各的必然性。在当代学者孙皓晖的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中,秦每灭一国,作者都会提供分析这个国家灭亡原因的思路以供读者参考。


术治亡韩

 公元前,韩昭侯起用申不害发动了变法。

 

■ 申不害

 

韩非将法家分为“势”“术”“法”三派,而申不害正是“术治”派的代表人物。

所谓术治,是整肃吏治并保持吏治清明的方法手段。申不害所讲的“术”有阴阳之别,“阳术”指任免、监督、考核臣下之术;而“阴术”,则是驾驭臣下、防范百官之术的权谋术。

《韩非子》中记载,韩昭侯曾经假装丢了一片指甲,急急忙忙地命人寻找,随从于是剪下自己的指甲献给他,韩昭侯凭此考察随从是否忠于自己。这便是典型的“阴术”了。

术治的理念根基发自吏治的腐败与难以查究,且认定吏治清明是国家富强民众安定的根本,本来无可厚非。

然而,种种权术一旦作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普遍实施,国家权力的运行法则,规定社会生活的种种法律,便会完全淹没在秘密权术之中,整个国家的治理都因权术的风靡而在事实上变形为一种权谋操控。申不害的悲剧在此,术治悲剧在此,韩国之悲剧亦在此。

说到底,“术”只不过是一种管理的方法,无法提升到治国方略的高度。它短时间内在某些方面可能会受到一定成效,但无法解决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尤其无法形成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时间一长,“术治”所取得的成果就会递减或消亡,最终还得重新寻找新的解决办法。

韩昭侯申不害的短暂强盛之后,韩国急速衰落。

第3个回答  2021-02-03

进入战国中期,有战略远见的谋略家已经发现将来趋势走向,秦楚齐赵成为大部分谋臣说客着力的主要对象,一来这一些国家开明,不排斥其他国家的人才投奔效力。


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一些国家有着天然的地缘优势,东西南北各霸一方,国力方面也都有着不同的优势,所以,有远见的谋士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选择自己认为可以扶持的国家,然后兜售自己的主张。


当时的谋士,虽然大部分认为秦楚齐赵都是差不多的强国,但是提出了两种主张,并不是四种,分别是合纵连横,合纵以楚为首,连横以秦为主,所谓合成则楚王,纵成则秦帝。


这种主张以苏秦的合纵、张仪的连横为代表,两派人士先后几十年乐此不疲的为自己的谋划奔走。因为赵国率先接受了合纵战略,并且组成反秦联盟,使得秦国15年不敢东出函谷关,秦国为了打破合纵,采用张仪的连横策略。


随着时间的发展,合纵的核心依靠在楚国,连横的焦点聚集在秦国很明显,后来的发展当中,赵国喝齐国被甩开了,甩开的原因是赵国后继乏力,胡服骑射之后没有及时的改变起战略目标。而齐国先开始试图和秦国二分天下,野心超过实力经过五国伐齐一蹶不振。


即使这样,依然有南霸天楚国撑着,军事上有赵国扛着,最后的结果却是,合纵战略一次次的失败,自从合纵第一次被秦国突破之后,秦国已经知道如何拆撒合纵联盟,越来越得心应手,最后根本对合纵不感冒。


秦昭王后期,为了适应新的环境,秦国制定远交近攻的策略,拉拢齐燕,重点进攻韩魏,为了需要,偶尔联合、偶尔打击赵楚,这种结果是韩魏被打残,楚赵被重挫。占据天府之国的秦国的综合国力和东方六国总和差别不大。


也就是说在长平之战以后,六国对秦国依然有着优势,但是已经没办法阻挡秦军进一步的扩张。主要原因各国间的利益无法平衡,使得秦国有了各个击破的机会。


各国间有着不同的利益,往往矛盾很深,在面对秦军的威胁之下,可以做到貌合,一旦威胁解除,各国的矛盾就地开花,譬如齐国一副山高皇帝远能耐我何的态度,燕国时不时的恶心一下赵国,剩下的时间就是打酱油。


这一些为了眼前的利益根本不顾大局,往往互相攻伐,甚至最后不约而同地倒向秦国,来寻求秦国的帮助。最奇葩的属于楚国,多次和秦国结盟,每一次都被秦国戏弄,一直这样的反反复复中度过。


当秦国攻打某个国家的时候,先是作壁上观,看看再说,过段时间,发现这个国家扛不住,于是动了分一杯羹的想法,于是和秦国一起攻打这个国家,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结果呢,瓜分之后,秦国退出,这两个国家继续厮打,进一步的消耗自己的实力。


最终的结果就是秦国坐收渔翁之利。慢慢一步步的统一天下。六国合纵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

第4个回答  2018-07-05

秦国按先后顺序依次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秦灭六国之战又称秦朝统一之战,指中国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一的秦国进行消灭其它六个诸侯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

扩展资料:

秦始皇用不到20年时间,并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550多年的战乱局面,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这个大帝国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使中国古代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秦灭六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