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别

如题所述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
1、智力标准。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条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会人学业成功、事业有成的心理基础。用智商值来表示。智商大于90为正常,上不封顶,小于70为智力落后。智力不正常的人心理不可能健康,但是IQ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成就,智商值高也不能保证心理健康。因此,智商值高的人不要幸灾乐祸。
2、情绪标准。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情绪稳定,而且还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且情绪的变化应由适当的原因引起,还要与情绪反应的程度相适宜。
3、意志标准:是指人自觉地确定活动目标,支配自己行动,克服重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是成功做任何事情的阶梯,如果做事过于优柔寡断、徘徊不前、思前想后,或不计后果、草率等都是意志不健康的表现。
4、社会适应标准: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主要包括①具有较好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②能建立积极而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适应周围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既治病也致病,所以,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之必须;③处理和应付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如作出决定、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情绪控制、心理换位、人际沟通等能力。
5、“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基本相符。研究证明,不能有效地面对现实、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面对现实、把握现实,主动适应现实。心理活动特点应符合年龄、性别特点。人的一生要经历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该年龄阶段的特点。
6、注意力集中度。注意力是一切活动取得成功的心理保证。如果一个人缺乏注意集中和保持稳定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完成有目的的活动,如儿童多动症,成人的焦虑抑郁症等都会存在注意力问题。一般5~7岁可连续注意时间约为15分钟;7~10岁为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12岁以上为30分钟,甚至更多。
7、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健康人格就是宽容、悦纳、善待他人,不斤斤计较、怨天尤人、百般挑剔,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正确评价自我。即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常与异常区分方法有很多
有些是常识性, 看看跟正常人有啥不同,有非标准的区分 从统计学/人类学/社会学/精神医学/认知心理等角度去判断,而目前的标准化区分是一个三原则
意见建议:1.主客观统一原则(自知力)
比如客观上人只能在地面行走 而如果有人主观上认为 看到人都漂浮在空中 那就是产生了幻觉 客观现实无法被主观意识所认识
2.心理活动内在协调一致原则
人的认知、情绪意志行为等应该整体完整
比如家人亡故 却在大声嬉笑 该悲伤的时候去在喜悦 就是没有内在一致性
3.人格相对稳定原则
每个人的性格是稳定的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但是如果突然像变了一个人 那就是人格突变
比如原来是一个内向谨慎的人 突然变成了外向粗心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17
1智力标准2情绪标准3意志标准4社会适应标准5主动适应现实标准6注意力集中度标准7人格健全标准
第2个回答  2014-01-05

经典书籍,自己阅读体会,注意辩证看待问题!

追问

下载没法看啊

相似回答